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念广西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新时代
作者:贾 晔 赵 静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备民族走进了共同繁荣的新时代。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实行民族区城自治制度下取得了社会发展的辉煌成果。
       关键词:民族:发展;广西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5-0010-04
       一、认识和把握民族发展规律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政治问题。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民族问题的状况对多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具有深刻影响。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民族问题的理论研究,始终关注民族问题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革命导师关于在社会革命和建设进程中解决民族问题的学说,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武器。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特点之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民族生活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下,它是民族自然发展过程与民族社会发展过程的有机统一。民族问题是民族自然发展问题和民族社会发展问题的综合表现。从民族自然发展来看,由于自身特征的保持和特点的延续造成各民族之间不同的发展需要,这是民族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前提。从民族社会发展来看,各民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引发民族内部各阶层的利益冲突,这是民族问题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民族问题贯穿于民族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刻分析,明确提出了民族发展的阶段论。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各民族为了生存而斗争,争取生存以确保族群的繁衍成为了各民族的自然需求,在这一阶段,民族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族群生存需要的不断增长与自然供给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当民族的生存问题解决之后,为了满足民族自身发展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各民族之间为永久占有自然资源而相互斗争,这一阶段,民族发展问题逐步转化为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这时,追求民族平等逐步成为了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各民族对平等的需求,最初表现在取得自然资源的占有数量的绝对平等上,以确保民族自身的发展需要。然后表现在对社会生活地位与权益的平等关系的长期确立上,这一阶段,要求政治上的平等逐步上升为民族关系的主要矛盾,各民族为了实现政治平等而不懈斗争。最后表现在各民族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长期存在,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在一定历史时期难以调和。因而各民族为了争取经济的共同繁荣和政治关系的平等地位而进行的斗争,也将是长期性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才最终走进共同繁荣的新时代。因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民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已不存在,民族间的对抗已为平等、团结、共同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所代替。这就为过去的被压迫民族的复兴和各民族平等自由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为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为民族问题的最终消失不断创造着有利的条件。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有效的扶持措施,在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大力促进和帮助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逐步缩小民族间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此外,国家十分注意防止和克服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警惕和打击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破坏活动,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创造了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
       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由于三场特殊战争的影响,广西各族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而多次延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大好时机,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交通、水利、能源、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飞跃发展,制糖、汽车、机械、有色金属、食品、制药、水电、林浆纸一体化等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扶贫开发取得历史性成就,城乡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据统计,1949—1993年,全区各族人民经过45年的艰苦奋斗,使GDP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改革开放后,在中央的政策倾斜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全区仅用6年时间就使经济总量突破了2000亿元,6年净增1000亿元。2007年以来,全区经济发展保持了增长快、运行稳、效益好的良好势头,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达5885亿元,增量突破1000亿元,增幅达14.9%。当前,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巩固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全区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自治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各民族进入了共同繁荣的新时代。
       (一)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一是成功进行民族识别。1951年,国家派出民族工作队深入八桂大地开展民族识别工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对世居在广西境内的汉、壮、苗、瑶、侗、京、彝、毛南、仫佬等12个民族进行了识别,从而确立了这些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平等地位。二是积极推行民族自治。1958年,作为全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根据宪法赋予的自治权,成立了壮族自治区,实现了民族内部事务的自主管理。同时,居住在壮族自治区域内的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等少数民族也先后在县域、乡域范围内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自治区境内共成立了1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61个民族乡,另3个县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三是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自治区成立50年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采取各项措施,维护和鼓励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民族团结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大力表彰。四是不断强化对少数民族权益的保护。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坚持把宣传和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依法治桂的重要任务来抓,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意见》等3000多份地方法规规章性文件,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
       的特殊权益作出明确规定,从而确保了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广西各项事业中的贯彻落实,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五是大力培训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摆上重要战略位置,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提高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少数民族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促进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出发点,紧紧抓住“选、育、管、用”四个环节,加强教育,大胆选拔,放手使用,努力造就一批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截止2007年底,全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已经超过45万人,形成了包括党务,政务、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个方面的人才队伍;全区13个自治县、61个民族乡的政府主要领导全部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
       (二)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
