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教育]人文精神视角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作者:彭顺克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诚信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高校的职责,高校诚信教育要贯彻人文精神的理念,重视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重视诚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以及重视对诚信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的尊重。诚信教育贯彻人文精神的着力点是:确立诚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诚信教育的体验性,尊重被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和培养学生“知”与“行”的统一。
       关键词:人文精神;大学生;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1-0091-003
       一、诚信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和高校的职责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世界文明共同的法则、共同的渴望和永恒的追求。诚实是人的一种品质,表现为真诚、老实,表里如一;守信也是一种做人的品质,体现在言行一致,信守诺言,忠实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我国最早对“诚实守信”给予充分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系统总结的是儒家。孔子作为著名的教育家,他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言、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信则人任焉)。孔子还专门论述了“诚信”作为治理国家基本准则的重要意义。“民无信不立”,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儒家经典中的《中庸》、《大学》同样把“诚”作为人生最高境界,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原则。
       纵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讲诚信的民族。从古至今无数有志之士信奉诚信,弘扬诚信,践行诚信。南宋名相文天祥奋力抗元,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血洒疆场是对民族的诚信;董存瑞、黄继光英勇献身、粉身碎骨,是对人民解放事业的诚信;焦裕禄、任长霞等英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党和人民的诚信。
       从各国的教育来看,很多发达国家也都非常重视国民的诚信教育,而且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美国从幼儿园和小学抓起。美国现有高校4000多所,各大学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哈佛、耶鲁这样的研究型大学,从本科生入校伊始就开始进行。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设计的基础教材中,就突出了“诚信”方面的内容。
       我们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公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要求社会公民按照道德规则进行交往处事。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诚信已超越了个人道德修养的范畴,进入公民道德领域,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同的公民品格。然而,目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在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环境中,社会上一些领域和个人不讲诚信,见利忘义,诚信危机以及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今天大学生们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产生的一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有些学生由于诚信意识太差,考试作弊,荒废学业,道德滑坡,弄虚作假,欺骗他人,讲假话脸不红、心不跳,欺上瞒下时有发生,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沦落成为犯罪分子。
       广西教育厅“全区普通高校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调研组”2005年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自身群体“诚信意识”的评价为:“诚信意识强”占42%,“诚信意识一般”占44.4%,“诚信意识弱”占13.6%。大学生认为自身群体诚信意识“弱”和“一般”就占了58%,这个数字不得不令人深思和忧虑。该调研组同样方法同年对广西高校一些不良道德现象和行为做了调查,学生对以下不讲诚信现象持同意或默认的态度表现为:考试作弊占14.8%;论文抄袭占22.3%;拖欠学费,能拖就拖,能赖就赖占12.3%。这说明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以上问题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时代骄子”中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理解党的“十六大”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率先垂范,弘扬诚信,实践诚信。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高等学校更应该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重要作用,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诚信的启发、熏陶和教育。把诚信意识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教育的全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人的成长必先修其“诚”,修其“德”,修其“真”。诚信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的、根本性的问题,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高校诚信教育应坚持人文精神理念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没有好的诚信教育理念,就不会有成功的诚信教育实践。诚信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帮助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理应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因此,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时应当树立人文精神的理念。
       人文精神也称为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反对以神为中心的“神文主义”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理念。它包含四个基本元素,一是人性,主要内容就是尊重人,重视人的本性。二是自由和理性,认为自由是人的天性和权利,人是有思想的,能够理性思考,有权利有能力追求真理。三是独立性,认为人才是社会的主体,每个个体都是独立存在的,并按照自己的愿望去追求生命的意义。四是关怀和协调,认为社会应该充分考虑人的各种需要,关心人,慰藉人,使人们生活在协调的环境中,并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文精神强调对人的关怀和帮助。
       高校诚信教育需要贯彻人文精神的理念,具体要求是:
