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党的建设]从领导力提升看党的领导方式变革
作者:陈位志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执政党领导力与执政能力一样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在党的领导力提升过程中,党的领导方式必须相应进行一些调整。一是要注重提高党的影响力与凝聚力,二是要将领导重心放在制定战略和推动改革上,三是要在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基础上聚集各种人才力量。
       关键词:领导力;领导方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C933;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2-0035-03
       当前,党总体上已形成“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格局。按照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要求,党基本能够妥善处理与政府、人大、政协和人民团体的关系。但是,宏观上的合理领导布局,并不意味着党在领导方式上能够一劳永逸。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水平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必须着眼于持续提高党的领导力和执政能力。作为执政党无论从整个党的影响力还是从领导干部的个体领导能力出发,都必须重视领导力的培养,充分吸取西方领导力理论中合理和有用的成分,将先进的领导力理念与党的领导充分结合,以达到提高领导水平、巩固执政地位的目的。
       一、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要求党拓展新的途径和方式巩固和扩大党的凝聚力与影响力
       约翰·马克斯韦尔认为:“领导力即影响力。”很多西方学者把领导力与领导权力相分离,在他们看来,领导力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组织,都是一种“获得追随者的能力”,或者称为“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有着核心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必须按照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不仅通过掌握国家权力在实施领导,还应该善于通过扩大影响力与凝聚力来巩固领导。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强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吸引着中国大多数革命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周围。革命的胜利证明,只有党才能领导广大人民获得解放,去争取幸福的生活。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们的党是人民的代表”,“只有当这一小部分人反映大多数人的意见,并为他们的利益而工作时,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才是健康的。”正因为如此,党对人民才有足够的吸引力,人民对党才信任和追随,党才具备强大的“领导力”。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广大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符合历史发展的大潮流,因此,党始终能够保持自身领导地位,保持党对广大人民的强大影响力。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所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党所面临的形势与担负的任务不仅与民主革命时期相比有了很大改变,就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也有着很大不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到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会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将不断深入,由此带来的是社会生活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还会进一步发展,过去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与新任务更加艰巨繁重,人民对党的期望和要求会更高,因此,党要继续保持对人民的巨大影响力和凝聚力,就必须在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上作出调整,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新时期,党要继续保持自身的影响力,就必须适应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思想多元化的挑战。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以来,每个人所面临的社会环境、获取信息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过去那种党控制一切资源的情况已不复存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包括官方的媒体,还包括互联网这个没有边界的信息载体。各种各样的思想与意识流交织在一起,使人们的思想认识面临多重选择。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道德的还是非道德的,各种思想意识都在冲击着人们的大脑。面对这种情况,党仅仅依靠过去那种运用意识形态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扩大影响的办法已经远远不够了。党必须综合运用引导、协调、沟通、交流、对话等各种形式来影响人们的思维,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种新的信息交流与传输方式,加强对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监控与疏导,最重要的是,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必须以解决现实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为基础。只有在运用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引导的基础上,以切实行动解决多数人关心的实际问题,才能应对思想多元化时代的挑战,保障党对广大群众的影响力。二是新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运行,我国已出现各种各样的新的社会阶层,过去那种工农商学兵的划分模式已经不能涵盖整个社会群体,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衍生了许多新的社会从业人员。这些人具备一定的知识层次,思想观念开放,视野开阔,社会交际广泛。党对这部分人的影响在现实中存在许多间隔,甚至存在真空地带。实践证明,党必须挖掘新的途径去接触和影响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包括用新的组织形式、新的交流渠道与手段去影响这部分群体。应该明确的是,对这部分群体的影响应该以建立一种全民共有的价值观念或道德体系为出发点,而不是强制性的控制或者管理。另外,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的出现也为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课题,过去党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繁杂事务不仅已经通过党政职能规范化而移交到了政府,还有许多事务的实际管理权已经转移到社会组织中。党内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作为党与政府重要的任务之一,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理念。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总体指导原则,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和谐社会的管理新格局。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的重大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上,党的职责应集中在促进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各种社会组织及其活动实施引导,而不是直接干预和直接管理,甚至集中或回收权力。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各级党委对社会建设和社会工作的领导,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统筹兼顾和推进社会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要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今后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与管理将会是党的领导中的重要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与形势的变化,党必须不断完善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模式与管理方法。
       二、领导的中心任务是制定战略与引导变革:要求党必须将领导重心放在制定战略规划与积极推动改革上
       西方学者认为,领导者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要规划远景目标,同时以变革的方式推动目标的实现。从管理学角度出发,领导与管理的差别集中体现在战略规划与实施改革上。对于任何公共组织来说,是否能制定出符合现实的战略目标,是否能以改革作为基本手段,是决定其能否实现自身功能与任务的重要
       因素。作为执政党,尤其应该注重以规划和目标来吸引广泛的追随者,以巩固其执政的合法性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有着辉煌历史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到现在基本上是沿着一条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轨迹运行的。党成功的最大经验在于,党能够不断按照变化着的实际来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行动纲领,始终将自身的战略目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党为什么能领导人民、领导政权、领导其他民主党派的根本原因。民主革命时期,党高举民主与独立的大旗,以推翻压迫中国人民的三座大山、解放广大人民为纲领,又根据不同时期革命的主要任务变化,制定出统一战线的策略,联合最广泛的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功。建国后,党逐步摸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带领广大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虽然也犯过象“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但党依靠自身的调整重新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党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独特模式,将党的战略目标由“独立”转向“民主”和“富强”,国力不断增强,人民走向富裕,党的领导作用再一次为广大群众所认同。回顾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调整自身纲领,不断实现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任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党的根本经验总结为一点,就是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与中国发展变化着的实际紧密结合。简言之,党是一个合格的领导核心,总是能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确立正确的战略目标,为广大人民指明发展的方向,同时又根据变化的局势不断调整策略、实施变革,以确保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
