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泛北部湾论坛]中越海上划界背景下广西北部湾渔民的现状与出路
作者:吴彩莲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北部湾划界,很多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困境,渔民转产转业是海洋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选择。政府要创造一个有利于渔民转产转业、稳定生产生活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加强中越渔业合作,加快渔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渔民成功转产。
       关键词:北部湾划界;渔民现状;渔民出路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6—0032-04
       一、背景
       2000年12月25日,中国与越南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关于两国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以下简称《划界协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以下简称《渔业合作协定》),这两个协定于2004年6月30正式生效Ⅲ。北部湾划界确定了中越在北部湾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分界线。根据《渔业合作协定》,双方划定了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的跨界共同渔区,两国渔船都可以进入,时限为15年,此外在共同渔区以北又划出为期4年的跨界过渡性安排水域,允许两国渔船进入作业。
       北部湾划界,确定我国第一条海上边界线,意义重大。首先,它为两国在北部湾保护、管理、利用、开发海域和大陆架经济开辟了新阶段,促进中越的合作,有利于双方持久性地开发北部湾,加强两国间的互信和多方面合作。其次,我国海疆线漫长,在东海涉及中日韩三国的大陆架划界问题,在南海涉及六国七方。尤其是南海问题,多年协商没有实质的结果,北部湾划界的成功实践也许可以为南海群岛的纷争寻找解决之道,也为国际上很多国家解决海疆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再次,新中国成立之后,北部湾划界之前,由于没有一条明确的北部湾分界线,双方的传统捕鱼权受到冲击,渔业纠纷不断,这不仅使渔民的利益受损,也使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影响。划界之后,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有利于理顺中越双方的渔业关系,有利于建立两国渔民在北部湾良好的作业秩序,有利于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北部湾生态环境的保护,符合我国长远的渔业利益。
       但是,北部湾划界也给我国沿湾几十万渔民带来暂时的困难。以北海市为例,北海的经济支柱产业海洋捕捞业带动了水产品的流通、加工、储运、船网具制造及港口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海洋捕捞业的滑坡,将造成相关产业的萎缩和渔区失业人数的增加,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划界前,北海市海洋捕捞总产量中有60%是捕自分界线西部渔场。划界后,北海市有3200艘渔船受到影响,其中有大批渔船需要重新寻找生产出路或转产转业。
       二、影响渔民转产转业的因素
       面对要转产转业的命运,很多渔民离开大海,不知道怎么办,相当一部分渔民对上岸后信心很不足。从渔民自身的原因来进行分析,渔民要成功转产转业存在着很多的难点。
       渔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在80名有效的调查者中,有16人是小学毕业,初中毕业54人,高中毕业10人(含中专),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67.5%、12.5%。40岁以上的渔民很多都只有小学文化,20岁到40岁的具有初中文化的相对较多。他们的劳动技能大都只会海洋捕捞,剩下的别无所长,缺乏从事其他工作的技能和竞争力,普遍缺乏自行转产转业的能力。
       习惯心理。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北海渔业外海渔场的开发和国家水产品价格的开放,渔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90年代初期,海洋捕捞业发展迅速,渔民收入大大增加。这几年由于近海污染严重,北部湾划界,捕捞范围缩小,竞争加强,造成捕捞能力过剩,渔民收入下降。但这些渔民已经习惯了这种牧海耕渔的生活方式,要想一下子转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问卷调查中,如果不再从事海上捕捞工作,另谋职业,30%的人不知道怎么办。40%的人觉得有点害怕,20%的人觉得无所谓,只有10%的人觉得信心百倍。
