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研究]广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财源建设的影响
作者:覃 达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 要:进入新世纪,广西经济已经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文章利用广西统计年鉴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和资料,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财源建设的影响,以便广西在下一轮的结构调整中能更准确地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使广西财政收入吏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产业结构;财政收入;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5-0016-04
       “九五”时期广西进一步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五”时期广西经济发展提速,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财政收入也得到快速增长。本文利用广西统计年鉴和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和资料,以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及产业和行业税收收入为切入点,探讨了经济结构调整对财源建设的影响。
       一、广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税收增长的作用
       “九五”时期广西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从1995年的133.29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20.01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0.5%。“十五”末财政收入再上一个台阶达到475.37亿元,平均增长速度提升到16.7%。同时税收收入从1995年的121.24亿元提高到2000年的175.56亿元,2005年又提高到333.45亿元。“九五”时期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624%和37.8%,“十五”时期非税收收入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61.83%和38.17%,其结果是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步缩小。事实上,1995年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1.1%和8.9%,2000年分别为79.8%和20.2%,2005年为70.1%和29.9%。这里面既有合理的一面,又有值得深入研究的一面。例如,2000年国有企业上缴利润为5.16亿元,2005年上升到26.77亿元,增长了4倍多,说明国有企业盈利增长。同时2000年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为23.92亿元,2005年增加到46.87亿元,也几乎增长了一倍,这不能完全说是一个好现象。
       “九五”和“十五”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由“九五”初的30%下降到“十五”末的22.4%。第二产业比重徘徊在33.79%-37.01%之间,第三产业比重徘徊在34.1%-40.55%之间,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的份额分解到第二、三产业之间。在10年中,仅有1995、1996和1998三个年度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大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2002年和2005年第三产业比重两度超过40%,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得到加强。笔者利用广西1997年度和2002年度六大部门投入产出表,对产业结构变化的成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产业关联度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这两个年度里属于第二产业的工业部门关联度远远高于平均水平,属于第二产业的建筑业部门的影响力也远在平均水平之上。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部门关联度均低于平均水平,属于第三产业非物质生产部门感应力系数除了在2002年度略高于平均水平,其余的货运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的关联度也均低于平均水平,从投入产出的情况来看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主导位置。“十五”也正是广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1000美元台阶的时期,按照钱纳里的工业发展理论,广西正从初级产品发展阶段跨入工业化的第一阶段。事实上,从“七五”时期开始第二产业一直领跑广西经济,增长速度均在其他产业之上。“九五”时期第二产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8.6%,“十五”时期更上一层楼达到13.8%。可以推断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然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领军产业。
       应当说税收收入仍然是财政收入的主流,把握住税收收入才能把握住财源建设的关键。现行的统计资料没有直接提供三次产业的税收状况,我们可以用三次产业生产税净额来探讨三次产业的税收状况。所谓的生产税净额是指生产税与生产补贴的差额。生产税是生产单位在生产、销售、购买、进口和使用货物或服务时,向国家缴纳的税金,指各种利前税如增值税、营业税,不含对企业利润所征的所得税。生产税净额是统计部门按各生产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并按权责发生值原则汇总得到。而税收收入包含所得税,并且按收付实现制的原则汇总得到,即当年税务部门实际收到的各种税金,包括上年度应收而未收到的税金,理论上税收收入扣除所得税后与生产税净额在一定时期的平均值应当接近。“九五”时期三次产业生产税净额平均值的比重为3.5%、65%和31.5%,“十五”时期比重改变为2.4%、58.8%和37.8%,第三产业税收显示较强的增长态势。实际上,“九五”时期第二、三产业生产税净额平均增长速度旗鼓相当,分别为7.9%和7.5%,“十五”时期这一增长速度就有了明显的差距,分别为6.8%和35.3%。“九五”时期三次产业对全社会生产税净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4.4%、83.2%和11.1%,“十五”贡献率分别为-0.3%、32.4%和67.9%,说明随着国家逐年减免农业税,国家对第一产业的各种减税政策逐步落实到实处,第一产业对税收增长的贡献萎缩;第二产业的税收应当占到主导地位,在即将步入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个门槛的时候,对税收增长的贡献表现十分突出;第三产业虽然处于被动发展的处境,但对税收增长的贡献作用初显端倪。随着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在第二产业强劲带动下,第三产业对做大税收这个蛋糕的作用甚至还会超过第二产业。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工业立省和工业强省决策符合广西的实际情况。
       与此同时,广西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主要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调整还停留在浅层,财政收入对投资有较强的依赖性。广西经济已经连续5年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五”时期广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8%,比“九五”时期的增长速度提高了12.5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也比“九五”时期提高了6.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的投向主要是关系到广西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以及广西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可见广西之所以能保持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其原始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即体现在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有高度的相关性。它不仅体现在地区生产总值与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高度的相关性,还体现在绝大多数行业增加值与该行业的新建和改建的固定资产投资有高度的相关陸。这种增加值与投资高度相关性,将导致财政收入、行业税收收入与投资也产生较强的相关陸。其危害性是,一旦投资降温,经济发展的步伐放慢,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就难以为继。
