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哲学研究]试论产业哲学的存在方式
作者:周书俊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产业哲学;存在方式;辩证发展;一般规律
       [摘要]产业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存在于社会历史中的一定时期内的生产一般,即一定时期内的特殊生产部门或生产总体。产业哲学首先关注的是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个性的劳动。产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显著标志,社会形态的变革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以主导产业的创生和发展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产业化的到来使得各国的“距离消除”,这种情况恰恰为后发国家提供了种种机遇,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7理论支撑。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3-0125-04
       一、产业哲学研究的对象
       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劳动,而这种生产劳动首先表现为生产的个人,这些个人便是产业研究的开端,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当然,个人所进行的生产必然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生产活动必然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但是,产业哲学所研究的并不是指具体的某一特殊的生产活动,而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所揭示出的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说,是研究生产过程中的共性,即产业生产活动的一般性。马克思认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那么产业哲学究竟是研究怎样的生产一般,它的研究层面、研究对象应定位在何处,或者说,产业哲学何以可能,是怎样存在的?事实上,我们不可能研究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的生产,也不能笼统地说一切生产,而是研究特殊的生产部门,或者是它们的总体。“如果没有生产一般,那末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它们的总体。”这就是产业哲学研究的对象,即这种存在于社会历史中的生产一般的抽象。由于产业哲学探讨的是一定时期内的生产一般,即特殊生产部门或生产总体,因此,对产业的一般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而不至于走更大的弯路。
       为了使产业哲学更加准确反映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就必须研究产业哲学所涉及的量的规定性,即与生产相关的分配、流通和消费,如果将分配、流通和消费从产业哲学中人为割裂出去,那么就假定了无论分配、流通和消费如何进行均与产业的生产无关,显然,这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而在实践上这种状况也是罕见的。研究这种所谓量的规定性,其本质也就是研究产业的发展过程。“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人中,物主体化;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居于支配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偶然的个人的规定性来媒介。”不仅消费过程,而且交换过程也包含在产业之中,产业范围的扩大,正是由于产业本身从单纯的生产扩大到满足生产的各种因素上去,扩大到交换、分配、流通和消费领域中去,这既是产业发展之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首先很显然,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第二、这同样适用于产品交换,只要产品交换是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在这个限度内,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第三、所谓企业家之间的交换,从它的组织方面看,既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行为。只有在最后阶段上,当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的时候,交换才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外,与生产漠不相干。但是,(1)如果没有分工,不论这种分工是自然发生的或者本身已经是历史的成果,也就没有交换;(2)私的交换以私的生产为前提;(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例如,城乡之间的交换,乡村中的交换,城市中的交换等等。可见,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显然,产业最根本的仍然是以生产活动为主,生产活动在所有其他产业中(相对于服务业而言)处于决定地位。“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片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集中,随着城乡人口的不同的分配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最后,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一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在产业的发展历程中,产业的发展正好印证了产业先后在流通、分配、交换、消费中不断扩大的事实,诸如农业、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银行业、金融业、建筑业、旅游业各种服务行业等等。产业的这种不断扩张(数量)和不断更新(质)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历史,并“以社会的系统的实在方式展现出来””。
       总之,产业哲学可以使我们从哲学的视野研究产业的一般生产,又从产业的一般回归到产业发展的各个具体因素之中,当然,产业哲学不会离开思维的总体来理解和把握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哲学研究的切入点