       渔民的负债量多。捕捞业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一艘中型的渔船都要上百万投入。很多渔民都需要贷上高额的贷款才能买到,90年代初,海洋捕捞效益明显增加,很多渔民把赚到的钱大都投入到新船改造。如小船改造为大船,木船改建为钢质渔船,渔民把自己多年来的心血都沉淀在渔网和工具上,欠了很多贷款。淘汰了的渔船,船主可以获得一次性补偿,但这些补偿的费用相对太低(功率在10千瓦以上的150艘渔船,按每艘1.5万元的标准给以补助,由自治区本级和沿海三市按6:4的比例予以安排),即使全部用来还债也还是不够,又因为欠债,无法从银行继续贷款。而那些船工得不到任何补偿,因此也无法投资水产养殖。这些渔民缺乏从事其它工作的生产资料和资金投入。
       渔民的年龄趋向老年化。我国海洋实行伏季休渔、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以及执行捕捞业零增长的目标。捕捞行业是一种夕阳产业,从事捕捞的渔民大都是40至55岁的渔民。这些渔民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经济压力很大。他们一直从事海上捕捞业而没有养殖的习惯。况且很多地方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近海滩涂就已经承包完了,这些洗脚上岸的渔民没有养殖的海域。他们的生存处境会更加艰难。
       总的来说,由于渔民自身条件的影响,完全依靠其自身转产转业成功很难,风险也很大,因此政府必须给以扶持,对渔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带动渔民实现再就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建议
       (一)扶持渔民转产转业的优惠政策
       政府要帮助渔民解决好再就业的资金问题。渔民转产转业过程中的相关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退出成本,即由渔民退出原有行业所带来的损失;中间转移成本,即渔民退出一个行业后,在转入另一个新行业前的中间过程中所需支付的中间成本;正常生产成本,渔民正常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后为维持正常生产所需要的成本支出,包括投资成本和技术成本等。政府向他们提供无息或者是低息的贷款,带动信贷、外资以及渔民自筹等各项资金的投入,使他们重新创业有更多的平台。同时要实施渔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地把渔民纳入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范围,解决渔民老有所靠的问题。这样渔民胆子会更大,他们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
       对渔民的就业培训必须要有针对性。目前,北海市对渔民转产转业再就业培训是以海水养殖技术培训为主,渔民进城务工要面对庞大的外来务工队伍,劳动力的工资过低,一般的渔民难以接受,在北海市的辖区内,尤其是海城区,可以供渔民转产转业开发养殖的海域已经很少,海水养殖难以成为转产转业的主要途径。这几年,能源、林浆纸、石化、钢铁、修造船、千万吨级钢铁厂项目、物流以及大产业配套的庞大的火电、核电项目,都在钦州、北海、防城这三个港口城市扎堆布局。所以培训手段要多样化,增加渔民的竞争力和就业率。如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有组
       织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对培训后的转产渔民,用人单位要接受。对那些能大量吸收转产转业渔民的单位,政府要给以更多的优惠和鼓励,如在税费征收、水、电等方面给以更多的优惠和帮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运用现代通信手段,扩大就业渠道,使这些渔民的就业范围能不断的拓宽。就业培训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比如北海市区的渔民转产转业再就业培训,应该以旅游服务业为培训方向。生活在市区或者周边地区的渔民,开设烹调饮食、酒店服务、机械加工修理等方面的培训。
       以综合渔港建设来带动渔区建设。推进渔港建设就是推进渔区小城镇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政策。因为,搞好渔港规划,建设好一个渔港,决不是仅仅停泊几条渔船的功效,而是促进了渔业生产发展,提高了渔民生活水平、将现代工业文明和传统渔文化统合在现代渔港区域而改善渔乡风俗和促进渔村整洁、将现代项目管理方式引入传统渔村社区而促进其民主管理的进程。渔港是渔船避风、水产品交易、供油和供水、船用配件供应的综合性渔港,同时会促进水产品冷藏加工、批发交易市场、休闲渔业的发展,推动整个渔港经济区的发展。在调查中,很多渔民反映北海市的华侨港和外沙港太过于拥挤。北海的外沙港和华侨港都是渔区的经济活动中心。北海市在外沙投资建立海味干货市场、鲜活市场、珍珠交易市场,可以解决部分渔民的就业问题。
       加大对渔区的教育投入。渔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其劳动素质、就业能力和转换岗位的适应能力。有些渔民拥有转产转业所必须的资金,但由于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和经营能力差,而不敢贸然脱离捕捞业。相反,渔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那些渔民子弟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拓展他们的就业空间,分流更多的渔业人口从事海洋捕捞业之外的产业。因此,要提高渔民子弟的文化水平,加强其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渔民的就业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渔民转产转业的途径