       从领导方式来看,党已经逐步从过去高度集权的一元化领导模式转化到现在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上领导”的模式,党领导的基本原则是民主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按照领导提升的要求,党应该怎样完善领导方式?重要的就是要从自身纲领调整与推动变革两方面着手。十六大以来,党将全民实现小康社会、逐步推进现代化事业作为新的战略目标,同时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争取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战略制定上,党把握住历史脉搏与人民需求的交接点,在实现战略的方式途径上,党改变过去那种“统揽”方式,而是采取“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方式。党将自身的领导任务放在规划全民认同的价值目标与心理认同上,以此为基础构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多数人利益的战略目标,同时不断以改革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同时,党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发展道路,依靠改革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改革促进发展,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党所领导的事业,都必须依靠党坚决实行改革来推向前进。只有改革才能体现党的领导力,只有改革才能提升党的领导力。
       当前,党要真正以改革作为领导与执政的基本态度,切实以改革作为领导事业的基本手段。在党的建设问题上,党必须以改革的精神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自身建设、党的领导和执政更加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同时,党必须毫不动摇地将党所领导的改革事业向纵深推进。根据当前形势,改革的重点领域应该放在这些方面:一是要逐步消除部门和行业垄断,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要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体制,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三是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四是要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遏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四是要以深化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本领;五是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丰富多彩的和谐文化,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三、人力资源是领导力根基:要求党必须在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基础上聚集各种人才力量
       领导力对领导者的自身角色定位来说,应包含几个基础能力素质。一是决断力,二是创新力,三是沟通力,四是影响力,五是处理危机能力。这五种能力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对于党的领导力来说,根基不仅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还在于党聚集各种人才、盘活人力资源的能力。
       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必须以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力为基础,同样执政党的领导力也必须以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力作为基础。从新阶段的任务出发,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从以下几个能力要求出发,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素质,形成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的领导风格和领导魅力。
       学习能力。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是以最快捷的速度、最简便的方式、最有效的形式获取准确知识、信息,进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科学决策等综合能力的本领。它作为一种综合性能力,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能力系统。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它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关系到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的完善。
       协调能力。领导干部的协调能力是指在实际工作中,对遇到的矛盾或者冲突综合运用统筹调节、平衡沟通等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本领。协调可以出生产力,可以出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个协调能力强的领导干部,必然会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有着统筹的科学规划,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班子成员之间相互团结互助。每个人的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管理能力。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者具有的对组织资源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有效果和高效率的方式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组织管理与领导具有密切的关系,领导者也就是那些具有决策权、指挥权和监督权的管理者。因此,作为一级组织的领导干部,要想很好地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责,做一个合格和有效的管理者,就必须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以适应现代化领导的需要。
       创新能力。领导干部的创新能力是指能够以创新的思维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运用新的方式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达到工作的最佳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领导。当今我们面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的任务,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领导者要想有所作为和建树,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应变能力。领导干部的应变能力是指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新形势以及突发而至的各种矛盾和事件,能够沉着冷静,迅速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基层领导干部处在工作第一线,面对的情况千差万别,各种矛盾和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果没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就很难跟上形势任务的变化,就抓不住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发展能力。领导干部的发展能力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正确分析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具体到基层领导干部就是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发展能力是基层领导干部最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广大群众评价领导干部综合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所需要的发展能力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能力,决不是片面的追求高指标或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能力。
       党的事业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的战斗力是基础,同时还应该充分运用和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从领导者个人基本素质来说,识人用人是一项基本能力所在。约翰·马克思韦尔认为,培养和提高领导力最重要的一课是人力资源开发。对于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善于利用社会人才资源是其领导力的重要体现。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是领导者创造伟大业绩的必要条件。现代领导工作日益科学化,使其对人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才资源越丰富,领导效能才会越高。人才作为领导工作所依靠的领导力资源中一种具有再生性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战略资源作用已越来越成为广大领导的共识。党政领导干部要想履行好领导职能,顺利地实现决策目标,就必须加倍地珍惜人才资源,努力盘活人才资源。真正善于利用人才资源的领导干部,就应该做到:使用人才坚持“能力本位”原则,以能力高低为标准识别人才;要具备敢于用人的魄力,树立新型的人才观,遵循人才的多样性、层次性、实践性的特点,及时发现那种有创造力和发展潜力的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起用的人才应做到用人不疑,发挥人才的最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