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作者:蒋志农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对于农业人口占大多数而农村经济又相对滞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经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关键。广西平果县三分之二的面积是大石山区,三分之二的群众生活在农村,发展农业的条件较差,农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难度相对较大。近年来,平果县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借铝兴平”和“非公兴平”的发展战略,依托铝产业,做大工业蛋糕,壮大县域经济,并通过政策倾斜、财政扶持等方式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作了大胆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夯实和谐社会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工业化、城镇化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因此平果县历届党委、政府把工业化、城镇化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牢固树立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观念,紧紧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平果铝业的优势,进一步拓宽“借铝兴平”和工业强县的发展思路,通过建设平果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项目建设工作,发展壮大园区经济,大力打造以铝工业为核心的支柱产业集聚平台,逐步形成了包括建材、化工、冶金、制糖和农产品加工的工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工业化进程。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8.13亿元,增长18.00%,实现利税总额26.21亿元,增长21.25%,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67.30%。由于加快以铝为核心的特色工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全县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找准城市定位,注重规划先行,围绕城市规划,有步骤地进行城市建设,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2006年的平果县“两会”上,明确提出了要把平果县城建设成为南方铝工业城市(力争到2010年铝工业总产值达200亿元左右)、桂西次中心城市(力争到2010年城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20万人左右)的目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平果县于2006年下半年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面向国内外进行公开招标。平果的城市总体规划,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也体现了平果发展的方向和特点。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认真制定和完善城市各项专项规划,形成“工业—办公—商业—休闲”四位一体、层次分明的城市格局。按照这个思路,先后成功盘活了县委、县政府旧址近120亩土地,筹集到8000多万元投入县行政信息中心大楼的建设中;将右江河边原属县供销社的破旧仓库20多亩土地盘活,建设了江滨公园一期工程;将大部分县直机关安排到行政信息中心大楼集中办公后,把这些机关的旧址进行公开拍卖,既筹集到上亿元的建设资金,又达到了改造一个旧城,建设一个新区的目的,提高了城市品位,也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见表)
       
       二、逐步增加财政收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繁荣农村经济
       平果县农村贫困面较大,长期以来国家给了很大支持,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年,平果县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增加,有了稍多的可以动用的财力,县委、县政府按照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统筹、协调城乡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发展商品农业,引导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达2510元,比2000年的1168元增长114.9%。期间我们还大力修建乡镇、乡村公路,使全县12个乡镇都通了柏油路,85个村通了水泥路。规划村庄建设,整体搬迁不适宜人口居住的村屯,扶持贫困户建砖瓦房2300座、异地安置3400多户,把扶贫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抓,使城乡协调发展。
       同时,我们紧紧围绕“农业稳县”工作思路,重点抓“养殖、沼气、种植”三个生态农业链工程,实现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上半年,全县农民现金收入1813元,同比增长11.56%,其中生态农业收入占半数以上。养殖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我们把以生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链工程,通过采取政府资金扶持、产业扶持,以规模养殖场带动农户散养,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家禽养殖业。全县牧渔业总产值达2.83亿元,养殖业总产值占大农业的比重达50%。养殖业的发展带起了沼气建设。我们把沼气建设作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桥梁纽带链,从1998年开始,就实施了生态农业“152”示范工程生态县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开展生态项目建设,通过省柴节煤灶、户用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大量推广应用,目前全县共修建沼气池24592座,受益农户24592户,入户率达75%。