       产业革命对于社会历史的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变更,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越来越表明其根源在于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和产业数量的扩大。那么应当从何人手来研究产业及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呢?我们都知道,产业生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由劳动创造产品以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的活动。从使用价值上,我们很难区分出不同产业的差别,例如,对于某一个产品,是手工制作的,还是机器制造的,是小机器制造的,还是大机器制造的就很难区别。也就是说,我们无法通过产业生产的产品来确定社会生产关系,我们只是知道产业的生产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是通过分析商品开始的,而分析商品时则首先抛开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本身的性质),从而得出了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只存在着量(价值)的不同的结论,而在质上,即凝结在商品之中的劳动却是无差别的。马克思说:“正如运动的量的存在是时间一样,劳动的量的存在是劳动时间。假定劳动的质已定,劳动本身的持续时间的长短就是劳动所能具有的唯一差别。”。“劳动时间是劳动的活的存在,与劳动的形式、内容和个性无关;它是作为量的存在的劳动的活的存在,同时带有这种存在的内在尺度。”那么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说,即从产业自身的存在上说,所关注的却不是劳动的量(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而是劳动的质(商品的性质),即不同性质的劳动、不同内容的劳动、不同形式的劳动、不同个性的
       劳动,在劳动的量(价值)的整体中是如何分配的,又是如何分布的、如何构成的。因为数量相同的劳动(价值)组成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个性,也即不同性质的产业,从而造成了劳动过程的不同的质。产业哲学所关注的是作为质(生产性质)的存在的劳动的活的存在,而不是作为量(劳动时间)的存在的劳动的活的存在。
       如果说,政治经济学(资本生产条件下)关注的是“价值”,是抽象劳动,它是建立在假定劳动的质相同的前提下对产品进行量的分析;那么,产业哲学则首要关注的是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包括具体的劳动形态、劳动过程、劳动方式。那么产业哲学则是假定在量(价值量)确定的基础上,对产业进行另一种质(生产的具体内容、方式、过程)的研究,从而使问题更加深化。个别劳动的一般性直接表现为个别劳动的社会性,社会分工使得劳动分属于不同的产业和部门。当然,在商品生产中,产业之间的联系并不是脱离开了社会联系,实际上它也是通过与其他个人没有差别的相同劳动而同其他人联系起来,从而掩盖了作为他个人劳动的特殊性差别;人们只是把他当作“劳动”来看待。也就是说,无论你怎样劳动、劳动对象是什么、生产的产品是什么都无关紧要.人们只把你看作“劳动”或简单地说“一般等价物”,一种“物”、“金钱”的化身。也就是说,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产业之间的社会关系仍然像商品一样被物的关系掩盖着。
       对于资本而言,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只要能够带来利润,是无所谓的;而对于产业而言,更注重产业之间的关系,更注重产业的整体性(包括利润、效益),更注重一般的抽象,更注重产业自身的运转。产业哲学在资本主义社会,至多只是带来利润的手段,而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则起到重大的作用,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侧重于自己的经济利润,而社会主义则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加强调社会的整体效益。
       产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一般”的量,才能转化为“社会存在物”;然而,不同的产业在整个劳动过程中所提供的产品不仅存在着质的差异,而且也存在着量上的不同,也就是说生产是有特殊性的,这种特殊性规定了劳动(方式、内容等)的质的不同,但是在产品数量上,相同的产业因所采取的技术条件、所使用的劳动者不同,也必然存在着量的不同,不同或相似的产业又相互置换(作为抽象劳动),但是怎样置换则是产业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物的东西表现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关键的问题不是相互表现.而是如何在这种表现中找出问题的实质。马克思从物的关系揭示出社会关系,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创立了唯物史观;产业哲学则从社会关系中回归到物的关系,揭示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产业的创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用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
       “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是抽象一般的和相同的劳动.而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具体的和特殊的劳动,它按照形式和材料分为无限多的不同的劳动方式。”严格地说来,有多少种不同的劳动方式,就有多少种不同的产业构成。“劳动作为以某种形式占有自然物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同一切社会形式无关的、人和自然之问的物质变换的条件。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则相反,它是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以裁缝的劳动为例,就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的物质规定性来说,它生产衣服,但不生产衣服的交换价值。它生产后者时不是作为裁缝劳动,而是作为抽象一般劳动,而抽象一般劳动属于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由裁缝缝出来的。”也就说,商品生产决不是一般的个别产业的生产,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生产,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产业的生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当产业不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产时,产业才真正转变成现代意义的产业。产业的生产不仅关注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着交换价值,否则,产业的生产就无法进行。而关注交换价值,就必须努力缩短生产同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力,“如果劳动生产力提高了,那末,用较短的时间就可以生产出同样多的使用价值。