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政治学研究]以人为本: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核心
作者:周前程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原则和目的。他说的“人”是指现实的人。正是把人作为政治的根本,马克思得出政治是人民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的结论。然而很多人忽视了马克思的这一原则,认为马克思忽视人,他的政治思想和建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人的内容。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并始终围绕着“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解放来进行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以人为本是他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
       马克思政治视野中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研究政治现象和构建政治制度的出发点、原则和目的。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正是以现实的人为中心,马克思展开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并由此而论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谈到自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时,他说:这种考察“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这就指明了他的考察方法与以往思想家的考察方法的根本区别之点。
       不可否认,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也是从“人”出发来研究政治的。但是,由于他们的阶级立场和时代本身的限制,他们最终却只能从他们自身的状况出发来抽象出“人”的内涵,并以此做为定义人的标准。于是得出了政治的人、理性的人、文化的人、感性的人,符号的人,文明的人,原罪的人等等各种人的定义,这些当然都从某个方面揭示了人的特征,也能解释人类社会的某些状况。但是,当他们把这个定义运用于全人类时,就必然得到与他们的条件不同的人就是非人的结论。也就是说,他们把与生活条件无关的“抽象的人”的规定,套用到现实的人类身上,必然得出荒谬的结论。这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变成“以物为本”的社会的人性论根源。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评价费尔巴哈时所说的,“就形式讲,他是实在论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在宗教哲学中出现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在宗教哲学里,我们终究还可以看到男人和女人,但是在伦理学里,连这最后一点也消失了。”恩格斯的这一评价,适用于马克思以前的所有政治思想家。他们考察社会历史的这一方法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在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必须根据具体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去规定他。因为抽象必然会抹煞掉那些具体的特点,而在考察人的时候,如果不与具体的特点相结合,就等于什么也没有说。正如判断一个人,如果我们没有知道他的具体特点,是无从下结论的。所以。他们的理论即使用于解释世界方面,也只能是一知半解的,更不用说用来改造世界了。这种纯粹从抽象的人的角度来解释和建构社会政治的观点,是马克思坚决反对的。
       马克思虽然反对从抽象的人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的方法和观点,但批判地继承了他们从人出发来解释社会历史的方法。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离开了人,社会是不存在的,历史也是不可能的。而“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所以,说明国家和社会,都要从人出发。而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从“抽象人”的观念出发,结果最多只能这样或那样地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因而马克思认为,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能为政治理论找到一个坚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虽然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与以往思想家的抽象的人不同的是,它是与现实的历史条件相关联的。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当然不是指巴黎的某个工人或伦敦的某个鞋匠,而是指所有没有资本,靠出卖自己的体力为生的人。也就是说,它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它是受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所限制的人。马克思提出现实的人是思考政治的出发点,就是要我们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对以往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的思想家,以及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生活条件采取一种历史主义的立场,即应从人的生活实践出发。可见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不是特指现在的人,而是说明对任何历史时期的分析,都要从当时的生活着的人来分析,必须分析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社会历史条件。所以,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研究社会、国家和历史提供给我们的视角,就是应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条件出发来考察社会历史、考察政治问题。从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理论始终是面向生活实践的,而要解决生活实践的问题,单靠解释世界是不行的,因为解释往往只能对过去的事件进行解释,因而总是面向过去的。而马克思的理论则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因为要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就必须对现实进行改革。正是在对现实的不断改革中,推动了社会历史向前发展,因而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可见,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政治理论内在地包含了社会主义运动要不断对现实世界进行改革的思想。
       二
       从解决生活实践问题出发,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的主体,即历史的创造主体,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是无产阶级。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物为本”的社会:本来作为劳动者创造的劳动产品的财富,应该是发展人、丰富人的东西,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明证,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却成了压迫人,统治人的东西。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并揭示出资产阶级剥削工人无产者的秘密。因而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合理的,是必然要灭亡的。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是以人为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服务的。同时,马克思把人民群众作为现实的人的主体,作为历史的创造者,这与他的人性观是一致的。在马克思看来,人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性是劳动。因为现实的人要生存,首先就必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人们会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创造发明出各种工具,发展自己的生产力;同时,需要的满足又会不断创造出新的需要,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劳动是现实人生活的第一个条件,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更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没
       有思想史和政治史。而那些所谓的思想家,如果他们没有无产阶级的创造实践,不仅他们的思想,连他们的人的存在本身也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所以相对于剥削阶级思想家所说的理性人、文化人、符号人、价值人、道德人等等,马克思认为人是劳动人,就此而言,不劳动的人,就不是“人”,是“非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剥削阶级包括资产阶级称为“寄生虫”。而资产阶级思想家则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论证资本主义国家是为所有人的利益服务的。马克思认为,他们是用资产者的本性冒充一般的人类本性,进而把资本家的政治说成是全体人民的政治,掩盖了资本主义政治的本质。因为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统治地位而在政治上也占有统治地位,以此残酷剥削劳动人民,导致劳动者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过着非人的生活。针对他们的政治谎言,马克思明确宣称:“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而共产主义的使命就是把劳动者从资本主义社会的非人的境况中解放出来,让人成为人。可见,正是从现实的人和人的劳动本性出发,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实质及其历史局限性,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会为更高级的社会阶段——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结论。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建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以物为本”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以人为核心原则的。长期以来,我们对唯物史观都是从其内容的字面意义去理解,而置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的基础、原则、目的于不顾。实际上,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对于这一点,恩格斯说得很清楚: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唯物史观的目的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一点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得很明白。正是因为这样,恩格斯才说,社会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这里,点出了唯物史观的本质特点:以人为本。实质上,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就是要求我们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条件中去理解社会历史,理解人类解放的条件。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包括生产条件(即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和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无产阶级为了生存,不能不接受资本家的剥削。因而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的剥削,实际上是受“物”的剥削,因为资本家只不过是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人格表现。而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剥削阶级之所以能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之所以仅占人类一少部分的人能剥削占人类绝大部分的人,就在于他们掌握着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使属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变成了统治人、压迫人的工具。所以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用意,不是在说我们要搞生产工具决定论,而是说,无产阶级要获得解放,要掌握现实的生产关系,就必须掌握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把自己从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奴役状态下解放出来,使生产力为人的解放和发展服务,把生产关系从限制人、压抑人的力量变成解放人、发展人的力量。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过去我们对这句话的误解最深。从字面上看,很容易得出经济决定论的结论。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对此,恩格斯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明确反对把唯物史观说成是所谓的“经济决定论”的。然而,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坚持这一观点。事实上,唯物史观只不过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唯物史观只不过是告诉我们,无产阶级要取得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支配权,首先要把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而要把自己变为统治阶级,就必须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中最重要的就是生产资料。所以,马克思说无产阶级的解放有三个步骤:首先是夺取政权,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是利用手中的政权,逐步剥夺剥削者手中的生产资料,把它收归为无产阶级的国家所有;然后再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产主义,开始真正的人的新纪元。因此,恩格斯反复说明,“我们的理论……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可见马克思的以人为本,就是把“现实的人”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原则和目的,是对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物为本”的社会建构原则的超越。由此出发,证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道理。并指出,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者,只有掌握先进的生产力,掌握社会的经济基础,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才能实现自己所肩负的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所以,以人为本构成了马克思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政治思想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