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儒学研究]《周易》定性问题之我见
作者:王家忠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周易》;定性;“五位一体”
       [摘要]《周易》定性,向有歧见。总体方之,《周易》是朴素的唯物论、中国式的辩证法、古代信息论、政治伦理学与传统预测学的“五位一体”。对“自天佑之”可以作唯物的理解。“学《》致用”与“以用知《》”应有机结合起来。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3—0101—04
       一、关于《周易》的定性
       关于《周易》的定性问题,历来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周易》最基本的内容,是“尊天循道”的朴素唯物论,“阖辟通变”的中国式辩证法,“三材交感”的古代信息论,“居正持中”的政治伦理学与“穷神知化”的传统预测学的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简称之为“五位一体”论。
       (一)《周易》是朴素的唯物论
       《周易》的唯物论性质已为学术界所共识。这是因为,它承认有客观存在的“道”,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而且《周易》与以往的《坤乾》不同,从尚坤转而尊乾,“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尽管反映了母系衰微、父系上升之势,但客观上更符合以“天”为中心的事实。这在认识上实现了一次哥白尼式的变革,尽管这个“天”既是自然之天,又是感受之天,即包含了人对天的认识和了解。三材之道中,天道地道是基本的,人道是受天地之道制约的,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说主观辩证法——人的变化之道是服从于客观辩证法——天地变化之道的。从其认识路线来看,《周易》的成卦,是观物取象的方法,所谓“仰观、俯察、近取”,这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对《周易》唯物论持怀疑态度的人,主要是对其预测方法的误解。其实,从《周易》的一贯精神来看,《周易》预测不但是唯物论,而且是能动的唯物论。首先它坚持天地人三材各有其道,同时三道之间又息息相通,人试图通过观物取象来获得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种观物取象的方法是经过几代人长期地演习和文化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经过从个别到一般,从抽象到具体,最终产生了“易与天地准”的八卦符号。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充满了各种迷信色彩,但抛开种种繁琐的仪式,剔除其神秘的杂质,其基本认知过程是唯物的。同时《周易》预测活动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主动发出信号(意念与感应,所谓“易以感为体”),作用于外界而接受信息反馈的过程,即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
       (二)《周易》是中国式的辩证法
       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如所周知,《周易》的辩证法思想十分丰富、深刻。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用西方的辩证法范式来剖析《周易》辩证法,特别是受前苏联教科书辩证法体系的影响,存在着对《周易》辩证法曲解和肢解的倾向。笔者认为,必须准确理解辩证法的本质含义,全面把握《周易》辩证法的思想体系。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周易》内容繁杂、涉及广泛,但却集中体现着统一的哲学原理:阴阳变化的规律。正如朱熹在《周易本义(序)》中所说:“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周易》辩证法与西方辩证法实质一致而特色相异,《周易》辩证法自成体系,且每一卦就是一个辩证命题,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几千年辩证法思想的源头活水。
       从形式上看,《周易》辩证法具有周期性或圆圜性特点,无论是整体的六十四卦的演变过程,还是每一卦的变化,都是如此,而尤其在乾卦中体现得最突出。依此,有人说,《周易》的发展观是循环论,其实,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圆圜性和周期性特点是客观存在的,况且,作为一种占卜工具,其循环性只是形式上的,并不妨碍事物的多样变化和无限发展。
       从内涵上看,《周易》辩证法的突出特点是其系统整体的思想。所谓天地人三材之道,就是把宇宙万物归纳成不同层次而互相制约的三大系统,三大系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三道之间虽各有自己的特性,然而又是息息相通、归于一理的。六十四卦构成一个大系统,每宫八卦则是一个中系统,每一卦又是一个小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和转化。每一卦都是一个辩证全息胚,不仅体现着三材之道,而且蕴含着尊天循道、居正通变的思想,自身六爻相生相克、承乘比应、自下而上生成演化,同时又与外在环境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从主卦到变卦,既是内部对立统一、相生相克、阴阳转化的结果,又是系统与环境、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所谓阴阳和合、五行生克、三材交感。其中贯穿着对立统一、物极必反的思想,而自始至终又体现着居正执中、中正和合、和谐统一的观点。在《周易》的形成与演化进程中,不断体现着抽象与具体、归纳与演绎、逻辑与历史、分析与综合等合理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对《周易》辩证法,应从整体上来把握,即作为一个有机的体系来看,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履霜坚冰至”是质量互变,“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是否定之否定之类的断章取义。
       (三)《周易》是古代的信息论
       信息是同世界的物质过程、能量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普遍现象,它是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通过相互联系而实现和保留的某一事物的形态、结构、属性和含义的表征。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往往在对方身上打上自己的印迹,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就成为关于该事物的信息。人们常常利用这种信息传递和储存的现象,通过信宿了解信源,以间接的方式观察和推测天文、气象、农作甚至人事的变化趋势。
