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论邓小平的利益动力观在启动与推进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作者:宋令维 韩 健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邓小平的利益动力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创新和发展。它为我们启动和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重温邓小平的利益动力观,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邓小平;利益动力观;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A849;D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6-0013-04
       On the Role of Deng Xiao-ping"s Viewpoint of Interest Motive Force in Promoting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SONG Ling-wei HAN Jian
        (Party School of CPC Nanchong Committee, Nanchong, Si Chuan, 637000)
       Abstract:As a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DENG Xiao-ping"s viewpoint of interest motive force provides u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o start and push forward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Re-studying this viewpoint of DENG Xiao-p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s when we are carrying out the spirit of CPC"s 17th national congress to push forward reform and opening and to strive for a new victory of building an overall wealthy socialist society.
       Key words: DENG Xiao-ping; interest motive force; reform and opening
       30年前,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30年后的今天,我国已经摆脱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中国为什么要启动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怎样才能在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利益动力观。
       一
       邓小平的利益动力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利益是人的积极性赖以产生的原始动力。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认为,利益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动因,因而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146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由于生产力起最终决定作用,因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在生产力中,人又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去干的。而人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因此,利益是人的积极性赖以产生的原始动力,因而也是一切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
       (二)人民利益是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必须以维护、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后,如果不重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那么就失去了社会主义的本来含义,就会变质,就会走向反面。相反,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就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要得以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更是必须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63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必须造就一种机制,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充分得以实现,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涌现出巨大的积极性,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生产力得到发展。生产力得到发展,又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社会主义事业也就能够得到发展。
       (三)人民利益能否得以实现,决定着一个政党的兴盛衰亡。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而党只有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赢得群众,从而带领人民群众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62年2月6日,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进了城,执了政,是做官呢,还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呢?这个问题是毛泽东同志过去多次讲过的。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种是当人民的勤务员。如果不是做官,而是当人民的勤务员,那就要以普通劳动者的面貌出现,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4]“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反之,群众的利益得不到实现,群众就不跟你走,就会一事无成。执政几十年的苏联共产党退出历史舞台,就是有力的证明。
       (四)政策的制定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1978年,我们党正是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以利益的适度差别为着力点,以合理的体制、机制设计为保障,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就是通过体制、机制的重新设计,保障人们合理的利益得以实现,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此基础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是新生事物,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当改革开放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担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会不会变。针对这种担心,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变不了。为什么?因为实践证明现在的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人民生活确实好起来了,国家兴旺发达起来了,国际信誉高起来了,这是最大的事情。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3]83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执行和完善,都是由人民利益的驱动所决定的。也只有这样的政策,才能指导我们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五)人民利益是否能得以实现,关系到社会能否保持稳定。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邓小平说过:“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国什么事情也干不成。”[3]348造就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是最关键的是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失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的挫折,邓小平在总结其教训的时候指出: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经济搞不上去,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相反,中国社会主义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民就拥护党,拥护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遇到大的风波,我们也能挺得过去。邓小平还说:为什么“我们的国家能够很稳定?就是因为我们搞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3]371可见,要保持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就必须以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
       
       (六)只有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只有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邓小平关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为个人利益正名,并且将它放到应有的地位。二是强调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邓小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为人民谋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必须把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好生产。三是要统筹兼顾,照顾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四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对于共产党员和其它先进分子,更要提出这个要求。五是既要注意满足人的物质利益,又要注意满足人的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更能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思想,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决策贯彻执行的结果,确实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主义中国的面目为之一新。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重大的决策有利于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2]152实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可以打破平均主义,使人们有条件去追求合理的个人利益,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正是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盛行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为突破口,以利益的合理差异为着力点,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
