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学研究]《水浒传》中晁盖之死因探析(摘要)
作者:阳建雄

《东岳论丛》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关键词]《水浒传》;晁盖之死;宋江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晁盖是夜劫曾头市时,被史文恭的毒箭射中后不治而亡的。结合《水浒传》的有关章节来考察,这种观点值得推敲。其实杀晁盖者并非史文恭,而是另有其人,这人就是梁山的实力派人物宋江。
       [中图分类号]1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7)02—0116—04
       晁盖之死是在《水浒传》的第六十回,与之相关的情节是:金毛犬段景住盗得大金王子的照夜玉狮子马,意欲献给宋江以表进身之意,结果却被曾头市的曾家五虎夺了去。曾家五虎不仅夺去了这匹能日行千里的宝马,而且还扬言要“扫荡梁山清水泊”。曾家五虎的狂妄无礼激怒了晁盖,于是他不顾宋江的苦谏,率部前去攻打曾头市。夜晚三更劫寨时,求胜心切的晁盖不幸被一枝刻有“史文恭”字样的毒箭射中面颊,不久便毒发而死。——《水浒传》中关于晁盖之死的情节并不复杂,从表面上看也没有什么悬念;正因为如此,所以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杀晁盖的人就是曾头市的史文恭。然细细玩味《水浒传》的有关章节,笔者以为“史杀晁”(即史文恭杀晁盖)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杀晁盖者其实并非史文恭,而是晁盖的好兄弟宋江。试论述如下:
       一、杀晁盖者并非史文恭
       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普遍认为是史文恭杀死了晁盖,主要是因为小说中的这一段文字:
       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
       倒撞下马来。……众头领且来看晁盖时,那枝箭正射在面颊上;急拔得箭出,血晕倒了。看那箭时,上有
       “史文恭”字。林冲叫取金枪药敷贴上。原来却是一枝药箭。晁盖中了箭毒,已自言语不得。……当日
       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
       主。”言罢,便瞑目而死[1]。然而笔者认为据这段文字就推定杀晁盖的人是史文恭,其做法难逃武断之嫌。为什么这样说呢?其理由有三:
       第一,从逻辑层面来看,“史杀晁”的观点不具有说服力。诚然《水浒传》中的晁盖是在夜袭曾头市时,被一枝毒箭射中面颊后不治而亡的,并且这枝毒箭上还刻有“史文恭”这三个字,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推定杀晁盖的人就是史文恭。这中间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这枝“上有‘史文恭’字”的箭,也有可能不是史文恭本人射出来的。事实上,施耐庵在小说中从来就没有肯定甚或暗示过这枝箭为史文恭所射。如果这枝箭不是史文恭亲手所射,那么我们怎么可以说是史文恭杀了晁盖呢?很显然,“史杀晁”论者据射中晁盖的毒箭上有“史文恭”三个字就推定是史文恭杀了晁盖,这在逻辑上犯了“四概念”的错误,其结论的真实性当然也就可想而知。
       第二,从小说对晁盖中箭而死的具体描写来看,“史杀晁”的观点很难令人信服。《水浒传》是这样写晁盖的中箭和死亡的:夜袭曾头市时,晁盖发现中计,于是“急回旧路”,突然被一枝毒箭射中,然后不治而亡。假如晁盖真是被史文恭射死的,那么施耐庵这样写就有两点不合情理:晁盖及其部下在与曾头市的对阵之中都曾见过史文恭,“四下里……一望都是火把”时,如果真是骑着照夜玉狮子马、手拿方天画戟的史文恭用箭射了晁盖,那么当场就应会被人发现;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梁山一方只有等到回营后拔了晁盖面门上的箭,才知道用毒箭射晁盖的人原来是史文恭。——这未免太令人难以置信了。