       列宁指出:“断言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这是不合逻辑的”,“但是假定一切物质都是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或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反映,是通过信息的交换而实现的。从物质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再到人类的意识,既是信息反映能力的提高和超越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淀和累积过程。动物接受外界刺激的反映活动是通过反射而实现的。生物学家发现,任何生物体均具有两套系统——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靠着前者,生物体接受外部刺激;靠着后者,生物体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二者构成了生物的功能圈。卡西尔却指出,除了在一切生物种属中都可以看到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以外,在人那里还可以发现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第三个系统——“符号系统”。这个新的获得物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有了它,人类就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由此而构成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但《周易》的象征符号与一般的文字符号有所不同:(1)一般的文字符号是从具体(象形)到抽象,最后逐渐剥离了具体,而《周易》符号在高度抽象的同时又有着丰富的具体,并且在运演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具体加以充实;(2)《周易》符号不是一般的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信号(语言、文字等),而是人与客观存在及其发展态势之间的一种信息交流;(3)《周易》符号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现存事物或外界的刺激,而是主动地发出信息,通过物化过程获取可观的物象,使潜在信息显态化,再破译这种物象符号形成对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具
       有主动性和选择性。(4)一般的文字符号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是有局限的,有时是人为虚假的,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周易》符号则要力图揭示和表征事态的真象(天道、人道、地道),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信息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表征性。《周易》是一套特殊的表征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古代的信息论。
       (四)《周易》是政治伦理学
       《周易》尊天循道、阖辟通变,核心却是为了人事。从客观上说,做人处事要遵循三材之道,从主观上说,在特定社会中要服从该社会的秩序与规范。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三材之道的“人道”不能完全与“规律”划等号,在这里把“道”理解为“规则”更确切。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可能与现实的统一、应有与现有的统一,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之规则是阴与阳的结合交替,人的规则是柔与刚的结合交替。《周易》是变易之道,但其中又有不变之道,那就是尊天、居正、持中、和谐的思想。乾为天,坤为地,乾坤之道乃君臣之道,由此派生出其他之道。所以《周易》的伦理思想是以政事为核心而展开的。《系辞下》说:“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就是说,第二爻和第四爻同具阴柔的功能而各居上下卦不同之位,两者象征的厉害得失也不相同:第二爻处下居中多获美誉,第四爻处上居下多含惕惧,因为靠近君位。阴柔的道理,不利于有远大作为;其要旨在于慎求无咎,其功用在于柔和守中。第三爻和第五爻同具阳刚的功能而各居上下卦不同之位:第三爻处下卦之极多有凶危,第五爻处尊居中多见功勋,这是上下贵贱的等差所致。大略说来,若阴柔处三五阳位就有危患,若阳刚处三五阳位就能胜任。这种“居正持中”的思想是《周易》伦理的核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自强不息、诚信待时、扶正压邪、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弱胜强、应势通变、中正和谐的思想,不仅体现了政治统治的秩序性、规范性,而且体现了政治斗争的策略性、艺术性。
        (五)《周易》是传统的预测学
       既然天、地、人各有其道,那么怎样才能自觉地把握和遵循这种“道”行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动物只能用其灵敏的感受器来判断环境安全与否,而人却能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来测试事态的利与害。从投石问路、竹杆探路,到观测各种物象变化,利用各种占卜材料获取外界信息的表征物象,最后经过几代人的演练而形成具有“一般与个别统一,抽象与具体统一”的八卦表征符号,体现了人类在探知世界变化规律方面的不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唯物与唯心、科学与迷信的长期的复杂的斗争,唯物主义者力图对此作出唯物的解释,唯心主义者则企图将其神秘化。其实,从《周易》的一贯思想来看,《周易》预测只能是唯物论的。因为它强调有客观的“道”,世间万物无不循道而行。一阴一阳之谓道,万物的共同本性是对立统一、交感变化。通过仰观、俯察、近取,形成高度抽象又丰富具体的表征符号,以此来获取事物发展变化的信息,这在本质上和投石问路是一样的。但在历史上和社会上,确实有人将这种预测活动繁琐化、神秘化了,使其蒙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其中,尤以朱熹的《周易本义(筮仪)》最为典型。正像马克思在分析欧洲近代哲学时所说,旧唯物主义者忽视了主体的能动的方面,而这种能动性被唯心主义者发展了,但却是片面的发展了。科学发展到今天,世界物质统一论,宇宙全息统一论,意识起源论,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脑科学等等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对《周易》预测作出唯物的科学的解释,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以推动《周易》研究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周易》是能动的唯物论,《周易》是传统的预测学。
