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兴桂方略]恭城县政府践行民生问题的思考
作者:奉海峰

《桂海论丛》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民生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等重大问题。必须树立正确的民生理念,认识民生问题与共产党执政息息相关。
       关键词:县域民生;县域经济;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1-0073-03
       一、必须树立正确的民生理念
       重视民生,是我国古代先哲贤人的共同特点。自古以来,我国的先哲贤人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兴亡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尚书·五子之歌》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构成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管子·霸业》曰:“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左传·庄公三十三年》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推崇“仁”即“爱人”,认为“惠则足以使人”。即是说,执政者必须先给予老百姓实际的利益;孟子进一步说明国家与老百姓的关系:“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传诵千古的名言。除此之外,我国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还有许多爱护百姓、重视民生的论述。
       关注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人宗旨意识的体现。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历代领导集体,都一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行动。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而“为人民服务”,就必须首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决民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也是共产党执政下的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
       关注民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新年贺辞中指出:要“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又反复强调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同样在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地体现政府职能已由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由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型。那么作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去贯彻执行,县委、县政府的职能也必须转型到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职能方面来,把县里的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县域民生问题方面来。
       保障民生,是县域实现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的基本保证。所谓保障民生,就是全县农民群众的生计得以保障,温饱得以解决,小康逐步实现。如果一个社会人最起码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如果农民群众生活没有着落,为了生存,他们就有可能“靠山吃山”、乱砍乱伐、毁坏山林、放火烧荒,直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这些都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教训。因此,县委、县政府必须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引导农民群众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引导他们逐步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道德的新型农民,使之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走上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之路,从而实现民安、民富、民享,以保证和谐社会、和谐生态的实现。
       总而言之,县委、县政府必须在思想理论上进一步认识民生问题与共产党执政、与共产党先进性息息相关的政治意义,从这一理论出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去践行县域的民生问题,解决县域的民生问题,以保证县域的民生问题的落实。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县域工作全局和践行县域民生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今天,作为县委、县政府也应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解决县域的民生问题。
       践行县域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立足于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立足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动力之本,作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之本,作为巩固和加强我们党的领导地位的力量之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的、重要的位置上,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切实改善和解决好民生问题。对于一个县的区域来说,就是要把民生作为全县规划发展、制定政策、布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措施上加以落实,制度上加以保证,资金上予以支持。既满足农民群众现实生活的基本需要,又着眼于长远的民生问题的规划,解除农民群众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忧患,形成一个保证社会稳定的和谐和顺的安全网,从而使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高度的安全感。
       践行县域民生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经济这个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民生的改善和解决也无从谈起。对一个县来说,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紧紧扭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解决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在干部群众上下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特别是工农业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以2006年度为例,全县工业增长25.7%,农业增长7.6%,财政增长15.01%。
       践行县域民生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牢固树立全面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持续、均衡整体的发展,既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又有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当前要坚持全面发展,据恭城瑶族自治县近年来工作的体会,第一,要破除GDP唯一的观念。我们认为,GDP的增长可以说明一方面的问题,但又要破除对GDP的崇拜。应该直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加对基础设施、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的投人。第二,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不仅要考虑县域经济成本,还要全面考虑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改变那种不计成本、甚至得不偿失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走节约型、高效益的发展之路。第三,审慎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坚持科学的论证,坚持集思广益,克服那种热衷于“招商引资”、“上项目”而造成虚假经济繁荣的现象,改变那种各项社会事业滞后、“一条腿长而一条腿短”的怪现象。第四,发展经济必须从本县的实际出发。恭城县在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发展。沼气发展起来后,就考虑沼气的
       上下产业链,把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壮大,形成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种植业、养殖业发展起来后,又注重抓产业聚集和农产品品质。农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后,下大力气抓好水果品牌培育和农产品流通、加工,使恭城县的生态农业发展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后,又大力实施“富裕生态家园”建设工程,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质量。