       二、广西工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税收增长的作用
       广西工业在结构调整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要
       在工业中挑选出对结构调整和税收增长起到明显作用的行业。在此我们按照支柱产业选择的方法,利用与结构调整和税收相关的指标,如影响力系数、感应力系数、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平均增长率、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寧、劳动生产率、区位商、地区专门化率、比较利税系数进行综合评价。根据1997年和2003年投入产出表以及2006年以前中国统计年鉴和广西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并应用主因子分析法得到综合得分前十位的行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烟草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普通机械制造业。这十个行业囊括了广西的支柱产业——电力、汽车、有色金属、制糖和建材,还包括了“十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医药、机械工业、钢铁和锰业。纵观广西工业发展的历史,这十个行业历来都是工业重点投资的领域,广西工业结构调整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些行业开展的。
       下面从“九五”和“十五”两个时期内各行业的平均增加值和税收收入来探讨工业结构调整对税收增长作用。“九五”时期这十个行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65.7%,比重最大的食品加工业占12.9%,其次是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11.4%,比重超过5%的有6个行业,比重最小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占到3.2%。“十五”时期这十个行业的增加值比重提高到75.9%,比重最大的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14.5%,其次是食品加工业占13.3%,比重超过5%的行业上升到7个,比重最小的普通机械制造业也占到2.8%。“九五”时期和“十五”时期,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稳坐头两把交椅。十个行业中的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烟草加工业七个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按现行价格计算,“十五”时期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0.4%,成为这十个行业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8.3%,烟草加工业达到23.6%,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达到22.7%,食品加工业达到22.2%,也是这十个行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
       这十个行业不仅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大部分,税收收入也占到工业税收收入的绝大部分。“九五”时期这十个行业的税收收入占工业税收收入的72.4%,有7个行业比重超过5%,比重最小的医药制造业也占到3.5%。“十五”时期这十个行业的税收收入比重增加到79.9%,仍然有7个行业比重超过5%。比重最小的普通机械也占到2.1%。在这两个时期内烟草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加工业。税收收入占工业税收收入的比重位居前三名,“九五”时期三个行业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2%、11.5%和12.8%,“十五”时期分别为15.8%、14.5%和10.9%,三个行业的税收收入又占了工业税收收入的近四成以上。十个行业中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前三甲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烟草加工业,“十五”时期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2.5%、25.8%和21.7%。“仇五”时期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加工业对工业税收收入增长的作用明显,贡献率分别达到33.6%、34.2%和27.7%。“十五”时期烟草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工业税收收入增长的作用明显,贡献率分别达到20.9%、15.4%、13.5%和12.9%。由此看到,上述十个行业在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在经济发展中有很高的凝聚力,纳税也有很高的集中度。
       我们注意到在工业化初始阶段,税源建设与节能型、环保型社会建设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广西工业的十大纳税大户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都是污染排放量大且能耗大的行业,在它们纳税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和资源消耗过大的代价;行业的产品普遍大众化,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的产品少;产品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偏低,在全国有影响的名牌产品更是屈指可数;行业以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为主,它们大多产业链条短,无法形成一个强势的产业集群。以上这些原因极大地挤压了企业和行业的利税空间,使得持续发展和纳税难以两头兼顾,甚至个别纳税大户经济效益与税收完全不成正比。例如,以制糖为主的食品加工业,深受国际糖价的影响,一旦产量过剩糖价下跌,全行业亏损在所难免,再有,以建材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宏观经济环境关系密切,一旦宏观经济低迷则行业的利润大滑。
       三、广西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税收增长的作用
       首先挑选出第三产业中对结构调整和税收作用明显的行业,并从“八五”和“九五”时期平均增加值和生产税净额人手探讨结构调整和税收增长的趋势。我们还注意到,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尽管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10%左右,但占第三产业生产税净额的比重不到1%,在此不把它作为研究对象,而把目光锁定在以盈利目的为主的那些行业。这些行业主要有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电通信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九五”和“十五”时期,这七个行业的增加值合计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4.4%和72.4%,而同期生产税净额合计占第三产业生产税净额比重却分别达到97.3%和96%,说明这七个行业是第三产业税收的主要来源。
       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五个行业,“九五”时期分别为29.6%和16.5%,“十五”时期分别为25.4%和15.6%,而其他五个行业的比重均在3%和10%之间。在这七个行业中,增加值比重增大的只有邮电通信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增大了2.2和2.8个百分点。当然这两个行业增加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按不变价格计算“九五”时期分别为23.2%和12.9%,“十五”时期分别达到23.9%和28.9%。表明传统服务行业的地盘有所收缩,现代服务业的地盘有所扩张。