       总之,《周易》是五位一体的,其要旨就是“循道”——“通变”——“交感”——“持中”——“抉断”,不仅体现在整体上,而且体现在每一卦之中。舍缺一个环节或方面,都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周易》的精神。
       二、唯物地理解“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认为《周易》预测是唯心论,或认为《周易》不是彻底的唯物论,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周易》某些卦爻辞的理解和解释所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关于《大有》卦“白天佑之”的解释。对《大有》卦上九爻辞“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向来认为似乎天是有意志的,体现了一种宗教世界观,是唯心论。其实根据《周易》的一贯精神,对此完全可以作出唯物地理解或解释。天并无意志,但天有天道,且是地道、人道之本,顺之则盛,逆之则衰。能够“顺天应势,居正通变”,即使无意志的上天,似乎也会降下佑助,自然是“吉无不利”了(说白了,这种佑助不是神力,而是规律)。
       从《大有》卦的具体情况来看,《大有》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象》日:《大有》上吉,自天佑也。物获“大有”到盛之时,欲长保不衰,必须守顺谦下、诚信接物、见贤思齐,这又以“顺”为首要前提。上九正是谦顺安处,故得“天佑”长保富有。相反,倘若居功自傲、位高耻下、目空一切,必然会招惹是非、因福得祸,结果只能是祸从天降!
       《系辞上传》对此有所发挥:“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是说,六爻的变动,包涵着大千世界上至天、下至地、中至人的道理。君子通过探研《周易》,而了解“三材”变化的征兆,自觉遵循其规律行事,自然会象《大有》卦中所说的“从天上降下佑助,吉祥而无所不利”。孔子对此也作了具体的解释,《》日:“自天佑之,吉元不利。”子日:“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赏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孔子认为,只有践履诚信而时时考虑顺从正道,又能尊尚贤人,才能有天助之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逆天行事,坑蒙拐骗,必然招致天怒人怨,有何吉利可言?现实生活中,人们尽管常常忽视自然规律(天道、地道)的作用,但毕竟还是对它们存有一些敬畏,因为违背了终究要受到惩罚。而对于做人之道,人们似乎更加漠视,有的甚至于为所欲为。其实,人类长期发展总结形成的一些做人之道、规则秩序,同样是应有其客观约束力的。
       《系辞下传》则从另一个角度对此加以发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就是说,顺乎天道,应乎时势,善于变通,自有天助之吉。
       再联系《既济》卦来看。《既济》中九五爻辞是: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象》日:“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时也;“实受其福”,吉大来也。意思是说,东边邻国(殷)杀牛盛祭,不如西边邻国(周)举行微薄的榆祭,更能承受到福泽。这似乎又显示出神秘的“天意”、“神意”。甚至有人以为这是一种“人事可以转移天意”的观念。实则不然。殷商逆天背民,大势已去,即使杀牛盛祭,也无从得助;周国顺天济民,兴兵灭殷适当其时。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说;“自天佑之”,并不神秘,天助之吉,乃在守正。世事变化有其道,顺应时势方得福。
       三、学《》致用与以用知《
       学习和研究《周易》的目的,是在于实践和应用。《》有大用,也有小用,但小用应与大用统一结合起来,即注意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个人追求与民族进步的结合,促进人类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如上所述,《周易》有着丰富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深入挖掘和阐发这些思想,有益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同时,《周易》既是处世之方,又是做人之道。可以说,《周易》是良师益友,正如《系辞》下所说:“《》之为书也,不可远。……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在现代社会它同样有着无穷的魅力,如何使《周易》精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光大,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遵循《周易》精神,积极探索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学习和研究《周易》,应本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就是要客观地考察《周易》的产生与演变过程,正确地分析其性质和内涵,辩证地看待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就是要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刻领会和运用《周易》的智慧,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探索和弘扬《周易》精神。国运兴,易运兴。中华民族面临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溯源思进,激浊扬清,《周易》作为儒家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源”,必将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杨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