       第一,重视学生“人性”层次的诚信品质的培养。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诚信品质的人格健全的人。人性是人格的基础,培养诚信人格必须从诚信人性的培养开始。而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往往把诚信人性的培养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片面强调政治意义上的“忠”,忽视个人品性的“诚”,政治化倾向弱化了学生的道德教育;或是在德育中,只是要求学生要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爱祖国爱人民、无私奉献等理想层次的道德追求和情操,而忽视培养学生诚信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做人的基础道德品质。这种德育教育的弱化在实施诚信教育过程中表现为仅仅把诚信教育定位为思想教育,甚至理解为纪律教育和制度管理,而不能从人性培养的角度着手,采取措施激发人的内在的本能的积极因素,并加以培养,使诚信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其行为的原始冲动和自觉行为。
       第二,重视诚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高校诚信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的自主和自律,进而培养其诚信人格,促使其全面发展。为此,诚信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当前一些高校
       进行诚信教育时,违背教育规律,片面强调外在制度对学生的管束作用,忽视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作用,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僵化模式,而没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活化模式来开展诚信教育。这样,学生的个性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和束缚,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差异亦得不到合理的承认。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抽象的理论传授代替鲜活的道德体验,“禁止”、“防堵”、“控制”成为着眼点,批评、惩罚成为常用的教育手段,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其结果是:学生学习到不少的诚信理论知识,却没有把诚信思想、知识、精神内化为自我意识,没有通过诚信实践中进行情感体验,没有变“要我诚信”为“我要诚信”,诚信没有形成“己任”,仅仅成为学生“趋利避害”的手段而已,诚信教育效果不理想。
       第三,重视对诚信教育对象的心理规律的尊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通过认知来完成对外界事物属性的掌握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表达态度,并通过意志的作用将心理外显为行为。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人的心理规律,重视人的基本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围绕学生健康身心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来开展工作。这要求在实施诚信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正面引导鼓励,在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特点以最大的爱心、耐心、呵护之心,带着亲情做教育工作,从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出发,遵循着人的心理规律,因材施教,发现并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诚信品质,培养其诚信精神,塑造优秀诚信人格。从现实情况看,一些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过程中只注重诚信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诚信是什么,而对于“为什么要诚信”不能真正去进行情感体验。“教”得多,“育”得少,诚信知识不能内化为学生自觉情感体验,因而,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如果不更新诚信教育理念,把人文教育与诚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设一种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遵循人的心理规律,解决诚信教育中的知、情、意、行结合问题,让学生在受尊重、信任、理解、宽容、激励环境中接受教育,那么培养学生诚信人格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诚信教育贯彻人文精神的着力点
       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吸收人文精神的精华,并加以应用,这是十分重要的。实践中应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的着力点。
       (一)确立诚信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诚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内容、明确诚信教育活动的意义,在诚信认知的基础上,自觉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唤起学生对培养诚信品质的内在需求,使学生把德育目标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形成道德信念,自觉参与诚信教育活动。如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在诚信教育中对违纪的学生采取“换位思考法”,激发违纪学生“主体”作用,在写好“四个清楚”(一是写清楚违纪的事实经过;二是写清楚对错误的认识;三是写清楚改正错误的决心;四是写清楚改正错误的措施)的基础上,安排其到“换位实践纠察队”,检查纠正其他同学的违纪现象,为学校管理做贡献的同时使他们理解、领会、内化诚信教育的内涵。学生通过自己“换位实践”前后经历、感悟、思考与收获实现“要我诚信”向“我要诚信”转化。
       (二)强化诚信教育的体验性。诚信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无疑需要理论学习和指导,然而,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的养成更需要诚信实践以及诚信心理体验,在实践中体验可以把学习到的诚信道德理论经过内化、升华、再外化为自觉的诚信道德行为,使诚信教育真正成为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教育与其说是理论教育,不如说是体验教育。
       (三)尊重被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遵循着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做工作,这如同下象棋,走一步棋应该想二、三步之后的,能洞察到两步以后的棋况,算是好棋手,能洞察到五步以上的棋况,则是高手。对弈的功夫,胜负的关键,在于对棋势演变的准确把握上,谁的预见能力强,谁取胜的可能性就大。诚信教育工作的预先教育有如棋理,谁能把握规律,抓住关键进行工作,谁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尤其要遵循教育人的思想认识规律、自然规律、生理规律、管理规律等有的放矢搞教育。
       (四)培养学生“知”与“行”的统一。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诚信教育的落脚点是知行统一。荀子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知”是对知识的掌握,“行”是理论付之实践;“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知与行必须结合。广西警专开展诚信教育管理活动三年来,在摸索中找准诚信教育“知”与“行”相统一的切合点,初步形成“知”转化成“行”的教育管理机制。具体体现在制定“一个方案”,建立健全“一本《手册》”,贯彻“一条主线”,抓好“四个阶段”,促成“七个结合”,搞好“五个转化”,落实“四种关爱”,设置“三种考场”,最后是提高学生的“七种能力”。尤其是“诚信考场”实行两年来,经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已成为广西高校考试管理的亮点和品牌。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警专毕业生团队精神好,纪律作风正,服从意识强,忠实履行岗位职责,有较强的正义感等,这与学校有意识的教育培养分不开。作为专业性强、行业性特征十分明显的学校,该校立足于“特色办学”,尤其重视如何教育、培养、铸造学生的诚信品质并将之内化、提升为忠诚本色,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四忠于”要求。为此,在诚信教育管理活动中,该校注重引导学生在认识和实践诚信规则的基础上,将诚信的“知”变成为诚信的“行”,将制度上的要求内化为自己个体的需要和行为动机,即把外在的制度压力转化为内在的诚信行为动机,并结合警察职业特点,形成具有鲜明警察职业特征的诚信意识,由意识支配行为,初步达到诚信行为定型化,进而形成警察职业诚信行为习惯和诚信人格。
       责任编辑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