       为统筹城乡发展,我们还委托广西农业规划办编写了农业发展规划。该规划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平果县发展农业各产业的优势和劣势确定了农业发展思路、方向、重点、目标、任务及应对的对策措施,成为平果县今后11年农业发展的指南。在规划的指导下,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样板点,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水果、木薯、桑树、霸王花、剑麻、甘蔗、淮山等11个经济作物产业样板,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的农业生产。目前,以新安镇道峨村为起点,南(宁)百(色)二级公路沿线至果化山营的水果经济带初具雏形;以“水果大镇”四塘镇为代表,旧城的桑蚕、海城的剑麻、黎明的板栗、新安的杨桃等“一乡一品”格局初具规模。2007年上半年全县种植经济作物217361亩,农业总产值4.80亿元,同比增长3.33%。全县形成了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经济结构。
       三、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繁荣小城镇经济,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平果县以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服务业为重点,在小城镇形成符合当地特点的支柱产业。至2007年6月底,全县乡镇企业10008个,从业人员52926人,营业收入完成14.90亿元,同比增长1.3%;现价总产值完成13.16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利润总额1亿多元,同比增长3.0%;上交税金3168万元,同比增长1.9%;增加值完成29631万元,同比增长4.5%。小城镇的发展,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条件。
       转移农村劳动力,使农民从总量上减少.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针对贫困农村劳动力技术素质不高、竞
       争力不强等实际,平果县以开展农村党员大集训为契机,以县乡党校、农技站培训网络为主阵地,通过采取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组织专家和技术骨干下乡入村授课等形式,在各乡(镇)村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提高农民素质。一是以平果县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为依托,举办5期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班,完成培训318人,通过培训就业人数318人,2007年4月顺利通过自治区检查验收,综合评分为98分。二是把科技扶贫培训工作与实施“农家课堂”培训工程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贫困村劳动者素质。2007年1至8月,全县共投入培训经费54.5万元,培训党员、骨干群众842期4.5万多人次,有2.5万人掌握了2至3门实用技术,共解决就业岗位2000多个,提供农村致富信息2600多条,找到新的增收项目28个。三是大力推进劳务输出,使贫困石山区群众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开阔视野、学习知识、掌握技术。2003年开始,平果县创造性地实施农民“下山进城入谷”工程,引导受培训的山区农民,到右江河谷、本地和外地城镇打工就业落户,4年来,全县共转移劳力7.37万人。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改善了群众生活水平。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首要的就是要打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平果县进城务工农民急剧增加,目前从本地和外地来平果县城务工的农民工就有4万多人。为了帮助农民工解决住房困难,今年早些时候平果县委、县政府决定启动“进城务工农民生活小区”工程,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978套,计划今年年底前交付使用,销售价格每平方米不超过800元,进城农民只花3至7万元就能在城里买到心仪的住房。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平果县使用公共财政,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已占农村人口的81%。此外,还对城乡贫困人口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给五保户、老弱病残者以特别照顾,给100岁以上老人每月补助人民币100元,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由发展带来的好处,全县各项事业出现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喜人景象。
       四、加强“平安平果”建设,巩固和谐发展成果
       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前提。结合百色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右江百里文明河谷”的工作部署,我们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平安乡镇、平安街道等活动,从城市到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得到明显提高,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交通事故、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明显减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2006年涌现出平安乡镇5个,平安村(街)25个。同时,我们创新工作机制,拓宽信访渠道,在实行领导包案的同时,把信访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实行接访下沉,变上访为“下访”,转变信访工作观念,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一是建立健全县领导公开接访日制度。对35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列出名单,排好日程,轮流接待来访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能立即解决的责令相关部门立即解决;能通过积极做工作解决的,责令相关部门限期解决;确实存在客观困难一时不能解决的,记录备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排出日程表予以解决。二是建立健全“一把手”公开接访群众制度。各职能部门“一把手”定期安排时间,公开接待来访群众。职能部门“一把手”作为接访工作的主要责任人,亲自部署,亲自安排。在接访中遇到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的,移交责任部门;对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但本部门难以独立解决的,上报分管领导,由分管领导协调解决。三是建立定期反馈公示通报制度。各职能部门将收集到的群众上访事件处理情况,及时统一整理反馈于群众;将收集到的上访信息分类归纳,于每个月底向群众公示;县委办和县府办统一收集整理各职能部门的上访信息,每月统计整理通报,并作为领导决策的重要材料和依据,有力地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责任编辑 谭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