       积极开发南沙和远洋渔业。根据北部湾划界后的新形势,积极调整生产布局,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可以更多地吸收近海和外海的专业捕捞渔民。2002年,北海市组织了70艘大功率的渔船开发南沙渔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拓展捕捞领域和维护我国海洋国土的权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还扶持了100艘大功率的渔船开发远洋渔业。如赴印尼生产的20艘渔船已经进入备航阶段。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休闲渔业可以使资源优化配置,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渔业生产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兴产业。福建省海洋研究所的所长王光纪认为:休闲渔业的经济价值可分解为渔业消费商品与服务品价值、休闲精神消费品价值、产业链的延伸价值和环境“正外部性”效应价值等。休闲渔业相关的产业很多,可以为渔民提供大量的就业空间,缓解渔业生产和渔区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休闲渔业项目的开发是对渔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既有利于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更有利于减轻捕捞强度,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广西北部湾地区区位独特,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形态多样,各具特色。其既具有现代国际旅游所追求的“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五大要素,又兼有世界热门的“河流、港口、岛屿、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十大风景资源。北海以南亚热带海洋系列景观和滨海沙滩资源为代表,有享有“天下第一滩”美名的北海银滩、涠州岛、斜阳岛和合浦星湖岛。钦州有“南国蓬莱”之称的“七十二径”、麻蓝岛、三娘湾。防城港有十万大山、海岛沙滩、东兴与越南芒街的边贸互市、以及京、壮等少数民族文化,可以形成“上山下海又出国”的旅游发展思路。如钦州三娘湾的开发不仅拉动当地经济的起飞,而且对当地渔民的转产转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北海市作为南方的一个重要的滨海城市,拥有这么多独特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渔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引导渔民转产从事水产品流通及海上运输业。海上运输对于渔民来说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可以搞海上运油、供油及代客户装运各种建筑材料、生产生活物资等货物运输。如钦州港、北海港、防城港等港口和工业区的建设可以为当地的渔民搞海上运输提供更多的机会。原地运销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专门为海洋捕捞业服务的一种方式。这种渔船既可为海上作业渔船提供生产、生活资料,让渔船延长海上作业时间,又可以在海上直接收购渔船生产的鲜活水产品,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渔民的收入。
       引导渔民从事海水养殖。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通过合理的捕捞,重点开发海水养殖,推动海洋渔业发展,实现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使海洋渔业产量持续稳步发展,向优质、高效、低消耗型渔业发展,最终可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养护。水产养殖业既是渔业中的传统产业,又是渔业中的新兴产业。水产养殖的新技术、新机制、新对象以及市场的巨大需求。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是渔民转产转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堤外损失,堤内补”,海水养殖既能发挥北海市的区位优势,又能维系渔民的渔业情结,拓展就业空间。“北海市拥有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298万亩,尚有开发潜力。今后五年计划开发10—15万亩,拟建合浦沿海堤3万亩立体综合海水养殖基地项目,项目完成后有效地带动全市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可大量解决捕捞渔民的就业问题。”通过大的项目建设来带动当地渔民的就近就业,这是一条最直接、最便捷的有效的转产转业的途径。我国实施的是海域使用申请办法,但笔者通过对钦州和北海的许多渔业村的调查,了解到很多渔民没有申请海域使用权的意识。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和90年代,很多有实力的老板和公司在大量的进行“圈海运动”,他们圈的都是最好的海域。对于这些转产转业的渔民,政府应该无偿地划出一些海域给他们,这样,就算渔民没有钱,也可以提供海域与别人合作。
