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作者:李 贽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理论政策进入了全面调整和系统创新的时期,先后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十六大以来民族理论的新发展等重大的民族理论成果。这些成果的基本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2005年中发[2005]10号文件提出的“12条”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与完善
       中图分类号:D63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5-0001-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理论政策进入了全面调整和系统创新的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对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了重大的发展与创新,其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与完善的基本历程
       (一)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邓小平民族理论的产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民族工作领域拨乱反正的必然结果。所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转折也是邓小平民族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但民族工作领域拨乱反正的具体进行,却是以1979年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为标志的。这个报告因而也成为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始端。
       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再次肯定了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间的关系,明确否定了不加限制的“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提法,从而完成了我国民族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把民族问题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同时还科学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这些观点载人了同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新宪法和1984年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之中。1987年1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的《关于民族工作几个重要问题的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对此报告的批语,实际上初步明确了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并系统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并且对现阶段的民族国情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做了论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这标志着邓小平民族理论的最终形成。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世纪之交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取得了新建树,提出了对我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新概括、新论断,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宝库,从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
       1989~1990年,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相继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工作会议和全国民委主任会议,积极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工作的成就。1992年1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几十年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3年11月,江泽民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论述了民族工作最重要的三个问题,即: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1993~1995年期间,李瑞环也多次强调民族地区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生活。1997年,党的十五大充分肯定了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地位。1999年9月,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又作了新概括,阐明了我们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制度的历史及现实的科学依据。
       (三)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科学把握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明确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系统全面地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做了新的概括和阐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2003年3月,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2004年10月,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把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5年5月,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5]10号文件),把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政策概括为12条,表明了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和成熟的体系。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与完善的重大创新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阶段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理论政策先后形成了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政策等基本成果。这些不同阶段理论成果,也是我国民族理论政策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充分体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民族问题主要矛盾的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
       (一)邓小平民族理论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性质为突破点实现了理论创新
       回顾改革开放前党对我国民族问题的探索历程,不难发现。最困难的是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正确把握。在此问题上,最典型的错误理论就是笼统地把民族问题等同于阶级问题,认为“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文化大革命”和它以前的“左”倾错误,以这个近乎公式的提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导致在民族问题方面混淆对抗与非对抗、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认识绝对化、工作简单化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给民族工作造成很大危害。严重破坏了民族关系,教训极其深刻。可见,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及其相互关系认识的错误。是导致我们对现阶段民族问题性质错误认识的根源。所以,对“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错误理论进行拨乱反正,就成为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性质的理论前提。
       1980年4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西藏工作座谈会议纪要)的通知》中,指出:“在我国各民族都已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今天,各民族间的关系都是劳动人民间的关系。因此,所谓民族问题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说法是错误的,这种
       宣传只能在民族关系上造成严重误解。”7月,《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评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这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错误理论清理工作的最终完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是以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基本性质为突破点,初步实现了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其基本内容有:关于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理论;关于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理论;关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理论;关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理论;关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理论;关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着眼于民族地区发展的理论。这些内容都体现了邓小平民族理论求实创新的理论品格,在党的民族理论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开拓创新的重大意义。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正确认识民族问题的基本涵义为突破点实现了理论创新
       对民族问题基本涵义的界定,实质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视野和重点的科学规范和正确把握。同时,作为学科规范的基础和核心概念,正确界定民族问题的基本涵义,也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来指导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的现实要求。
       为此,江泽民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历史条件和任务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这个论断科学地说明了,重视和解决民族自身发展问题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民族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当今中国已进人了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重心必须放到“民族自身发展”上,而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调整民族之间的关系。只有一个民族自身得到了发展,才能跻身于发达民族的行列,实现社会主义阶段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历史任务。
       正是以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基本涵义为突破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实现了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其基本内容有:一是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将发展引人民族问题概念。二是揭示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即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等基本特征。三是指出民族工作根本任务是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四是确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五项基本政治制度。五是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家最高利益。六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处理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等“三股势力”。七是强调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键。八是深刻阐明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注意贯彻党的宗教政策。这些思想是对邓小平民族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三)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与政策以正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为突破点实现了理论的创新
       2003年3月,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会上,鲜明提出了“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深刻而系统地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1999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我们党对待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和新鲜经验,分析了当前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和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基本原则与中国民族历史与现状相结合,对一系列重大民族理论问题,做了系统深入的新概括、新阐述。随后,根据会议精神,2005年的中发[2005]10号文件,紧紧围绕“两个共同”的主题,把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归纳为12条。这12条,涉及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各个领域,涵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干部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这个当代中国民族工作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民族问题发展规律及对现阶段民族工作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
       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尽管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但都是围绕着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民族问题这一中心的,其基本思想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创新,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理论政策发展与完善的最新成果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理论也是社会总理论的一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由此,我们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民族理论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也就是包括了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十六大以来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在内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经验的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从邓小平民族理论直到十六大以来的新发展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2005年中发[2005]10号文件提出的“12条”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最集中地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从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看,该理论体系主要由四个层次的基本内容构成:
       (一)第一层次是关于民族概念及民族过程规律的理论
       1 结合我国民族工作实践,从特征描述角度对民族概念做出新界定,提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在一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 准确把握了民族过程的长期性。强调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从而以更加具体明确的表述阐明了民族存在的长期性。
       3 科学阐述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过程的二重性特征。明确了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
       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仍将长期存在。
       (二)第二层次是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1 准确界定和正确把握了民族问题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阐释了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强调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五个基本特性,即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2 辩证阐明了民族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强调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上面这两个层次的基础理论构成的理论基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基石。
       (三)第三层次是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基本原则的理论
       1 强调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指出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2 重申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根本原则。指出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3 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制度保障。明确提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这些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平等观。反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处理国家与各民族之间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价值观和方法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支柱,又是连结基础理论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的桥梁。
       (四)第四层次是关于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基本政策的理论
       1 强调“三个离不开”的基本观点,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要求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重申“两个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题,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3 提出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4 强调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这些基本政策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自身发展及各民族之间关系发展的基本要求,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基本价值观和方法论及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对我国新时期民族工作实践的具体要求,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的对策和措施。
       上述四个层次的具体内容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联系密切,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政策,领导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指导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创新和发展,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高度赞赏和衷心拥护。
       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以及十六大以来民族理论的新发展,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族理论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就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体系化的理论总结,2005年中发[2005]10号文件提出的“12条”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政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最新成果的集中体现。
       “事实充分说明,我们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处理民族问题也是最成功的。”这条新道路成功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能够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的。这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所遵循基本思路和纲领原则,对于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解决本国的民族问题,同样也具有普遍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方面的指导、借鉴和启示意义。
       责任编辑 赵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