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研究]进一步提高桂版书编校质量的调查与探究
作者:吴明生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图书质量是出版单位的生命,编校质量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之一,至关重要。广西图书编校质量近十年来在全国图书中处于较好水平。文章以广西图书为例,探究图书编校质量管理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更应重视图书质量,以出版科学观,促进图书编校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广西;出版产业;图书;编校;质量
       中图分类号: G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6-0089-05
       Persisting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ooks Published in Guangxi
       WU Ming-sheng
       (Guangxi Press Bureau, Nanning, Guangxi, 530022 )
        Abstract: A publishing house lives on the quality of books it published while the quality of books depends on the editing work. In the latest 10 years, Guangxi has been in a dominant position in publication field owing to its high quality of editing work. By taking this as a case,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s in publication field. Under market economy, the press uni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books quality and to improve the guality of their editing work.
        Key Words: Guangxi; publication field; books; editing work; quality
       图书编校质量是内容质量、学术质量、文字质量等的综合表现。质量问题不仅关系到出版单位声誉、效益和生存,还关系到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五大把提高质量与加强管理、调整结构并列提出,把图书质量提到出版战略高度来对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又把2007年作为质量管理年,以编校质量为重点,开展全国性大检查活动和编校技能竞赛活动,旨在推动出版物质量稳步提高。目前,正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整个行业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发展的快车道,一些出版单位出于短期效益的考虑,把出版工作的重点放在抢占图书市场、快出书上,而把图书质量放在从属地位。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严谨的质量观和出版科学观对待质量,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桂版书编校质量和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出版产业做强做大保驾护航。
       一、图书编校质量的提高,对图书出版业的正影响
       (一)桂版书历年编校质量调查情况
       20世纪80、90年代初中期桂版书的编校质量检查合格率只有30%~40%,从1995年开始广西新闻出版局、广西出版总社、各图书出版社及出版协会多管齐下狠抓图书编校质量,到1997年合格率上升为66.33%,2003年达到89.74%,2007年达到100%。这些年一直走在全国各省前列。接力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成绩突出,质量高而平稳。接力出版社11年来合格率达到99.14%,从2000年开始,连续8年没有一本图书质量不合格,合格率达100%,成为全国典范(见表1和图1)。桂版书编校质量不但合格率大幅度上升,优良率也上升到50%左右,2000年达到了60.90%。接力社的优良率达到81.21%,漓江社也取得了优良率65.96%的好成绩(见表2)。中国版协校研会主任、著名出版家周奇在2005年全国校对工作交流会上高度赞扬说:接力出版社创造了奇迹!
       
       (二)广西图书编校质量与广西出版发展的关系
       1.广西图书出版业与各省图书出版业之比较。广西有8家图书出版社,2006年共出版4455种图书,其中新书2585种;总印数18916万册,总印张1189948千印张,总码洋12.3026亿元,排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0~12名。广西的社均产值是全国社均产值的2倍多。
