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向度分析
作者:涂小雨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主线是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内在地蕴涵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总体性向度、从理论探索起点到理论体系形成的阶段性向度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向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5-0017-04
       一、总体性向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这在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的准确描述。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总体性向度。这个总体性向度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形成的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涵盖了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并且还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展开的实践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获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革命和夺取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它的主线是发展。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发展道路更加宽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进程中,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非是截然分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新民主义革命的关注点是政权。即通过革命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实现革命胜利,如何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而展开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注点或者说基本线索,是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科学理论体系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形成的,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一。十七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界定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形成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探索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实现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V2及”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新认识和新判断。目前,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之间的基本矛盾没有变,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没有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没有变,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道路没有变。因此,必须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治国理政的基本思路。但是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内在地蕴涵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及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十六大以来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艰辛探索和伟大创新。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根本要求。
       二、阶段性向度:从理论探索起点到理论体系形成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就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阶段性向度。这个向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理论探索起点到理论体系形成的生动过程。
       建国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奠基性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起点。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和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发展的教训,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虽然毛泽东并没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字眼,但是《论十大关系》处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展规律,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开篇之作。《论十大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起点,正是从这时起,中国才真正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后来说过:“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领导全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长达20年的艰辛探索,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正如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在谈到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时指出:“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的开创性探索,标志着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展开。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反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领导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继续探索。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表明我们党对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更加理性和深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大会高度评价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强调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基本历史定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路的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式形成。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提升,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把握进一步清醒和自觉。2003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三大理论成果进行了准确的总结。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2006年8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进一步的总结和阐述。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和最突出的贡献,在于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加强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同时又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004年3月,在人口、资源和环境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2004年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5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005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三、开放性向度: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与时俱进
       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需要经过实践和探索的检验,要适应实践提出的新要求。探索无止境,实践无止境,理论的发展也无止境。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还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实现与时俱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新起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体系,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
       首先,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实现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经实现了从以富强、文明、民主为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的“三位一体”,到以富强、文明、民主、和谐为目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的“四位一体”的深刻转变。这一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协调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单打一,也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是基础,物质财富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前提。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于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其提供精神支撑。社会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在社会领域的综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按照“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实践推进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要求,不断提供新思想,提出新观点,做出新论断,实现与时俱进。
       其次,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本世纪头二十年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所在。从时间上来看,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工作的全局和重心,同时,又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关键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时刻关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历程,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每一个不同发展阶段,提出新的思想,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实现与时俱进。
       再次,要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现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把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并列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仍然要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和困难,仍然会对理论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也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执政课题。全党必须牢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局,不断坚持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努力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最后,要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践中不断实现与时俱进。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思想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基本理论的与时俱必然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与时俱进。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党的基本理论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良性互动。在当前,首要的关键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群众,指导实践。当前,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责任编辑 谭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