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实践与理论创新的两大成果
作者:黄启学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实践不断促进理论创新,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其价值取向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的指导,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论;指导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2—0001—04
       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继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实践,弘扬了创新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研究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传承发展以及理论创新成果,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无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实践不断促进理论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前进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而我们党总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从而推动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理论创新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基本理论依据。
       其次,1982年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之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即“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紧密地结合起来了。而这种“结合”,是邓小平总结我国建国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至于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根本和首要的问题是要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课题。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最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科学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关于怎样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大课题,书本上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只能到实践中去寻找。邓小平就是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提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指导原则的。一是要从中国还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二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并促进其共同进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在这些思想原则的指导下,全党达成共识,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付诸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设想,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更不同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始实践并获得巨大成功而形成的最大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
       再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并把它推向新的阶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破解新矛盾新课题,其巨大理论成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1990年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十多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也推进着理论的创新,重要的理论新观点是: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先进文化;要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要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要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要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中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破解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难题,提出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使中国共产党这一执政党的建设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迈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入关键的时期,发展又遇到了新的考验。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美元以上,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社会发展中各种影响和谐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比如:能源紧缺,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拉大,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涉及民生的“三农”、土地、拆迁、移民、住房、安全生产、就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和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凸显;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这些问题如不积极应对、不解决和处理好,就难以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进了也可能会倒退,甚至会出现动乱的危险和党的执政地位丧失的可能。因此,“何为发展?又怎样发展?”以及“何为和谐?又怎样和谐?”就成为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两大难题。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和从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并作出了相应的决定和部署,还针对企图改变中国改革的正确方向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论调,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表明当代中国人民团结、事业发展进步的主题还是要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而破解实践难题的两大理论创新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二、创新并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前进的两大理论成果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新实践的正确向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承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以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时代特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又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和新发展。
       第一大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由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站在指导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史高度,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为谁和靠谁发展”、“怎么样发展”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其实质是要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把握和处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全面性、战略性的严密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性、长期性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同志高度概括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要靠发展,因此,必须时刻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时又必须时刻牢记发展是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来加快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紧紧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进步,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经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国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统筹兼顾就是要总揽全局,照顾各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注重实现良性互动,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统筹兼顾的思想,为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大理论创新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就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也标志着我们党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过去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转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客观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和谐,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但又存在如前所述的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践的要求,同时又要在实践中运作。一是根本指导方针,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二是总体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出的科学概括。三是工作重点,即“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四是工作导向,即“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社会要和谐,根本取决于两条:一是要把“蛋糕做大”。这就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要把“蛋糕分好”。这就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胡锦涛在2007年“6.25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社会建设,一是要明确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和谐社会,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四位一体”中的“一位”。二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三是要加强社会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必须加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建设,包括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必须加强社会整合机制建设,提高整合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阶层关系的能力,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良性互动,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必须大力加强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包括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引导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基本利益保障机制等。四是要加强社会结构建设,解决社会结构失衡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落实“两个大局”思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积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形成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推动我国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两大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因为,科学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路径,而社会和谐又是科学发展的目标导向,因此,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和谐论就是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在理论上的反映和再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其基本价值取向就是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果不把社会和谐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失去了价值取向和目的性。而且,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统一于和谐发展之中,旨在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要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经济发展和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首先,要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源源不断的社会财富,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从而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其次,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