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科学反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作者:张月泉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科学反思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的再认识过程,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和基本途径:它有助于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有助于纠正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有助于防止盲目骄傲和盲目悲观情绪,端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科学反思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
       关键词:科学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4-0009-04
       今年是改革开放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3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的160周年。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的起点上,联系马克思主义160年来的发展历史,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总结基本经验,我们得到了一个基本认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对实践的科学反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坚持科学的反思,对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科学反思是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的再认识过程
       反思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所谓科学反思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以实践为依据,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检验的再认识过程。反思是实践和原来认识的中介,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主要是通过认识主体正确的反思实现的。反思的过程就是以实践为依据,对照原来的认识进行甄别得与失,区分正确与错误,识别现象与本质等一系列探索和考究的再认识过程。这是获得正确认识、扬弃谬误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告诉我们,要坚持实践的真理标准,必须重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反思。没有科学的反思,就不能正确地把握真理的标准,就不能正确地实施对真理的正确检验,同时也不可能自觉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反思的前提是尊重实践,因此需要回头审视走过的路,思索已经做过的事情。反思的对象是与实践直接联系着的认识和决策。自觉的实践都需要有自觉的反思,自觉的反思是实践自觉性、能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认识的能动性的重要标志。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反思的形式是回头看,本质是向前看,是为了在新的实践中更加能动地认识世界,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反思有多种多样,但就其所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结果而言,总体上有两大类:一是科学的反思,一是错误的反思。错误的反思往往表现为主观主义的、割断历史的,或者割裂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反思。这种反思要么否定一切,要么肯定一切,所以达不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目的,起不到创新认识、转变观念的作用。我们所需要的反思是科学的反思,即以实践为基础的、贯彻唯物辩证法精神的反思。只有科学的反思才能把握好实践的真理标准,才能肩负起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神圣责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的、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体现民族精神和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通常称之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和任何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从前人的思想材料出发;二是立足于客观现实。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动地改造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认识前提。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面对的前人思想材料包含中华上下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外来的马列主义两个方面,所要立足的客观现实就是中国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中华文化的精华也是国情的组成部分)。这个结合是否正确,前提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中国国情的认识是否正确,关键是如何把这两个方面正确地结合在一起。其检验和辨别的标准只能是实践。正确把握这个标准离不开科学的反思。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是需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认识和再认识才能逐步得到回答的问题。实践无止境决定认识无止境,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没有终结,决定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进程也不会终结。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践一(反思)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反思)一再认识,是一个往复无穷的过程。没有反思的介入,实践和认识就会发生脱节,理论创新就会终止,思想就会走向僵化。科学的反思从具体认识过程上说,既是由实践到认识飞跃的桥梁,也是由认识到新的实践飞跃的桥梁。从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一大问题上说,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基本途径。坚持科学的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才能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反思并不深奥,也不可怕,它是认识主体认识能动性的表现,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表现。反思既是认识过程的环节和方法,也是认识世界的精神状态。反思是对认识的检验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常识问题。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道路上,如果像这样的常识问题也会遭到质疑和拒绝,那么就意味着思想路线出了问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出了故障。这个问题的本身就十分值得反思。联想30年前引起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那个思想背景及其所包含的教训,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永远记取。
       科学反思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理论品质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基本特点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发展的必然性与起伏性的统一;发展中的坚持与创新的统一。贯穿于这些特点之中最具活力,起到最积极、最普遍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科学的反思。
       第一,科学的反思是连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环节。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中,肩负了两大历史使命,一个是革命救国的使命,另一个是执政兴国的使命。与此相联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从大的跨度划分可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大的发展阶段内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的发展阶段。这些大小不同的发展阶段前后连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表现出连续性的特点。但是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和所包含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什么环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大小不同的发展阶段连结起来呢?这就是科学的反思。比如,毛泽东思想从初步形成阶段到全面成熟和形成完整
       体系阶段,就是通过以延安整风为主要形式的科学反思连结起来的。延安整风,实质上是以反思以往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为主要线索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它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并在统一全党思想的基础上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又比如,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连结起来的关键环节也是科学的反思。这次反思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形式、以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思想和实践进行拨乱反正为重点,以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经验教训为主要内容,以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主要标志,正确地确立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开创了以改革开放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二,科学的反思是纠正错误倾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的不是笔直的道路,而是一条寓前进性于曲折性之中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不断自觉地纠正各种错误倾向的过程中实现的。怎样使错误的倾向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呢?只能是科学的反思。比如,大革命失败后,通过对右倾错误路线的反思,我们党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土地革命失败后,通过对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反思,我们党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如果没有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如果没有对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之交所发生的国内外两大风波的反思,就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如果没有对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问题的反思,就没有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所以说科学的反思既是纠偏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从错误走向正确的途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第三,科学的反思是防止盲目骄傲和盲目悲观情绪,端正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关键环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每到关键的转折点,党内都容易出现盲目情绪。