众所周知,如果真是史文恭杀了晁盖,那么按照中国古典小说的惯例,描写这种将对将的狙杀场面就应该采用“当先一将大喝一声:‘史文恭在此,强贼哪里去!’言讫一箭射来,正中晁盖面门”,或是“史文恭搭上箭,拽满弓,觑得亲切,望晁盖面颊一箭射去,晁盖应声落马”这样的形式,可施耐庵却没有这样表述,而只是含混地说:“当头乱箭射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仿佛晁盖是在乱战之中碰到了流寇,被顺手牵羊、稀里糊涂地干掉了。这两处不合常理的写法难道是作者的疏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明显违反规律和常理的地方,往往就是问题的关键点。笔者认为作者这样不合常理地来写晁盖之死,其实是想暗示读者:杀晁盖者,并非史文恭,而是另有其人。
       第三,就《水浒传》的第六十回而论,“史杀晁”的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施耐庵在小说中明确告诉读者:曾头市根本就没有杀死晁盖之意。请看《水浒传》第六十回中的这样一段文字:
       戴宗前去曾头市探听,去了三五日之间,回来对众头领说道:“……那曾头市上,聚集着五七千人马,
       扎下寨栅,造了五十余辆陷车,发愿说他与我们势不两立,定要捉尽俺山寨中头领,做个对头。……更有
       一般堪恨那厮之处,杜撰几句言语,教市上小儿们都唱,道:‘摇动铁鐶铃,神鬼尽皆惊。铁车并铁锁,上
       下有尖钉。扫荡梁山清水泊,剿除晁盖上东京。生擒及时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天下尽闻名。’”梁山出兵攻打曾头市前,曾派戴宗前去曾头市探听情况。戴宗从曾头市回来之后,对探听到的情况作了如上汇报。从戴宗的汇报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曾家五虎执意与梁山为敌,但他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在战场上杀死梁山好汉;相反,他们只想“生擒”、“活捉”住梁山上的全部头领,然后用陷车解送到东京去请赏。《水浒传》第六十回中还有一段文字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可作戴宗这种说法的佐证:
       曾头市上砲声响处,大队人马出来……三通鼓罢,只见曾家阵里推出数辆陷车,放在阵前。曾涂指
       着对阵骂道:“反国草寇,见俺陷车么?我曾家府里杀死你的不算好汉。我一个个直要捉你活的,装载陷
       车里,解上东京,碎尸万段!”——既然曾头市一心只想“生擒”、“活捉”梁山好汉,那么史文恭又怎么会对晁盖暗下杀手呢?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史杀晁”的观点与作者的本意以及作品实际要表达的是不相符的。或许有人会问:晁盖如果不是死于史文恭之手,那么又是被何人所杀呢?——这正是下文要论述的问题:“宋江实弑晁盖”。
       二、“宋江实弑晁盖”
       其实早在清代,金圣叹就已指出杀晁盖的人是宋江。金圣叹在《贯华堂刻(第五才子书水浒)七十回总评》中说道:《水浒传》“通篇皆用深文曲笔,以深明宋江之弑晁盖”[2]。但对于他的这种说法,人们并不认同,甚而还有人认为“宋江实弑晁盖”是一个“耸人听闻的结论”[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人们的心目中,晁、宋两人是一对义薄云天、肝胆相照的生死兄弟,人们不相信他们会手足相残;二是施耐庵在写“宋弑晁”时,用的是“深文曲笔”,而金圣叹在对小说的“深文曲笔”进行解释时,或近乎牵强,或过于偏激,或有“莫须有”之嫌,很难令人信服。然而,尽管金圣叹在对“宋弑晁”这一观点进行说明时明显存在主观臆造的成份,但是仔细体味分析《水浒传》的有关描写,我们不能否定“宋弑
       晁”这一论断的合理性:杀晁盖者,实宋江也。