       2.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广西出版发展水平之比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广西生产总值2006年为4828.51亿元,人均生产值1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917.47亿元,排在全国各省区的第16~17位,经济总量居中下水平。而广西图书生产人均码洋约100万元,是广西人均生产值的50倍。广西有6家图书社进入全国百强图书出版社。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图书商报社课题组对全国出版能力分析结果,出版能力最强的是北京,第二名是上海、第三名是江苏,广西排第十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有70种图书获三大奖,获奖总量排在全国各省前列。广西的出版产业已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经济不太发达的广西有较强的出版业,与图书的质量水平不无关系。
       3.桂版书编校质量为广西出版发展奠定了基础和优势。一是在不断提高编校质量的同时,严把政治关,没有出重大政治事故和导向问题,使广西出版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编校质量的提升,促进了精品力作的出版,品牌书、品牌社不断建立;三是校对现象引起业界高度关注,提高了广西的知名度。
       (三)桂版书编校质量的提升得益于管理和制度的创新
       1.编校质量检查制度的建立与创新。从1996年开始,广西新闻出版局正式建立并实施编校质量检查制度,每年对区内8家图书出版社的新出图书进行两次大规模编校质量检查。检查书目从各出版社上报的“出书旬报表”中随机抽出,原则上发稿编辑每年被抽查一次。此外,还不定期地对重版重印图书、教材教辅图书、工具书、文艺图书等进行专项抽查。广西出版总社和广西版协大力协助质量检查工作,各图书出版社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图书质量,如接力社1996年~2000年实施质量监控,2001年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1997年3月总署下发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6月下发了《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这两个法规,广西新闻出版局制定并颁布《广西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各图书出版社根据署局文件又制定适合本社的制度,如科技社制订《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接力社出台了《书稿三审制规定》、《书稿校对质量管理办法》,师大社制定了《校对规程》、《质量检查制度》等。管理制度的建立,成为提高图书质量的重要保障。
       2.编校质量奖惩制度的建立与创新。为奖优罚劣,广西新闻出版局对抽检优良或不合格的图书,责成各出版社制定相关制度对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给予奖罚,奖罚金额从数千元至几百元不等。同时规定,对连续两年抽检编校质量均不合格的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两年内不得晋升职称。质量检查结果与出版社年度考核挂钩。广西版协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了广西出版科研优秀论文奖、全区优秀校对奖、全区图书编校质量先进单位奖等。通过这些评奖活动,评选出优秀图书、先进人物和单位,为行业树立典型和榜样,推动出版工作,提高图书质量。各图书社也建立本社的奖罚制度,如接力社在1996年就成立了质量检查领导小组,实行质量监控决策;人民社、科技社等社采取从社长到分管领导到科室主任到责任编辑、责任校对和责任审读的按不同比例分责的联带奖罚制度。管理机制的创新,激发了劳动积极性。
       
       3.审读制度的创新、规范和完善。为提高编校质量检查的质量,广西新闻出版局从1999年起,质检图书由一人审读改为两人审读,一人为出版社的审校人员,一人为社外各学科的专家,两人交叉审读,确保了审读的质量。为确保审读结果认定的准确性和权威性,2001年成立了由有关专家组成的编校质量检查仲裁委员会,负责对每次质量检查的结果进行仲裁,从而保证了质检结果的准确与公正。
       4.广西的校对机构在“逆流”中得到了加强。前些年,在全国一些地方取消校对机构,实行编校合一,或校对工作由社外人员担任的时候,广西不但没有撤消反而加强校对机构建设,各图书出版社还积极建立健全校审机构,除原有校对部门,有的出版社还建立了审读室,或者整合成校审室、审校室,增加人员,配备人才。有的社配有正高把校审关,如接力社的黄钲、师大社的陶征就是资深的出版把关人。出版社还创新了工作方法,如师大社当编辑要先干一段时间校对,过关的校对可以当编辑,可以轮换岗位;还有的社关口前移,如接力社审读员审原稿,把住原稿三关(政治关、学术关和文字关)等,既为领导把关解难,又为编辑校对减负,还为社里节约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图书编校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1.加大编校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1)开展培训和讲座。十多年来,广西新闻出版局、广西出版总社和广西版协分别或者联合举办各种培训班、学习班30余个,如编辑培训班、校对岗位培训班、社长总编进修班、语言文字学习班、出版职业资格考前培训班及各种专题讲座等。请一流老师讲课,如请厉兵、周奇、郝铭鉴等知名人士当老师,培训各类人才数千人次,着力提高编辑校对人员的语言文字能力。还组织8家出版社送校对科正副科长及校对骨干到北京参加全国出版校对科长岗位培训班的学习,培养校对骨干力量。各图书社也举办学习班和讲座,如接力社和师大社把培训员工的工作经常化和制度化。(2)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校对理论研究。广西版协组织各种校对活动数十次,每年开展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考察学习等。大力组织编校人员撰写论文,请专家出题、辅导。数年共组织撰写论文数百篇,在重要书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上世纪率先在全国出版了《校对论谭》论文集。