或者表现为顺利发展高潮时的盲目骄傲情绪,或者表现为受到挫折和处于发展低潮时的盲目悲观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就是:胜利一高潮一骄傲—错误一挫折一低潮一悲观一动摇。与这些情绪变化相联系的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两种错误态度:一是教条主义态度,一是取消主义态度。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成功,使马克思主义威望得到了提高,信赖得到增强。但如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赖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信赖便有滑上教条主义的危险,有由信赖走上迷信的可能。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失误和挫折,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受到怀疑,由于这种怀疑也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于是怀疑便有滑上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危险,有由怀疑走上放弃的可能。根据对这两种情绪、两种态度变化的规律性认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走上高潮和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的时候,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及时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告诫,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使这“两个务必”在实践中化为自觉,并且持之以恒,关键还是通过科学的反思解决认识问题。既要通过对挫折的反思加深认识,也要通过对胜利的反思加深认识。通过提高认识端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科学态度,从根本上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民族复兴伟大道路中的指导地位。
       第四,科学的反思是在实践中坚持和创新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关键环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坚持和创新发展是相互依存的两方面。坚持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创新发展是坚持的目的。正确的坚持要由创新发展的结果来检验;正确的创新发展也要由坚持的结果来检验。实施这个检验,就需要有科学的反思介入。通过反思坚持,明确什么需要创新和发展,如何创新发展;通过反思创新发展,明确要坚持的最根本、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如何做到真正的坚持。
       总之,科学的反思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间。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保持纯洁性的过滤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发动机,是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的方向盘。
       科学反思的根本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时,有一个十分经典的论述,他说:“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个论述用“实事求是”这一中国语言精辟地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认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与中华文化精华的伟大结合,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次最辉煌的闪电。在党的长期理论建设中,实事求是逐步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成为最重要的基本点。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看,实事求是就是最重要的一颗种子;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途径看,实事求是就是最重要的桥梁;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命力看,实事求是就是活的灵魂;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大厦的全部内容和结构看,实事求是就是最重要的一块基石;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不同阶段成果的关系看,实事求是包含着它们最宝贵的理论品质、最本质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使它们前后体现出一脉相承的关系。总之,离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在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土壤上扎根,也不可能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发展。
       科学反思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反思与坚持实事求是是密切不可分割的。科学反思目的是为了坚持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反思才是科学的反思。实事求是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内涵非常丰富。根据毛泽东的论述,这四个字包含有三项基本内容:一是认识的对象和出发点;二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三是认识的目的和结果。在这三项基本内容中,“求”是连结认识对象和认识目的的中间项,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关键环节。在“求”的过程中就包含有反思和解放思想的要求。在反思中求得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本质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反思坚持实事求是,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工作路线,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然后又对新的实践、新的理论进行科学的反思,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的辩证过程。
       根据科学反思的根本要求,在学习、坚持、运用和创新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必须牢固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完整准确把握和贯彻好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第一,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实践,尊重群众。这是科学反思的前提,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为此必须重视调查研究,重视了解新情况、掌握新问题。既要以宽阔的眼界看世界、看中国,了解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又要关心身边具体社情民情的新变化,做到对客观实际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认识客观存在,不仅要肯定前进中的成就,更要正视前进中的问题。勇于面对问题,并努力找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科学反思的重要任务和意义。科学分析形势,勇于面对问题,是我们党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者立场和信念坚定的表现,也是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表现。在问题面前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一是勇于面对,积极解决。前者是唯心主义的态度。后者是唯物主义的态度。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仅能够勇于面对问题,而且善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总结新鲜经验,坚持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这就是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出路。
       第二,必须坚持认识的辩证法,继续解放思想,防止思想僵化。认识的辩证法就是用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把握一切认识对象。这是科学反思的关键。认识的辩证法贯穿于实践—认识(包含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全过程。这个认识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一个“思”字,即苦苦求索的“思”,深思熟虑的“思”,这是一个艰苦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既需要有呕心沥血的精神,更需要讲究科学方法,即认识的辩证法。既要经过“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过程,还要经过“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防止思想僵化;必须坚持全面看问题,防止片面性;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防止浅尝辄止,做表面文章;必须坚持实践的真理标准,防止主观主义、长官意志;必须坚持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防止变成思想懒汉,陷入只唯书、只唯上和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泥坑。
       第三,必须着力于最新理论成果的坚持和运用,自觉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在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中,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比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更艰难、更重要。这就说明,坚持科学的反思,不仅要重视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更要重视检验实践的正确性,着力于最新理论成果的正确坚持和运用。有了正确的认识还不等于就有了正确的实践。因为从认识到实践之间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偏差,都会使实践发生偏差,使理论的威力递减;从决策者到执行者、实践者任何一个层次出了问题,都会使实践发生走样变形,违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确地转化为新的实践,转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关键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于他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忠诚,在于他们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在于他们坚持和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责任编辑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