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研究]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研究
作者:马云泽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信息化时代,由于各个国家面临不同的外在约束条件,其产业结构升级呈现出不同的演进规律: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性或渐进式升级,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特殊性或跨越式升级。创新成为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内在实现机制。
       关键词:产业结构;渐进式升级;跨越式升级;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4-0036-04
       产业结构具有从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演进的规律性,这种从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演进的动态过程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在信息化时代所面临的外在约束条件不同。各个国家不同时段的产业结构升级可能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有两种: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性或渐进式升级,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特殊性或跨越式升级。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渐进性和突变性
       渐进性,即连续性,是经济学均衡分析的一个基本前提。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先驱者的马歇尔(Marshall)首先将“连续性”概念引入经济学,提出了被后人广为沿袭的著名的经济分析的“连续原理”:“时间的因素——这差不多是每一经济问题的主要困难之中心——本身是绝对连续的;大自然没有把时间绝对地分为长期和短期;但由于不知不觉的程度上的差别,这两者是互相结合的,对一个问题来说是短,而对另一个问题来说却是长期了。”他认为,经济发展是渐变的过程,“经济进化是渐进的。它的进步有时由政治上的事变而停顿或倒退,但是,它的前进运动决不是突然的,因为,即使在西方和日本,它也是以部分自觉与部分不自觉的习惯为基础。天才的发明家、组织者或财政家虽然似乎可以一举而改变一个民族的经济组织,但是,他的成功不纯粹是表面的和暂时的那一部分影响,一经研究就可知道。也不外乎是使得久已在准备中的广泛的建设性的发展达到成熟而已。”
       连续性原理尽管遭到过各种各样的批评,但它几乎成为纯粹经济分析和产业分析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基础,特别是当运用数学工具进行经济分析时,连续性假设往往是基本前提,即使在运用离散数学的分析手段(例如“差分方程”)时,一般也认为它所反映的经济现象本身是连续的,数学上的离散化处理只是为了使分析过程简单一些,或更便于使用离散化的统计资料。
       显然,绝对化了的连续性原理与产业升级的性质是有矛盾的。产业升级是产业变化的一种长期动态过程,是产业质态的变化,它不仅仅只是产业量的扩张或收缩,一般是不可逆的过程,而且,产业升级是有阶段性的,各个阶段之间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这表明,产业升级在时间上的特征不是匀质的过程。因此,产业升级过程就必然包含着非连续的因素。非连续因素在一定时期内的聚积及其能量的集中释放,有可能导致产业进化过程出现某种“飞跃”,譬如,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实际上是一大批技术发明家、经营管理专家等长期能量聚集、共同推动的结果。
       当然,飞跃也是一个具有一定长度的时间持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升级表现为可以明显观察到的全面性突变。正如熊彼特所言,“这类似于生物学上的突变理论,即不断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不断破坏旧的并创造新的结构的‘产业突变’构成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这种突变过程对于具有漫长历史的整个人类而言,只是短暂的一刻;对于一代人来说,则是相当长久的。在这一意义上,马歇尔所说的长期与短期没有绝对界限是合理的。但是,完全否认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非连续性和突变性过程的重要性,并非经济分析的正确的方法论基础,即使仅仅是为了分析的方便而进行的技术性处理,也不能保证一定不会损害产业分析的科学性和分析结论的可靠性,尽管在一定限度内作这种连续性假设是合理的或可取的。
       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产业升级乃至一切的变化和发展都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渐变中孕育着突变,突变是渐变的积累;反之,突变也为新的渐变开辟广阔的空间,这既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渐进过程,又是一个具有非连续性的突变过程。产业结构升级是渐进性和突变性的统一。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既然产业结构演进升级是渐进性和突变性的统一,也就意味着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本身既可按规律演进又可打破演进规律:按演进规律升级被称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性,即渐进性升级,而打破演进规律的演进方式被称为特殊性,即跨越式升级。也就是说,在产业结构升级演进中包括两种演进模式:渐进式升级和跨越式升级。
       (一)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性:渐进式升级
       产业结构的渐进式升级是指产业结构升级按照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内在要求而循序推进的模式,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性。
       早期进行工业化的先行国,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纺织业从手工作业转向工业化生产比较容易,因此形成了以轻纺工业和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采矿业为主的产业,并带动了其它产业发展。这一时期,劳动力资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产业结构逐步完成从轻纺工业向冶金、机械制造业的转换,为推进工业化和经济起飞打下了基础。这一以轻纺工业为主向以基础工业为主的转换过程,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阶段。例如,英国经济从1783年开始起飞到20世纪30年代实现工业现代化,大约用了150年,在此期间完成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转换,实现了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的演进;法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与英国大体相似,它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起飞到20世纪加年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轻纺工业一基础工业一重加工工业一服务业的重大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了工业化。