       践行县域民生必须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二十多年来。恭城重点抓住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大力发展沼气建设,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保护生态环境。至2006年,全县建有沼气池5.66万座,入户率88%,连续五年稳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高达77%,恭城生态环境大为改观。二是坚持发展生态农业,依靠特色水果致富农民群众。我们从恭城瑶族自治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实际出发,发展生态农业,以沼气为纽带,把以养猪为重点的畜牧业和以水果为龙头的种植业紧紧扭在一起,形成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养殖—沼气—种植”、“经济—社会”三个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是以“富裕生态家园”建设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恭城县开始了以“特色产业发展的基地。农村新村建设的样板,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科技普及推广的先导,农民增产增收的园地。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党员发挥先进性作用的舞台,民主政治建设的窗口”的“富裕生态家园”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恭城县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农业再上新台阶。
       践行县域民生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农民的素质水平和农民的健康水平。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当前农民群众的素质水平和健康水平距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道德”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提高干部群众的素质,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近年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1)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培育100名村党组织书记成为发展生产力的带头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带头人、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带头人的“三带先锋”;培育400名村“两委”干部和4000名农村党员成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带先锋”;带动培育10000名掌握两门以上实用新技术的“技术型”农民、从事农产品经营活动的“营销型”农民、带头或参与实施生态产业开发项目的“创业型”农民、靠外出打工发家致富的“务工型”农民、模范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伦理道德的“文明型”农民。(2)近年持续开展了一系列以“帮、扶、带”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共建立县领导联系点30个;派出94个县直部门联系47个村党组织;结成帮扶对子1263对,有效地帮助落后村屯和农村困难群众解决了众多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3)加强农村基础文化建设,在财政逐年增长的条件下,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度,财政当年对教育拨款增长35.32%,达到6927万元。近几年来,恭城中学毕业生升大学的比例都在89%以上。(4)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5)抓好农村文化工作的落实,改变农村文化贫乏的状态。(6)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农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7)举办经济强人专题培训班,培养农村劳动致富的领头人。(8)经常性地举办“知识更新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作报告,提高干部素质。(9)用政策留住高中毕业生,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10)加大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逐步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农民“参合率”,2006年为83.52%,2007年为86.17%。
       三、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把践行县域民生问题落实到乡(镇)村
       为了把县域民生问题的解决落实到乡(镇)村,必须狠抓工作的落实。县域民生问题有了正确的理念,最终必须落到实处,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经常抓、反复抓、全过程地抓,确保县委、县政府政令畅通;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找准切入点,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研究和找准上级的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的结合点,创新思维、创新办法、创新机制,以此破解工作难题。
       为了把县域民生问题的解决落实到乡(镇)、村,必须切实转变干部作风。目前,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当前,我们恭城的干部,思想稳定,作风扎实,主流是好的,在工作中能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干部队伍当中,少数干部的作风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浮躁张扬、好大喜功、形式主义等等。为了着力在基层解决民生问题,为了切实改变干部作风,这就要求我们干部必须努力做到: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去,把更多的财力投到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始终把农民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真情贴心亲民;始终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夯实县域经济的基础,共创共享富民;始终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办好实事惠民;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第一准则,真心实意当好勤务员;始终把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排忧解难安民。为此,近年来,恭城县始终坚持“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联户”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
       落实县域民生,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邓小平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Ⅲ。关于制度的保障完全适用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和落实,完全适用于县域民生问题的践行和解决。也即是说,解决县域民生问题不能只是停留于领导人的讲话或意愿,确立制度才是最有力的保障。制度保证就是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立法的内容,把党和政府的理念和人民群众的意愿上升为国家的法律意志。制度是超越政府的更替和领导人变化的。有了制度保证就能够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不移地做到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正是为了从政府和制度层面来为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为了保障县域民生问题在恭城得到更好的解决和充分的落实,我们县委、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制度:(1)调查研究制度;(2)访贫问苦制度;(3)定期碰头汇总制度;(4)定期论证决策制度;(5)民生决策督查制度;(6)决策实施反馈制度;(7)决策效益评估制度,(8)决策优劣奖罚制度,等等。
       落实县域民生,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了把县域民生问题的解决落实到乡(镇)、村,必须以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困难问题作为解决和改善民生的切入点。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泛泛空谈、好高骛远,必须脚踏实地,必须抓准要害、找准切人。当前县域民生最强烈、最突出、最艰难的问题是孩子的读书问题,农民看病就医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大山深处生产生活条件极度艰难的问题,新农村的规划安置问题,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农民参加“医保”如何落实的问题,等等。为了解决好这些县域民生中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县委、县政府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第二,要统筹安排,分期解决;第三,创造条件,尽快实施;第四,责任分工,落实到人。通过这一系列工作,恭城在解决上述最突出、最紧迫的民生问题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总而言之,县域民生问题的解决,必须求实、务实,规划要科学实用,发展要立足实际,解决要注重实效,帮扶要予民实惠,作风要真抓实干。
       责任编辑 陈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