如果劳动生产力降低了,那末,要生产同样多的使用价值就需要较多的时间。”由于竞争和技术的应用,从而使产业的生产不断改进,新兴产业不断产生,可以说,产业的创生是永远没有确定的范围,“因为商品的范围从来没有确定的界限,它是不断地扩展的。”新产业的兴起所生产的产品,必然置换出相同的或相似的产业出来,假如人们的需求量一定的话。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者所关注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或者只是交换手段。“对于个别商品所有者来说,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放在仓库里,作为交换价值放在心上。”产业所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但同时这些使用价值又是抽象的交换价值,因为交换价值如果无法实现的话,产业的生产就无法进行。也就是说,产业是把物化劳动既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又把它看作是一种一般的劳动,这是因为劳动本身正是在产业中将自己物化在了产品的使用价值上。劳动者的使用价值的转移构成了一般的劳动时间凝结在产品之中,等待着交换价值的实现。正如斯图亚特所说,“那种通过自身转移(alien-ation)而创造出一般等价物(universal equivalent)的劳动,我称之为产业。”产业的劳动已经不单单是实在的劳动,而主要的是抽象的劳动,即通过自身而创造出一般的等价物,为社会生产出一般的劳动。
       产业作为部门或作为整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业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什么方式的生产对缩短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利,对于产业的组合才是最为重要的,也就是说,产业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总是趋于效益最大化。于是分工与合作才在商品生产中以产业部门或整体的形式存在着,分工构成了产业生产的基础。“劳动分工可能是制度存在的一项必要条件,因而是各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特点。”“在商品世界里,发达的分工是作为前提存在的,或者更正确地说,这种分工直接表现在使用价值的多种多样上,这些使用价值作为特殊的商品彼此对立并包含着同样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分工对于生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好处表现为,第一,分工优化了资源与劳动的组合;第二,分工使得劳动简单化、单纯化、专门化。产业的创生的真正意义是使用价值的交换价值的运用,也就是说,通过产业创生会促进生产力的提高。然而,我们并不能从分工中看到现代产业的本质特征,而事实上,分工并不以交换为前提,而是以需要为基础,交换只是使用价值实现的条件。
       实际上,在商品生产中,产业所处的地位只是一种中介,产业生产的不过是货币流通中的一个环节,它承担着这样的职能,即产业作为中介来完成一种实践中的游戏,即从“货币换商品,是为了用这同一商品再去换数量更多的货币”,产业本质上就起到“物质”增加货币的功能。当所有产业陷入危机
       时,唯有一种产业不会引起人们的冷漠,那就是生产金银的产业。当然,生产金银的产业也不得不因为整个社会的危机而暂停生产。
       关注财富增长的偏见使得某些地区对产业也同样产生了偏见,即他们特别关注能够带来构成财富的抽象劳动化身的产业,而轻视被当作直接生存源泉的为生产者自身服务的产业。他们不关心日常必需品的产业的生产,而首先扩大能够促使经济增长的产业的发展。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宁肯进口粮食等必需品,也不愿发展农业生产。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马克思早就指出:“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把世界贸易以及国民劳动中同世界贸易直接有关的特殊部门当作财富或货币的唯一真正源泉划分出来,这是由于在那个时代国民生产大部分还处于封建形式中,还是当作直接的生存源泉为生产者本身服务。产品大部分并不转化为商品,因而也不转化为货币,它们根本不参加总的社会物质变换,因而不表现为一般抽象劳动的化身,实际上不形成资产阶级财富。”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决不能借口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高耗能产业、高污染产业、技术落后产业的关闭和治理。
       总之,从最初的资本输出,到产业的跨国生产,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产业不再具有国家内部的生产性质,而具有了国际的生产性质。这种趋势的发展,产业的创生和产业的分布必然有新的更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因此,研究产业就不得不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得不研究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之间的关系,不得不研究传统产业与创生产业之间的关系。
       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业哲学就是研究产业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产业在特定社会历史中的发展规律,而且也研究产业在整个社会历史中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揭示了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形态的变革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而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以主导产业的创生和发展为基础的。主导产业的创生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生产手段的改变,而新的生产手段的变革又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就是封建社会,而以机器大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产业的发展所积累的总量是不断扩大的,一方面它表现在生产或生活资料上,另一方面它表现在劳动者自身上。也就是说,它表现在物化劳动上、表现在科技文化上、表现在人的内在化上,即人的数量、技能和素质上。“产品的价值和数量在逐年增加,国民劳动的生产力在逐年扩大,而用来流通这种日益增加的产品所必需的货币数量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要么是产业创生造成的,要么是产业扩大生产造成的,或者是产业逐年生产积累没有被完全消费造成的。事实上,“国民产品的数或量总是不断地发生变化。”产业的产生和消亡也是不断地进行的。一些产业产生了,而另一些产业则消失了。但是,新生产业的发展并不会导致所有的传统产业的消亡,相反,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农业不仅改变着它的生产内容、形态和方式,而且会越来越重要。产业如果被一般谈论到,那么,单就农业而言,奴隶社会的农业、封建社会的农业、资本主义下的农业、今天的社会主义农业就根本没有什么区别。而事实上,农业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其生产完全是不同的,其中新技术的应用是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
