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政治学研究]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忧乐观
作者:张月泉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忧乐观形成的基本依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的根本途径。科学分析形势,勇于面对问题是增强忧患意识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共产党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忧乐观。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5-0039-04
       在全国各族人民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共同理想的形成,关键是党,在于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忧乐观。
       忧与乐,字义相反,似乎不可相容。但体现在共产党人身上,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态度和情怀上,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备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一、社会主义必然性和艰巨性的统一是共产党人忧乐观的基本依据
       人总是有忧也有乐,但忧乐的原因和对象是复杂多样的。对忧乐这一感情现象的理陸概括就是忧乐观。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世界观,与此相联系,也有不同的忧乐观。
       共产党人的忧乐观总是和社会主义观相联系的。在当代中国。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忧乐观总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相联系的。一般来说,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程度越高,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命运、必然性与艰巨性相统一的认识越清醒,就越能树立起正确的忧乐观。
       所谓乐,指的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乐观主义精神。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把握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形成了社会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这就决定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是天生的“乐天派”。这种“乐天派”的基本特点就是不畏强敌,不怕困难,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和复杂的环境下,都能坚定无产阶级立场,坚持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都能透过迷雾看到胜利的曙光,把困难化作前进的阶梯。共产党人乐观主义的精神力量,来源于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正确认识。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将近160年的历史中,尽管世界风云复杂多变,潮起潮落,但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关于社会主义必然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过时。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并没有改变。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从这些变化中得出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基本结论并没有过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正确道路。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处于发展中的低潮,但是并没有像西方一些政治家所期待的那样,被“不战而胜”。低潮中孕育着高潮,曲折中包含着前进,挫折中积累着成功,这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当今中国,发展到了新的起点,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共产党人只要以科学的世界观看世界,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就能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待问题和困难,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化解困难迎接挑战。
       所谓忧,指的是忧患意识。共产党人的优患意识,不是杞人忧天的盲目悲观,也不是患得患失的一己之患,而是忧国、忧民、忧党、忧社会主义事业成败之大忧。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的清醒认识,体现着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不容易,长期坚持这条道路,并不断开创新的局面,更不容易。第一,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个事业之所以伟大是与其所面临的历史任务的艰巨性相联系的,是由其所面临的困难、阻力和风险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变迁都要大得多的特点决定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开创前进的,这种“先天不足”决定它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更加险恶。第二,中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时间更长、困难更多,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尖锐和复杂,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防止政权腐败变色,这既是一个崭新的历史课题,又是必须长期警醒、严加防范的大问题。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绝不会在国内外毫无敌情顾虑的状况下发展,它每前进一步,每取得一个重大成就,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敌对势力的仇视和破坏,这就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能在大风大浪中前进,在成功与失败的较量中前进。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识对象,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必须经过长期探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得到逐步回答的问题。在探索中我们的认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失误,如果发生较大的失误,就有可能导致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乃至失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人类社会一切事业生死存亡的规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道路上,不利因素、可忧虑之处是客观存在的。共产党人只有增强忧患意识,牢记“两个务必”,深谋远虑,未雨绸缪。才能积极主动地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忧为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转化为现实。
       忧与乐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优乐观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乐观主义主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直接联系着,是对社会主义肯定性思维的感情表现。忧患意识主要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艰巨性、复杂和曲折性的认识直接联系着,是对社会主义否定性思维的感情表现。它们的联系性主要表现为相互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首先,它们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是增强忧患意识的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忧患意识就没有方向和灵魂,就会滑向悲观主义的泥潭;忧患意识是使理想信念逐步转化为现实的基础,没有这一基础,理想信念就会脱离实际和实践,就会陷入空想主义的幻想。其次,它们都以对方为自己发展的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是增强忧患意识、激励责任感、使命感的思想动力;忧患意识是通过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实现理想信念、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的道德动力和实践动力。再次,它们都以对方作为自己正确性的鉴别标准。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乐观主义是鉴别、衡量忧患意识的性质和程度的尺度,相反,包含着使命感、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也是鉴别理想信念、乐观主义真实性和坚定性的尺度。总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忧与乐是辩证的统一关系,它们不仅共同存在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之中,也共同体现在不断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实践中。这是共产党人最大的精神优势,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质和高风亮节的集中体现。把握住了这个统一性,共产党人才能在战略上藐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在策略和战术上重视和认真解决这些困难;才能在胜利中防止骄傲和盲目乐观,在挫折中防止悲观和消极。
       二、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的根本途径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基础是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理想信念的树立必须以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前提。因此,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培养乐观主义精神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和国家有何种差别,最终都会或迟或早地走上社会主义这个历史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经验总结,它不仅成功地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也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回答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基本问题。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新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丰富发展这些成果,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形成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最新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思想成果,它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这个东方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并体现了在革命胜利后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些重要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思想成果,它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结合,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大思想成果,它在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共产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核心内容,它突出以人为本,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全面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的是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些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集中体现了党的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忠诚和信心,体现了他们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智慧和决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必须突出以正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突出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上下功夫,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我们既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庸俗化,到处贴标签的倾向,也要反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丧失原则,模糊社会主义方向,动摇社会主义根基的倾向。