       根据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主导产业的演进过程,每个国家工业化推进过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都伴随着科技进步及其应用,不同时代的主体性技术(主导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程度和功效是不同的;在不同经济阶段总会有一个到几个主导产业(可称为主导产业群)在发挥作用,而后又有新的主导产业将替代先前的主导产业,从而使经济发展呈阶段性变化;每次主导产业的演变都使得经济打上阶段性的主导产业烙印。先行国所经历的、以主导产业为划分标志的各个阶段是按时间渐次出现的,也就是说,产业结构升级的渐进性体现为主导产业的循序更替,这一循序更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如下七个阶段:农业一轻纺工业一以原料和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一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一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一第三产业一信息产业。上述七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特殊性:跨越式升级
       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是指产业结构升级打破产业结构演进规律而压缩推进的模式,即采取超前配置产业或是几个发展阶段同时推进的发展模式,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特殊性。跨越式升级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少的代价实现与先进国原来走过的发展历程相同的目标;二
       是在发展过程中跳过先进国曾经出现过而后进国不必再重复的若干阶段。
       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的这两层涵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诠释。第一,从要素投入角度而言,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模式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资本密集型产业一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梯度推移。而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则认为,各个国家不必严格按劳动一资本一知识要素逐级、逐渐转移,根据实际情况,某些产业和地区可以直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越过资本密集型产业,直接跨越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二,从现实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工业内部结构来分析后进国工业化进程,当前后进国的工业化一般处于中期阶段,但产业结构偏差和工业结构升级缓慢,影响了工业化中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增长质量的提高。因此,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就是要打破产业发展的常规进程,以信息化为突破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继续实现工业化中期阶段任务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向工业高加工度化阶段发展,乃至某些发达地区向后工业化社会跨越。第三,从产业重点选择及更替规律来看,工业化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和更替依次是:纺织业一石油、化工、钢铁产业一汽车、家电产业一高新技术产业。从目前后进国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来看,应该将诸如机械、汽车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选择,但是,一旦耐用消费品的普及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将使以耐用消费品为代表的机械加工业的增长速度缓慢下来,从而使经济增长也趋于缓慢。另外,从当前世界产业分工来看,这类产业的市场空间有限,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正在把这类产业转移到国外。如果后进国总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是永远实现不了赶超的。因此,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后进国必须抓住当前信息经济发展主流,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选择,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绕开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轨迹中产业发展的某些中间过程,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
       后进国在推进工业化时,为了尽快赶上先行国的经济水平,往往采取“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模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完成三次产业的升级。这种模式需要国家进行有效干预,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指导,通过引进技术、吸收国外资金和超前发展某些产业等途径,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基础工业和重加工工业体系,加速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1962年韩国开始实施第一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举世瞩目。由于韩国政府对经济实施有效干预,经过几年的恢复时期之后,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实现了重化工业化。
       综上所述,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或若干主导产业不断更替、转换的循序演进过程,是一个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和产业的不同阶段之间的不可间断性,决定了后进国在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及其群体并进行主导产业及主导产业群的建设时,一方面必须循序渐进,遵循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综合几次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优势,在整个产业的某些阶段或者领域,在起点低、发展时点晚的情况下,发挥后发优势,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先进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所走过的近250年的历程,实现产业结构的跨越式升级。
       三、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机制
       产业结构升级是各个产业变动的综合结果,它以单个产业部门的变动为基础,进而引起并导致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化。无论是产业结构的渐进式升级还是跨越式升级,产业结构的变动均是由创新引起的。没有创新的引致,任何变动都是不可能的。创新成为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机制。
       创新一般先从单个产业部门开始,通过创新,促使单个产业部门扩张与收缩,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