版协共出版论文集16部,综合性论文集都有大量编辑校对论文。2000年出版了校对学术专著《图书校对学》,欧阳广先生任主编,广西校对骨干组成作者队伍,为校对著书立说。著名校对家周奇先生评价此书:实现了现代校对学零的突破;著名出版家孙培镜先生评价此书:弥足珍贵。广西的校对现象,引起了业界注意和反响,得到了中国版协及其校研会的高度重视。2005年周奇先生选定在广西南宁召开全国校对工作会议,全国出版界百余校对精英汇聚广西,推广广西经验和做法。广西的校对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2.提高编校岗位人才素质的门坎。从上世纪90年代中叶开始,各图书出版社重视编校人员的从业门坎,新进的编辑必须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还有不少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过去中小学生学历的人就能做校对,以后进来的人必须是大学生,至少是大专生。接力社从事青少年儿童大众读物的编辑人员,博士后占5.9%,硕士占76.5%。
       3.挑选和培养领头羊。广西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深入持久地开展科研和对在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积极予以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校对人才。广西在全国率先突破校对岗位可评高级职称(副编审),到2007年全区校对专业队伍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可谓人才辈出。专业校对总人数2007年是1994年的3倍,初级校对、中级校对都为1994年的4倍。具有副编审以上职称的人数2007年是1994年的8.5倍。由于编校队伍不断强大、人才脱颖而出,在2007年全国青年编校技能竞赛中,广西获得了4项奖。
       4.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广西新闻出版局组织各出版社的审读和校对骨干赴浙江、上海、山西等地考察取经。广西版协组织校对人员参加全国性和西南、中南区域性学术研究等。学习先进单位在抓图书编校质量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拓宽工作思路;学习编校理论,探索出版规律,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技能。引进来走出去,开门造车。
       5.抓知识服务。广西新闻出版局每次编校质量检查结束后,都对编校差错进行分类整理,并印发到各编校人员手中,提醒大家在编校中注意。还编撰出版了《编辑校对实用手册》一书,该书除对大量的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外,还汇编了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关于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的文件、法规和标准,方便编校人员工作中查阅。该书出版后,全区各出版社所有编校人员人手一册,广受欢迎,成为编辑校对必备工具。每次质检后师大社都综合分析结果,提出意见建议供编校业务参考,还编有《编校剪报》供大家学习。
       二、图书编校质量的滑坡,对图书出版业的负影响
       (一)桂版书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桂版书编校质量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存在明显问题与不足,表现在:一是质量滑坡,2004年第一次检查的结果人民社合格率为36.36%、民族社为22.22%、科技社为25.00%,编校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见表3)。二是出版社差异很大,好的如接力社合格率几乎为100%,优良率81.21%,漓江社合格率及优良率也很不错;差的如民族社最低年份合格率才14.71%,历年优良率15.48%。形成鲜明反差(见表1、图2)。三是质量不平稳,部分出版社三起三落,起伏明显,时好时差(见图3)。
       (二)编校质量的滑坡阻碍出版业发展
       1.影响出版者的声誉。编校质量问题出得多,就会降低这个出版社的信誉,读者就不买或少买你出版的书;好的书稿作者不交给你出版。失去读者就失去市场,失去作者就失去稿源。两头无着,步履维艰。因质量问题被罚没,或读者起诉,有损出版者形象。
       2.造成事故,降低效益。一些书刚出版就发现较严重问题,只好改正重印,或被书店、用书单位退货,造成浪费或积压;一些内容质量好价值高的书因编校质量不过关,在评奖中被刷掉。因编校质量问题会影响出版社等级评定。
       3.事关一个地区的出版业发展。编校质量的好坏,不仅是单个出版社的事。总署的抽查是以一个省市区为单位进行,如抽查广西的书,其结果代表广西图书编校质量水平,影响广西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影响图书编校质量几个问题浅析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我们要有发展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我们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在社会效益第一前提下的发展,是速度与质量的统一。过去和现在我们在图书编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同我们没有形成和坚持科学发展密切相关。