       我们说,在工业化时代,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不仅不会下降,而且会上涨,原因很简单,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是导致日常必需品价格上涨的总根源。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农产品价格上涨就成为绝对规律,它必然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上涨,由此必然导致产业生产成本的上涨。但是,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产业生产者往往率先使产品价格上涨,以满足利润的需要,这样就使得必需的价格往往比预期上涨的幅度更大、时间更快。而工资的上涨,对于扩大的迫切需要的日用必需品的工人来说往往上涨的幅度又很少,由此导致现实中的两极分化。也就是说,日常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不是因为需求的提高,更不是因为供给的减少,而往往是由于垄断市场所导致的。针对我国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粮食种植业的投入;此外,我们必须作好日常必需品的供给;再次,我们在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有步骤地提高全社会、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工资,防止两极分化;第四,防止特殊企业依靠垄断地位形成特殊利益群体,必须打破行业垄断。
       实际上,产业中工人的成本或者说劳动力的价格随着劳动后备军的庞大,不仅是不断下降,而且这种下降的预期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预期不仅使得今后工人工资的降低,而且也使现实的工人工资降低。而“商品的价格不是由劳动(力)的价格来决定的。”例如,“英国农业工人的劳动的价格虽然比较低,但他们的产品几乎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同类产品都要贵。”因此,我们在分析产业生产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以产业自身的效率而定,而必须将产业的发展放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去研究,否则,就远离了哲学而单单局限于实证层面的研究。
       当然,从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上,从产业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产业的去留、兴衰除了传统意义之外,主要看它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即它是否在社会生产中处于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生产能力的平均水平之上,还是之下,在之上则有保留的可能,如果是处在社会生产能力的平均水平之下,则只能是衰落的下场。落后的产业必然被先进的产业代替。这样,产业的创生和变化也就必然根据它的生产能力(质和量)来决定了,这在同行业不同产业的兴衰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产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积蓄了越来越多的“物”的价值,而工人的价值会显得无足轻重。“积蓄的死的劳动的利润,变得越来越大,资本家的资本也变得越来越大,而活劳动的工资,却变得越来越少,只靠工资为生的工人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穷。”产业就是使价值带来价值的实在运动,也是资本运行的物的运动,是资本获得利润的秘密所在。通过产业所完成的整个经济进程,其中的最关键的东西即资本的增殖被物的东西遮蔽了,被技术的更新和生产资料的庞大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大工业的这种生产中特有的矛盾的克服,必然依靠工人阶级的团结和革命。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在我国,当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后,产业的发展又将如何进行呢?如前所述,社会主义的生产是利润与满足人民的需要的有机结合,因此,社会主义产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关注的并不利润本身,而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效益;无论是产业的创生也好,还是产业的发展也好,必须兼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由于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同国际接轨,必须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必须走出经济技术理性的吊诡,使产业真正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未来产业的发展,除保留具有技术化传统的产业之外,必须积极扩大新的产业,特别是隐藏着具有重大创生能力和就业岗位的信息产业。中国将在未来的国际分工中扮演什么角色,处于何种地位,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的产业定位、能源的消耗、劳动者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率等问题,如果我们的产业定位于低水平、低科技含量、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劳动强度大的产业上,那么,我们在国际分工中将处于一种劣势地位,它可能在短期内造成经济的发展,但是在长期内经济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会有崩溃的危险,因为它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因此,对产业的选择是产业哲学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慎之又慎地创新产业,使产业符合现代化的客观规律;依托现代科技革命(量子革命、数字革命和生命革命)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一大批主导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峰产业,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束,这样,才能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责任编辑:杨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