       宋江究竟是如何把晁盖送上不归路的呢?简言之,宋江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给晁盖布下了一个精巧的死亡陷阱,最终让晁盖体面而又有尊严地退出了人生的舞台。宋江为晁盖布下的这个精巧的死亡陷阱,具体说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晁盖出征前,故意制造凶兆。晁盖要出征了,宋江等在金沙滩为他饯行。众目睽睽之下,晁盖新制的认军旗突然被风半腰吹断。这件事确实很蹊跷。从常理来说,晁盖是山寨之主,底下人给他做的认军旗不可能无故出现质量问题;晁盖出征时又值“春暖之时”,即便有风,也不至于吹断旗杆。——旗杆质量不存在问题,天地之间的风也不是很大,然而晁盖出征前,认军旗的旗杆却还是断了,最可能的解释是有人在旗杆上做了手脚。为什么要在晁盖认军旗的旗杆上做手脚呢?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故意制造一种凶兆,为晁盖之死提前进行舆论准备。——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军旗被折意味着将折损一员大将或主将。那么这做手脚的人又是谁?当然不可能是晁盖一方,而只可能晁盖的敌人——准确地说是晁盖出事后的最大受益者一方。晁盖如果出事,最大的受益者莫过于宋江。宋江真是太聪明了!这一招风折旗杆做得干净利落,不仅瞒过了梁山的众多好汉,使他们坚信晁天王之死是“正应了风折认旗之兆”,而且也还让《水浒传》的读者受骗上当了好几百年。
       其次,在晁盖因误中曾头市奸计而仓皇逃命时,派亲信趁机向晁盖施放暗箭。晁盖夜袭曾头市时发现中计,于是“夺路而走”,突然迎面射来一阵乱箭,其中一箭正好射中他的面颊。关于这枝箭,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史文恭射的,然而笔者却认为史文恭向晁盖射出这枝箭的可能性不大:①史文恭是曾头市的主将,一般来说应坐镇中枢指挥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怎么可能跑到一线去当射手?②纵观《水浒传》这部小说,史文恭的箭法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茫茫黑夜之中,他究竟是如何射中晁盖的呢?③如前所述,曾头市一心只想“活捉”、“生擒”包括晁盖在内的梁山好汉,史文恭有必要用毒箭来射杀晁盖吗?④施毒从来就不是什么光明磊落的行为,史文恭武功出众且自命甚高,他会使用这样的下三滥手段吗?综合以上四个方面,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枝身上刻有“史文恭”字样的毒箭,其实与史文恭风马牛不相及。那么这枝箭究竟是什么人射出来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小说对晁盖中箭情形的描述说起。《水浒传》对晁盖中箭的情形是这样描述的:
       晁盖带同诸将上马,领兵离了法华寺,跟着和尚。行不到五里多路,黑影处不见了两个僧人。前军
       不敢行动。看四边路杂难行,又不见有人家。军士却慌起来,报与晁盖知道。呼延灼便叫急回旧路。走
       不到百十步,只见四下里金鼓齐鸣,喊声振地,一望都是火把。晁盖众将引军夺路而走,才转得两个湾,
       撞出一彪军马,当头乱箭射将来。不期一箭,正中晁盖脸上,倒下马来。从表面上看,这段描述干净利落,清楚明晰,毫无悬念可言,但如果我们细细琢磨一下,就会觉得这段文字中蹊跷之处比较多:①梁山每次对外作战,都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唯独只有此次与曾头市之战却遭到了敌人的暗算。难道是曾头市智谋过人?显然不是。从小说第六十八回“宋公明夜打曾头市”来看,曾头市的智谋其实不过尔尔。难道是晁盖有勇无谋吗?也未必,况且还有智勇双全的林冲和呼延灼等跟在他身边。——如此看来,此种写法似乎有违常理。此其一。②发现中计以后,作者这样写梁山的应对措施:“呼延灼便叫急回旧路”。——身经百战的呼延灼为什么要指挥部队“急回旧路”呢?似乎也不好理解。此其二。③当头乱箭射来时,梁山一方被射中的人肯定不少,而唯独只有晁盖中的是毒箭,未免也有点让人难以置信。此其三。如此短短的一段文字,就有多处让人摸不着头脑。施耐庵为什么要这样写?金圣叹间接进行过解释:“用深文曲笔,以深明宋江之弑晁盖”。金圣叹的说法对吗?单看《水浒传》中的这段文字,我们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但如果我们联系宋江在晁盖出征后的表现来看,就会发现金圣叹的解释确实很有道理。小说第六十回是这样写宋江在晁盖出征后的表现的:
       (晁盖引兵渡水去了)宋江悒怏不乐,回到山寨,再叫戴宗下山去探听消息。这个句子颇耐人寻味:晁盖出兵以后,宋江叫戴宗下山去探听。究竟宋江叫戴宗去探听什么——作者没有交待;戴宗探听的结果又如何——小说也无下文。很多人认为这个句子没头没尾,是一个败笔。其实这个句子在小说中至关重要,它是我们正确解读晁盖中箭真相的关键——为什么智谋并无过人之处的曾头市能准确设伏(姑且说是“设伏”)?呼延灼为什么要引晁盖“急回旧路”?还有晁盖为什么偏会被毒箭射中?如果我们联系“宋江……叫戴宗下山去探听消息”一句来思索,这一系列让人困惑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一切原来是宋江等人捣的鬼。试简要描画之:晁盖出征之后,宋江便派戴宗下山去探听消息,发现曾头市准备设伏晁盖,他觉得这是一个铲除晁盖的极好机会,于是他让亲信拿着毒箭预先在曾头市设伏的地方等候。晁盖被呼延灼引进曾头市的伏击圈后,宋江的亲信便趁乱把毒箭射向了晁盖。为了让这一切做得了无痕迹,宋江还特意让人在毒箭上刻下了史文恭的名字。文章至此,相信笔者不说,读者也已知道那趁晁盖慌乱之际给他射来致命一箭的人是谁了——那人就是与宋江生死同心且箭术非常高超的“神臂将军”花荣。
       再次,在晁盖中毒箭之后,不积极进行救治。晁盖中箭之后,并没有立即死去,林冲准备马上派人把他送回山寨,这时颇富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呼延灼道:‘须等宋公明哥哥将令来,方可回军”’。就常理而论,晁盖是梁山的最高统治者,他中毒箭之后想回山寨进行治疗本来是不需要经过宋江的同意的,然而呼延灼却坚持认为没有宋江的军令就不能回军。呼延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合理的解释是:呼延灼是宋江的亲信,他想尽量拖延时间,以耽误对晁盖的救治。呼延灼这一招应该说是比较露骨的,林冲不可能领会不到,但由于呼延灼态度坚决,林冲还是不敢贸然行事,只好在军营中坐等宋江的军令。几个时辰之后,戴宗传宋江话可以回军,于是林冲连忙把晁盖送回了山寨。晁盖回山寨后,病情已变得相当严重,“水米不能入口,饮食不进,浑身虚肿”,恐怕只有神医安道全能让他度过这个劫难了,然而守在晁盖床前的宋江除了啼哭、亲手给晁盖“敷贴药饵,灌下汤散”外,并没有“以义气为重”、星夜派人带上一百两蒜条金和三二十两碎银去建康府请安道全来梁山救晁盖一命——就像他自己背上长了一毒疮、性命危急之时所做的那样。“守定啼哭,不商疗治”——金圣叹对宋江的指责真可谓是一针见血。正是因为宋江的“不商疗治”,所以晁盖的病症虽不见得比宋江严重(小说第六十五回写宋江背上疮毒发作,性命危在旦夕),但他最终却不能如宋江般痊愈,而只能含恨而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杀晁盖的人就是宋江。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让人感到困惑不解:宋江和晁盖不是一对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好兄弟吗?他为何要除掉晁盖呢?笔者认为宋江之所以要杀晁盖,主要是因为晁盖成了他带领梁山一伙成功走向招安的一个巨大障碍。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拟另撰文讨论。
       综上所论,笔者认为:晁盖并不是死于史文恭的毒箭之下,而是死于梁山的权力斗争。梁山上的实力派人物宋江为了入主梁山并最终顺利实现招安的目的,精心设下了一个死亡陷阱,这个死亡陷阱使得一代天王晁盖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金圣叹.贯华堂刻《第五才子书水浒》七十回总评[A].水浒资料汇编[c].北京:中华书局,1977.
       [3]竺洪波.“宋排晁”:并非虚妄的话题[J].明清小说研究,2000(4).
       [收稿日期]2006—10—15
       [作者简介]阳建雄(1968-),男,湖南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曹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