       引导渔民转产从事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产品加工是捕捞业的延续,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合理有效的利用渔业资源,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巩固和发展名、优、特、新加工产品。重点发展多样化的冷冻方便食品和冷冻小包装食品,开发海洋药品、保健食品、餐料食品等多样化产品。现在,北海市已经开发出五大产品系列:鱼糜品牌系列、南珠品牌系列、小包装方便面系列和海洋生物制药及其保健品品牌系列,去年加工出口1.12万吨,创汇3582万美元。这些企业不仅吸收了渔民的子弟做工,而且还与3400余渔民分别签定了保价收购合同或采购合同,使渔民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既增加了渔民就业与增收的门路,又提高了渔民抗御风险的能力。
       引导渔民加入到南珠的培育、加工和市场开发的产业
       链中来。“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北部湾出产的珍珠质优物美,曾作为贵重的装饰品和贡品使用,现在大量用于商业贸易、医药和旅游等,是具有很广泛开发前景的土特产品。2006年12月18至20日,广西北海市隆重举办第四届国际珍珠节。在北海国际珠宝展示交易会上。北海市与中外客商签订了21个合作项目,投资总额达33.7亿元。目前北海已成为北部湾地区最大的海水珍珠养殖及珍珠制品生产加工的产业城市,其珍珠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五成。2005年,北海市珍珠养殖面积达50010多亩,养殖场数百个,从业人员两万多人,年放养插核育贝6500多万只,年产珍珠7006公斤,珍珠及副产品综合加工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政府可以通过“南珠品牌”的市场开发、向渔民传授南珠的人工培育技术、加工技术等措施来引导渔民加入到南珠的培育、加工和市场开发的产业链中来,帮助渔民实现再就业。
       (三)加强中越渔业经济技术的合作
       目前,国际间渔业经济技术合作方兴未艾,主要以签订渔业协定,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联合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渔业技术经济合作正广泛地开展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海洋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使那些远洋发达的国家失去不少的传统渔场,为解决渔业渔场问题,迫切希望与有关国家合作,以便得到捕捞权利。二是一些发展中国家,虽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缺乏技术、资金和设备;渔业加工能力落后,因而渔业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希望与别国合作。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邹克渊认为:北部湾的合作本质是海洋经济,因为环北部湾主要是海洋,海洋资源的合作开发和发展,应该是该区域的特点.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合作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中国和东盟的合作,第二层是中国和越南等六个沿海国的合作。在这个层面上中国和越南应该是环北部湾合作的主角。越南水域广,水产养殖潜力巨大,但技术有待提高,越南水产部对水产养殖合作非常感兴趣。目前,越南渔船大都容量小,效率低,只适应近水海域捕捞,随着近海资源的减少,越南急需改善装备,但越南造船技术至今仍较落后。中越两国在解决北部湾划界争议后,合作步伐不断加快。我们应结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机遇,变被动为主动,以渔民为基本载体,引导渔民以《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为基础.加强中国与越南深海渔业资源的联合开发,开展海洋渔业捕捞、养殖、加工、销售以及渔船修造等方面的合作,解决渔民的出路。如北海市的渔业公司可以从越南进口大量的水产品进行加工并销往内地城市,以缓解北部湾渔业资源减少的压力。鼓励北海市水产养殖大户带资金、带技术到越南投资水产养殖。鼓励北海市渔船渔具制造企业与越南合作并利用这个机会到越南发展。建议国家签署《泛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开展泛北部湾地区各国海洋捕捞合作,共同合作组建远洋捕捞船队、联合开发深海渔业资源。通过加强泛北部湾各国养殖、加工技术与贸易合作,加强渔业种苗、育苗基础建设和渔业深加工项目合作。使渔民从过去的北部湾争执焦点转变为今天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先锋。
       责任编辑 赵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