       (二)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根据农民的意愿,从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出发,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当然,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也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针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大也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战略布署。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的利益会进一步得到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也会进一步提高,从而使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同时对公有制的结构及其实现方式进行改革;二是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其他经济成分;三是对各种经济成份同等地依法加以保护。实行这样的政策,一是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二是可以解决一些诸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压力大等单靠公有制经济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例如,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和发展,使私营企业主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展生产,开展经营活动,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样自然就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一是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前,在分配问题上平均主义严重,人们积极性不高,生产也无法发展上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利益动力观,确立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必然要求有与之相匹配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去获取自身的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是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这样做,既考虑了人们追求合理利益的需要,又照顾到了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么回事。”[3]364在邓小平看来,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民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尤其是根据自己的物质利益去进行创造历史的活动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个人也有择业的自由,这样人们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去追求自身的利益,从而也就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六)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强调:要“保障人民民主”。他认为,如果没有人民民主,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就得不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人民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护,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146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历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邓小平同志的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这些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搞好文化体制改革,从而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利益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
       今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仍然必须以邓小平的利益动力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利益机制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懂得只有发展生产,才能改善生活。不积极投身生产经营活动,企图靠他人的恩赐发财致富,那是不现实的。在社会生活中,有些人甚至企图靠搞歪门邪道富起来,那更是不行的。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去发展生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只有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去发展生产,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不注意生产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虽然也可能获得较多的眼前利益或局部利益,但是会损害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全局利益,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子孙后代也会骂我们。三是要坚持两种生产一齐抓。既要抓物质产品的生产,又要抓文化产品的生产。这样才能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从而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二)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通过改革,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有利于将劳动者的责、权、利捆绑起来的体制、机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应该肯定的。但是目前在利益关系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先富与后富的关系问题。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确实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有的人甚至已经成了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对于这些人,只要他们的收入合法,应该予以保护。但是,怎么才能实现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关于这个问题,邓小平早在1992年就提出:“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3]374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怎样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那样,才更有利于发展生产。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了,但是分配不公的问题也明显地凸现了出来。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我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怎样操作,这需要认真研究,并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三是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问题。通过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事实。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利益的驱动下,多数青年农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外出打工去了,留在农村的是妇女、儿童、老人。这样粮食生产、副食供应等问题怎么解决?是否会出现粮食风险?谁人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收入怎么才能继续增长?怎样处理城市人与农村人在收入方面的差距?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四是区域发展问题。怎样在保持东部快速发展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开发的步伐,使中、西部的群众在收入上缩小与东部群众的距离,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五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竞争中也必然产生一些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怎样保护?这个问题也需要解决。必须指出,我们说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原始动力,这并不是说利益的存在就自然推动社会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三)以法制为保障,确保人民群众的利益得以实现。一是从立法的层面上,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重大利益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人民的利益表现在很多方面,有些利益是非常具体的,都将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但是就一些根本性的、重大的利益问题而言,我们用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下来,那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例如,怎样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可以在充分调查研究,征集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用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以便于操作。二是各个单位、各个部门要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一些保护职工利益的办法、措施,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要严格依法办事。一方面要用法律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利益剥夺的问题。对那些违法所得的利益,必须通过法律程序予以剥夺,这是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法治建设提出的要求。
       (四)完善信息通道,妥善处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信息通道,以便让决策机关及时把握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对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有关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采取不同的办法加以处理。对于不合理的利益诉求,要加以说明。对于合理的利益诉求,目前能够解决的,要采取措施,积极加以解决。对于那些目前暂时不能解决的,要说明具备什么条件可以解决。目前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处理好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益问题,如教育乱收费的问题,就业难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房价过高的问题等等。当然,我们也要教育群众,在利益问题上,要有市场经济的观念,不能处处依靠组织,凡是应该由自己解决的问题,都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由自己去加以解决。只有那些应该由党组织、政府部门出面解决的问题,才按照正常的程序,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有关部门在受理群众的利益诉求后,一定要有回音,该解决的,一定要及时妥善地予以解决。
       (五)注意利益的层次性,引导人们追求高层次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例如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要吃好穿好。在这种利益追求的驱使下,青年农民基本上都走上了南下打工之路。在这种情况下,怎样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怎样保护继续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者的利益,怎样通过利益机制继续调动人们种田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为新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农村在深化改革中,必须下决心解决好这个问题。二是要引导人们把追求个人利益与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改革,用利益机制诱导人的积极性,必须既注意保护劳动者合法的个人利益,又注意引导全体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三是要引导人们追求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利益。物质利益是重要的,但不能到此为止。我们还要引导人们在追求合理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追求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利益。这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六)摆正共产党人在利益关系中的位置,坚决反对“与民争利”。我们党的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以工作为重,以大局为重,为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出了贡献。但是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入党目的不明确,把入党、升官当作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具体表现为:行动中千方百计为自己打算,对老百姓的利益不闻不问,甚至与民争利,夺民之利。这样就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最终必然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各种制度,强化各种监督,坚决惩治腐败,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样做,我们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