       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突出公平,落实民生。
       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决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政治模式。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和谐文化建设。
       在社会文明建设方面,必须围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核心问题,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就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改革方面,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大方向。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既要坚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更要坚持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大方向。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要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这个基本点,既要讲利用资本主义,更要讲发展社会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要肩负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无论面临何种艰难复杂的环境,决不能丢掉“老祖宗”,决不能动摇社会主义根基。
       三、科学分析形势,勇于面对问题是增强忧患意识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在前进中都包含着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忧患意识,必须重视把握它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因素,克服它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科学分析形势,勇于面对问题,既是坚定信心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忧患意识的基本要求。
       科学分析形势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正确区分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把握住主流和发展趋势。讲形势,不仅要报喜。也要报忧,不仅成绩要讲够,问题也要讲透。注重发现问题,勇于面对问题这是分析形势必备的科学态度。
       当历史的列车已经在21世纪的轨道上迅跑的时候,当中国時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到发展新阶段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其所面对的挑战、不利因素和忧虑之处是多方面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找出对策,认真应对。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形势的总特征是复杂多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诸多方面。第一,在“一球两制”的大背景下,当今社会主义处于发展中的大低潮,“两制”间的相互态势已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而是“西强东弱”。在这样的态势下,西方敌对势力不仅亡我之心不死,而且更加强化了对我国推行西化和分化战略。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快,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在加快。在这个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生存和发展优势,独树一帜,不被“化”掉,这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第三,国际政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两极争霸格局演变为一极化和多极化的剧烈较量,与此相联系,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竞相发展,使整个世界很不太平,很不安宁,存在着许多不可测的因素。这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极其险恶的国际环境。第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推动下,世界产业结构正在升级换代,国际分工正在重新“洗牌”。形势逼人。不进则
       退。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发展差距,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
       从内部条件变化看,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的:“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四个“深刻”变化的总特点是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演变。其中有喜也有忧,有新气象也有新问题。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坚持“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如何通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走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关系到党、国家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当中国今天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的时候,这个问题的尖锐性更加突现出来了。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把忧国、忧民、忧党和忧“道”,即忧社会主义道路之坚持统一起来,这才是健全的忧患意识。
       关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它的主要内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开始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发展。但是,这决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充满着风险的道路,是需要我们继续披荆斩棘前进的道路。市场经济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但从市场经济的发展史看,它是一匹不容易驯服的烈马,在资本主义轨道上,它曾经两次把人类社会拖进世界大战的灾难深渊。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是近3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和实践上的伟大创举。但是,市场经济对社会的发展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如果没有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或者国家不能正确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去调控市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市场经济就有可能成为脱缰的野马,冲出社会主义轨道,就会出现恶性竞争的泛滥,造成腐败蔓延。就有发生两极分化,重新产生一个资产阶级和瓦解社会主义基础的危险。
       关于“社会结构深刻变动”,这个变动的主要内容是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在新的社会结构下,如何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把各阶层的积极性调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轨道上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相互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课题。这是关系到人民团结:国家长治久安、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巩固的大课题,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
       关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这是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上,与新的社会结构相联系的利益格局大调整。这是关系到如何理顺人民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大问题。如果利益关系理得不顺,矛盾处理得不正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按劳分配为主要方式的分配制度就有被削弱的危险,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就有被扭曲的可能,社会主义根基就有被动摇的危险,人民内部矛盾就会发生激化。
       关于“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是对上面三大“深刻”变化的反映。这一变化的特点是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如果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抓得不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抓得不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就不可能在全民族中形成,就有丧失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有可能在发展中迷失方向,丧失斗志和丧失精神动力。
       增强忧患意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问题观,用矛盾的观点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端正对问题的科学态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防患于未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落实到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中去。
       责任编辑 陈新建
       作者简介:张月泉(1943-),男,广西贵港人,中共广西区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