       (一)效益与质量的问题。当下,出版社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如教材出版改革(竞标、限价、政府采购、循环使用)、新技术冲击(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人们阅读习惯悄然改变、图书阅读率下降至不如非纸介出版物)、通货膨胀(近年仅纸价上涨约30%、物流和人力成本增加),经营性出版单位转制改企遇到问题和困惑等等。出版社靠图书发展的空间变小,有的出版社遇到了生存问题,效益当先似乎没有错。但是,图书质量是效益是生命,应该放在首位。在处理这两个问题上应当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当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出版社在处理图书质量与经济效益问题上,往往是后者重于前者,认为效益说明一切,把能否赚钱放在首位,为了生存,把工作重点放在抢占市场、快出书上,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抛在脑后,突出表现在:一是编辑不看稿,只编编页码,批批标题就发稿,即使审稿,也是一目十行,水过鸭背;二是复审终审走过场,来稿就签字签发;三是校对接到校样三五天就要付印。各个环节都留有质量隐患。
       
       (二)数量与质量的问题。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图书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出版的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加,总署对出版工作提出了“优化结构,控制品种,提高质量”的要求,但一些出版社仍然以数量规模经营,吃“书号饭”,给编校人员的指标任务有增无减。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使编辑校对疲于奔命,不堪重负。编辑在找不到畅销书选题时,只好广种薄收,超量发稿,一年一个编辑发稿数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校对工作量随之大增,加上编校人力配比不合理,校对工作量更大,时间要求更紧。数量过快增长,编校人员难以保证超负荷工作质量,也违背出版规律,出版社以规模数量经营转为优质高效经营颇为困难。
       (三)对校对工作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主要是领导的认识问题。仍有一些出版社的领导认为校对是简单劳动,不具有创造性,于是取消校对机构,请社外校对或实行编校合一,甚至不设专职校对,以降低成本。有的设有机构,但不予重视,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校对与编辑配比过小,正常是1:3~4,有的社1:9~10;二是把校对科作为安置闲杂人员的地方,非专业人员也可干校对;三是待遇较低,学习进修考察机会少等。实践证明,凡是领导重视的社,质量都比较好,接力社一向高度重视编校工作,所以取得令人满意结果。
       (四)管理不力的问题。一是标准制度不到位。现有的质量管理规定,对内容质量和专业性强的出版物的特殊要求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缺乏操作性;对部分差错,没有分类分级,缺乏公正性,影响和制约质量管理效果。二是机制不到位。即使建立了奖罚制度,但缺乏组织机构和力量作保障,编校矛盾突出,执行有困难。三是监管有限,如抽查的数量少、范围窄,处罚力度小。
       (五)责任淡化问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浮躁现象,为了尽快实现效益,常常急功近利,放松对作风和道德水准要求,这种现象同样冲击到出版领域。出版物质量高低取决于出版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价值取向,一些编辑校对责任淡化和抱有侥幸心理,必然导致出版物质量下滑。
       (六)人员素质问题。一是知识老化。当今是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新技术日新月异,不善于学习就跟不上时代发展。二是随着出版业的发展,进入一批为数不少的新人,据2007年调查,广西有的出版社新老编辑各占一半。新进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加强。素质不提高难以胜任出版工作,质量就失去保障。三是传统出版正在向多媒体出版转型,对出版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投入与产出问题。出版社越是困难越舍不得投入。表现有三:一是不设机构不配专业人员,即使设有机构但人力不配足不配好;二是需要开支的培训学习不派人参加,甚至不需费用的会议和讲座也不参加;三是编校的图书人财物和出版环节不合理地压缩,投入少。只有合理的投入,才会有最优的产出。
       四、进一步提高广西图书编校质量的建议和措施
       (一)坚持科学出版观。科学出版观本质上是一种发展观,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和自然延伸。每个出版单位要在竞争中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真正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一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选题论证制度》、《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编辑校对工作规程》、《质量检查制度》等。二要进一步优化结构、控制品种、量力而为。要大力调整图书产品单纯依靠教材教辅局面,全力培养大众读物市场,重点建设专业读物市场。三要提高质量管理能力,通过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
