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政治学研究]共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统一的价值目标
作者:王凤珍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共同富裕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而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内在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正确定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提出新时期要更加注重公平,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积极、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共同富裕;效率;公平;统一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5-0043-03
       走共同富裕道路,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价值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和共同心愿。共同富裕既是一个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又是一个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的过程,是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效率和公平,对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维护社会的安定,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一、共同富裕是全党全国人民追求的价值目标
       共同富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自人类社会产生家庭、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后,便出现了贫富差别以及由此而来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几千年来,消除贫富差别、过共同富裕的生活,成为历代哲人与千千万万穷人的追求。在中国,儒家著作《礼记·札运》中描述的由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小康社会,进而达到的大同社会,是一种“天下为公”的境界:“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王小波提出“均贫富”口号;近代的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人都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洪秀全等制定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朝田亩制度》,描述了贫苦群众想象中的共同富裕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书》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设计的也是一种共同富裕社会。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设想的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一种共同富裕社会,因此,追求共同富裕成为我们党一贯的目标。毛泽东曾说,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就是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他认为,“富裕和社会主义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目标就是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共建共享,在强调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的同时,突出强调了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
       二、共同富裕蕴含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在我们党内,邓小平最早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目标,这是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他关于共同富裕思想内涵着三个命题: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富而不是穷。第二,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有先富后富和富裕程度差别的共富,第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通过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全民共同致富。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理念的最高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公平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共同富裕作为一种公平是建立在效率基础上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是强调效率问題,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它比资本主义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显示自身的价值,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只有到21世纪中叶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要实现的共同富裕,决不是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对走共同富裕之路这一目标是明确的,但对怎样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实现共同富裕,认识上是不清楚的。当时,从思想和政策倾向上,是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富裕。认为扩大收入方面的差别有碍于实现共同富裕,因而在分配方面比较强调平均主义。而由于平均主义鼓励懒惰,打击勤奋,不管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所得一样。这种“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产品严重短缺,导致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后来他一直强调要实行这个政策。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为消除平均主义而提出的政策,意味着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既不可能全体人民同时实现,也不可能同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部分先富的思想体现了效率要求,同时承认富裕程度的差别就是对公平原则的坚持。
       社会主义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富,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把追求效率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统一起来,把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密切结合起来。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共同富裕正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独特的价值。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认真解读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内涵,不难发现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共同富裕目标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内涵的三个命题规定了其实现的路径,是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先富”和“共富”问题是“效率和公平”范畴的理论折射和反映,是“效率和公平”范畴的具体体现,这其中隐含着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与公平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从微观经济运行角度看,效率表现为各经济主体生产经营效能的充分发挥;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讲,效率表现为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有效配置。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效率也有价值判断的内涵,包括如何看待效率的增长、怎样评价效率的社会价值等。公平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含着自由、公正和平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仅就与效率的关系而言,公平可以理解为平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中国实际
       出发,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形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在我们党的文件上第一次正式提到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大会报告中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此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以至十六大报告等重要文件中都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政策原则。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强调和主张效率优先,从本质上正确地把握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因为,只有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极大地发挥每个生产要素供给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生产要素供给者能够有更多的产出,创造出更高的效率,才能有更丰富的产品和供给,才能实现“共富”的公平。从分配的角度理解,兼顾公平。就是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政府对国民收入再分配时要注意分配的协调,调节和保持分配差距的合理与适度,防止两极分化,以实现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的结果上的平等,即体现社会公平。围绕这一原则,我党提出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就是“保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重要经验。
       四、现阶段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中,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二者的关系处于动态之中,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效率和公平的要求和侧重点应有差异。改革之初,为改变平均主义思想导致普遍贫穷的现状,我党及时调整政策,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并持续发展,人民很快摆脱了贫穷,目前人民都基本过上小康生活。要把经济搞上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因此要求把效率放在首位。优先考虑效率,并不是轻视公平,更不是排斥公平,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平。
       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这表明,我们党对效率与公平关系认识实现了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转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居民之间的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基尼系数为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2000年,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1-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造成当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是正常的、合理的,也有些原因是不正常的、不合理的。但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不爭的事实。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为此,党中央及时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想。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思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表明我们党坚持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原则,追求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并不是意味着对效率的忽视或否定,是就当前我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考虑社会稳定等因素,而着重强调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因此,有效落实这一思想,关键在于对社会公平作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要从制度上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公平:一是要关注起点的公平,即为市场经济主体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这也是诸多学者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坚持这一点,需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防止并有力打击以不正当或非法手段(包括权钱交易、不公平竞争、不正当经营等)谋取私利的行为。二是要关注分配结果的公平,初次分配由市场来决定,政府调整力度是非常有限的,政府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再分配方面,主要是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等。
       总而言之,共同富裕目标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其实质是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可见,走共同富裕道路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责任编辑 黄志恒
       作者简介:王凤珍(1974-),女,安徽怀宁人,安庆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