       首先,创新导致了技术的进步(技术推动)。由于单个产业部门导入了新的生产函数,也就导致了该部门的技术进步或组织改进,在产业结构系统中,任何一个产业部门都以其产品供给社会,同时又需要从其他部门获取原材料、能源等,产业之间的这种投入产出联系使得上下游产品和E下游产业之间形成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关系。这样,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依次向其前向联系产业或后向联系产业传递、扩散,促使其发生新的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进而导致产业的扩张或收缩。
       其次,创新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需求拉动)。新的生产函数导入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创造了新的产出(包括产品和劳务),而新产出的出现又可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使一部分潜在的市场需求转换为现实需求,进而通过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起到拉动作用。一般而言,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高的产业,当创新带来的是新产品开发或原有产品的改善时,由于这部分产出刚刚引入市场,其价格对成本的反应以及需求对价格的反应都比较敏感,从而提高产出的数量将有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因此,当该产业取得了高于全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时,生产要素就通过利润率平均化的原理,从其它产业纷纷流入该行业,而生产要素的流入,就直接刺激了该产业的扩张;与此相反,对于产出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当创新仅仅是导致了原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时,由于其产出已经成熟,其价格对成本的反应、需求对价格的反应已不再敏感,创新在这些产业带来产出增加的结果,往往更多的是降低产出的成本和价格。而对于需求弹性较小的产业来讲,价格下降的结果是收益的减少,而收益减少将导致产业内生产要素的流出和产业的收缩,因此,创新给需求弹性较小产业带来的倾向是产业的收缩。但无论以哪一种方式,创新都会引起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不同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既然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都与创新相联系,表现出扩张与收缩的规律性,那么一国的各个产业部门就可以依据其距离创新源头的远近来确定各自不同的相对地位。库兹涅茨(1985)经过研究发现,从较长的时间序列来看,产业增长速度随着该产业成长、成熟到衰落而处于高速增长、匀速增长和低速增长的变动中;而从任何一个时点来看,则可以发现多种处于不同增长速度的产业,即低增长部门、高增长部门和潜在高增长部门同时存在。一般高增长部门由于距离创新源头更近而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在总产值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支撑着整个经济的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的创新与创新的扩散,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为高增长优势产业间的更迭,并且是一个连续变动的过程,即当原有高增长产业因创新减缓而减速,便会为新的高增长产业所取代,在随后递进的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高增长产业又会转化为现实的高增长产业,以替代原来高增长产业的位置。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因直接源于创新,而实现方式则是通过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
       由于创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其分布具有偶然性与非均衡性的特征,因此如果在某个产业能够率先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或者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那么该产业将首先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和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其产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将得以迅速扩大,并通过前向、后向、旁侧的扩散和渗透效应,逐步形成一个新的主导产业群;随着某种创新效应的减弱,原有主导产业开始衰退,又会出现新一轮的创新和新的主导产业的诞生,由此形成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演进,整个产业结构正是在这种交替增长的演化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根本性的调整和升级。罗斯托(1962)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所以能够保持,是由于为数有限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这些部门的扩大又对其它部门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物质生产部门(包括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在社会对物质需求相对刚性的情况下,必然造成社会资源向需求弹性系数相对较高的第三产业转移,从而引发三次产业之间的梯度升级。从深层次来看,创新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机理就在于它导致了不同产业和部门生产率上升率的差异。一般来说,技术进步快的产业,或者旨在降低交易成本的产业,生产率上升速率快,产品创新能力强,反之则慢。生产率上升快,意味着投入减少,成本降低,增加收益;产品创新能力强,意味着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差异化程度不断加强,有利于扩大和创造市场。这就造成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和各个部门的不断流动和重新配置,不断从生产率上升速率较慢、创新能力较差的产业或部门流向上升速率较快、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或部门,从而不断推进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总之,产业结构升级一般是沿着以下路径进行的:企业内部创新一行业内部升级一产业内部升级一产业之间升级,如此反复循环、相辅相成,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换。因此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并不仅仅是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升降,这只是一个表象,而更为重要的实质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只有引进新的生产函数,并对其他部门增长有广泛、持续影响的主导部门的更迭,才能导致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没有创新和创新扩散,高增长部门的重复更迭只是产业结构变动的低水平循环,并不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方向。
       责任编辑 莫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