       (二)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出版物(图书)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还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因此,出版物质量要求高于一般商品质量要求。保证图书质量具有重要性、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多年来,广西出版界的各级领导把图书编校质量放在战略层面上高度重视。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质量意识、文化质量意识、市场质量意识、编校质量意识、管理质量意识、速度质量意识、安全质量意识、服务质量意识,从而使图书编校质量得到保证。出版单位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亲自管,班子其他领导要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在分管范围内认真负责抓好图书编校质量。
       (三)坚持不懈地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是出版业永恒的主题和不懈动力。在传媒形态日益多元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书业尤其需要创新。桂版书编校质量的提高依赖管理、制度、机制和理论等创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进一步提高编校质量,应坚持不懈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机制体制的创新。要继续开展出版理论研究、出版交流活动,推进编辑理论和校对理论创新,提高编辑校对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在行业内的认知度。建立健全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检测工作科学性和公正性等等。接力社根据上级的政策法规和发展需要,创新了制度和管理,促进了质量提高。接力社、漓江社和师大社非常重视清样的审读,把错误尽量消灭在出书以前,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总之,坚持科学管理和不断创新,推动出版产业快速发展。
       (四)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保证质量,关键在人。上至社长总编、下到普通员工,都要提高素质。一个单位实力强弱、质量好坏,主要领导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领导,可以振兴一个萎靡的单位。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首先是提高领导的素质。可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挑选出类拔萃的人才担当“领头羊”,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二是引进优秀人才委以重任;三是加大对社长总编培养力度,送他们到名院高校学习,甚至到国外进修。出版单位的领导尤要善于学习,加强自我修养,这是我们的工作要求所决定的。
       编辑不仅是选题策划主力,而且是思想内容把关、学术价值评判和书稿文字加工的承担者,是出版物质量的源头,身负重责。要提高质量,必须提高编辑素质。应注意四点,一是严格编辑准入制度,把住进人门槛,从学历学识、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诸方面考核;二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出版工作者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认真履行《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以《八荣八耻》指导出版工作,提倡奉献精神,爱岗敬业,把书稿中的错谬视为敌人,坚决消灭之;三是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全体编辑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促进他们多出精品力作,避免出导向质量问题;四是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编辑做出版家。
       校对不仅要保证将编辑加工的书准确无误地再现在清样上,而且作为编辑工作的补充,要对编辑加工的疏漏和错误等提出质疑,既要校异同,也要校是非,以进一步提高图书质量。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校审环节是最后的质量关口,出版单位应予以高度重视。提高校对人员的素质,一要像进编辑一样设置门槛;二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三要加大教育培训;四要完善和建立人才成长评价机制。版协应继续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出版人才尤其是编校人才,促进队伍建设。继续加强科研、培训、交流和评奖工作,发挥协会活动的更大作用。坚持编辑学、校对学研究与促进人才成长相结合,为涌现更多更优秀的编校人才发挥才智、多做实事。总之,要提高质量,必须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德征.如何止住出版物质量下滑之势[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10-17(10).
        [2] 谭桂声.质量管理要“三到位”[J].出版广角,2008,(3).
        [3] 贾国祥.抓住编辑工作中心环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08-23(6).
       责任编辑 莫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