       为了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了各级少数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集中力量对少数民族古籍、建筑、医药、艺术、语言、文字、历史等进行搜集和整理,结集出版了各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古籍、语盲、文字和自治区域概况等方面著作,使一大批面临失传的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拨出专款建立了壮文、苗文、侗文、瑶文等少数民族语言学校,普及少数民族语畜文字,使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得以保持和发扬。批准设立了壮族三月三、苗族芦笙、侗族冬节、瑶族盘王节和南宁国际民歌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全面开展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制定和实施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向深入。2005年4月1日,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全票通过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从法制的高度,对自治区境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保护。依据这个条例的规定,自治怄成立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负责自治区境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协调和管理,确保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日常化。
       (三)各民族共同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突破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谱写各民族共同进步的新篇章。一是集中力量,制定政策,全面实施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异地扶贫工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扶持、广东帮扶和全社会支持下通过高效农业开发、企业安置、入城就业等渠道,成功转移河池、百色、柳州、桂林、贺州等地贫困少数民族群众‘300多万人,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与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开创了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富裕的新天地。二是积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多渠道筹集上千亿元专项资金,全面开展了综合性、立体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建成了西南出海大通道和连接东亚与南亚的大陆桥,这就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创造了可靠的条件。三是以大会战形式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事业。2000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全区之力,实施边境建设大会战,筹集资金21亿多元,在千里边疆建设兴边富民项目17927个,使边境地区8个县(市、区)的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又针对东兰、巴马、凤山三县(自治县)的特殊困难;组织开展了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历时两年;完成了涉及交通、教育、卫生、计生、生态、文化、广播、水利、政法、民政、电信、电力、乡镇农贸市场等12类34大项共75312个项目的实施任务,极大地改善了三县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巴凤”长期落后的面貌。四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利用自治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了红水河流域梯级水电站:右江流域铝工业基地、沿海地区重化工业基地和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为重点的国际物流基地以及遍及全区的甘蔗种植一加工基地等,这些立足世界发展的优势资源产业群,大大提升了自治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四)各民族步入了共同繁荣的新时代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广西已成为我国沿海改革开放的新一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万平方公里2006年来总人口12S5万人。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并发战略以来,北部湾经济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占广西全区比重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沿海港口吞吐能力超过5000万吨,集疏运条件逐步完善,西南出海大通道作用得到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已经建成或将开工建设;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国务院已明确北部湾经济区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淘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壳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卫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商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因此,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实质上是全面建设各民族共同进步、共阿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强的战略高地,全面提升各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使自治区发展事业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全面纳入国家战略体系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障。
       三、继续遵循民族发展规律进一步做好各民族共同繁荣工作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开创我国民族共同繁荣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求,结合自治区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工作,必须强化以下工作:
       (一)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繁荣目标,全面健康地推进
       工业化城镇化 要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方向,瞄准国内和国际强优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方式,发展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着力于“专、精、特、新”产品开发的民族优势企业。要坚持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集约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充分体现的多样化有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二)突出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和时代特色,扎实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支撑,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关键,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保障,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农村面貌有新改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新加强,和谐农村建设有新成效。在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基础上,努力培育和发展自治区新型的循环农业、庭院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形成具有自治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以农民自愿为前提,以自然村为基础,加强规划引导,整治村庄环境,稳步推进新村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三)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大力推动各民族的开放合作和改革创新事业
       要坚持全方位扩大开放合作的原则,大力推动对东盟、港澳、台湾和日韩、欧美等重点区域的开放,深化与国内省区市的经济合作,积极承办区域合作项目,主动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作用,努力把广西打造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大通道、交流大桥梁、合作大平台。要积极推动构建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个板块和南宁一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的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把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建设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教育事业,培养和造就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民族高层次人才队伍。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继续办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文化活动的基础上,推动广西民族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五)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集中力量加强对相对落后民族区域的稳定扶持,坚决消除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消灭贫困是各民族共同面临的历史任务,也是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由于自然、历史和制度等方面原因,目前还有部分区域、部分群体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对落后区域的保护和扶持,建立消除区域差距和民族差距、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六)合理确定重大资源开发效益的留成比例,坚持维护少数民族群体的合法权益
       广西是全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以铝土矿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事业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广西作为全国重点铝、锡等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地位已经确立,优势十分明显。但是,这些矿产资源开发产业由于耗能高,污染大,掠夺性强,其发展壮大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经济、文化强调保护自然、维系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形成对立关系,对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良性发展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建议国家和自治区研究制定和实施重大资源开发利益的返还政策,作为对少数民族资源区利益受损的合理补偿,使重大自然资源开发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相互促进,并驾齐驱。
       责任编辑 谭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