       在税收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一枝独秀,其生产税净额占第三产业生产税净额的比重超过了半壁江山,“九五”和“十五”时期分别为58.3%和50.9%,但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他行业的比重均介于2%和15%之间。生产税净额比重上升的有交通运输和仓储业、房地产业和餐饮业。其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上升了5.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餐饮业同时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这三个行业生产税净额的平均增长速度
       也表现不俗,以“十五”时期为例分别达到了24%、16.1%和48.9%。不同时期各行业对第三产业生产税净额增长的贡献率不尽相同,“九五”时期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贡献率分别占到了30.1%和42.1%,“十五”时期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贡献率分别占到了53.6%和18.8%。表明在税收上传统服务业还保持在主流的位置上,即使一些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但税收的增长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增长。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传统服务业继续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继续保持税收龙头老大的地位。
       在经济发达国家通常是现代服务业引导第三产业发展,其增加值和税收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均在60%以上。广西出现向传统服务业一边倒的情况,基本上也符合广西的区情,也体现了先发展工业后发展第三产业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根据1997年和2002年广西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比较两大部类的结构也反映类似的问题,以提供有形产品为主的生产部门均满足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l(v+m)>Ⅱc,而以提供无形产品为主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却不满足这个条件。说明广西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放在第二产业,并延伸到与物质生产密切相关的货运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通过投入更多物质资源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是解决温饱问题的第一步,这样也使得非物质生产部门处在自生自长的状态。
       四、进一步调整广西产业结构培育财源的思路
       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相连的北部湾城市群,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正因为拥有这样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我们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培育财源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一)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广西步入工业化初级阶段这个门槛的时候,根据广西的区情,一定时期仍以工业结构调整作为突破口是无可厚非的。第一,工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上大项目,要注重培育产业集群。缺少诸如石油、煤、铁等关键矿产资源是广西工业发展的软肋,而这些矿产资源在东盟国家十分丰富。广西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发展大型临海石化工业、钢铁工业和火电工业以及相关的产业集群大有可为,这些行业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也能大大的提高税收集中度。笔者推测随着钦州千万吨石化项目的投产,以及防城港千万吨钢铁项目得到落实,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将上升到广西支柱产业的地位。第二,对广西的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对传统工业进一步改造要挖掘潜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努力向提升节能环保水平要效益。对初级产品除了要扩大加工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加工深度,形成一系列产品生产加工的产业链条。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开发技术起点高、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产品。朝多品种、多档次方向发展,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产业集群。此举在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确保财政收入得到可持续的增长。第三,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力时机,以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和区位优势,吸引东部产业转移。一方面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增长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环保设备等产业。另一方面也要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辐射性强、多层次、完善的产业布局,使劳动者充分就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提高生产税和所得税两个方面的税收流入量。
       (二)拓宽服务领域,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在思想上要改变只有工业发展后才能发展第三产业的观念,积极探索一条工业和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思路。第一,以建立南宁为区域性国际城市为契机发展现代物流业。广西是中国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通过十余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广西已经形成了中国与东盟联系的最便捷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下一步要加快广西与周边省及越南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以及北部湾沿海城市的码头建设,形成能为东盟和中国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北部湾沿海城市重点培育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专业性、区域性和全国性综合大市场以及多功能国际果蔬和水产品、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拍卖场和转运中心。加快仓储区、保税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仓储、转运、包装、分装等环节的港口物流配套设施建设。第二,发展具有广西特色的信息产业。以北部湾经济区为重点,以南宁为中心,建立多层次,覆盖广西及边境地区的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市场化,把广西打造成中国—东盟合作的信息前沿。第三,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桂林—柳州—南宁—北海—防城港黄金旅游带为重点,逐步建成桂北、桂南、桂东、桂西四大旅游区,形成以桂林山水、北海银滩、民族风情、边关风貌为特色的广西旅游产业。积极与东盟各国和周边省区合作打造跨国、跨省的旅游精品,力争把广西建成中国出境到东盟,以及东盟入境到中国的客源集散地。第四,促进会展业。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的机遇,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尽快提高广西会展业的从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会展业,促进会展市场的充分竞争和结构合理化。
       责任编辑 莫仲宁
       作者简介:覃 达(1956-),男,广西柳江人,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统计与数量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