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教育]广西十三年文艺发展的理论政策基础
作者:陈学璞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广西十三年文艺实现了较快的发展,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引,并得到新时期党和国家文艺政策和法规的引导和保障。
       关键词:广西文艺;繁荣发展;理论政策导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4-0090-03
       广西1989年至2002年这十三年文艺之所以成就斐然,根本原因在于把文艺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并且得到具有改革开放精神的正确政策的引导。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聚居着十二个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壮族自治区。历史上广西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曾有一些文人创作和大量的民间文艺,但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却凤毛麟角,直到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广西文化人仍在为广西文艺的“落伍”而苦脑,为文艺作品的“突破”而苦苦寻觅。历史的车轮进入90年代,文艺“桂军”经过改革开放后10年的思索磨炼,蓄势待发,终于寻找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广西文艺行进的路径。他们扬长避短,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使广西文坛焕然一新,成为了引入注目的新星。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广西十三年文艺发展的指南
       广西文艺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引。广西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正是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适应了新的形势,转变了思想观念,进行了文化转型,推动文艺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1.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文艺理论的解读。
       在广西文艺发展的十三年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产生了特别深刻的影响。
       ——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并对存在起反作用。文艺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艺又是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是上层建筑的“悬浮物”,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完全受制于物质资料生产,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并不总是按一定比例平行发展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胳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的基本原理及文艺生产与物质生产、文艺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本原理,为广西十三年文艺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方面,由于广西属于欠发达地区,必须大力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广西文艺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为加快广西经济发展服务,从而夯实广西文艺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经济文化暂时落后并不能决定广西文艺的命运,广西文艺可以知难而上,在全国文艺竞争的大舞台上后来居上。20世纪90年代广西文坛“新桂军”、文学“三剑客”的崛起,在广西境内“桂西北文学现象”、“相思湖文学现象”的出现,就是有力的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关心世界文学,对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的许多作家作品发表过精辟的评述,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观点。他们早在150多年前就在肯定文艺民族性的同时看到了文艺的世界性,并把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起来,充分肯定文艺发展的开放性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重要著作中论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具有世界性质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使精神生产也走向世界,各民族的精神产品交往频繁,变成了“公共财产”,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便形成了“世界文学”。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艺要大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狭隘民族心理的束缚,面向现实,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文艺的世界性并不能完全消解其民族性,相反能够促使其有进步意义的民族性放出异彩。广西文艺工作者经过80年代外国文艺思潮的冲击,走过向各省区先进文艺创作追赶的路程,受过局限于本民族生活题材产生的“阵痛”,到了90年代终于幡然醒悟,必须闯荡世界,接受信息社会的挑战,融进世界先进文艺的理念,并加以改造磨合,为我所用。张艺谋、林白和东西、鬼子、李冯、黄佩华、常剑钧、凡一平等桂军新锐,几乎都到国内著名学院或文艺研究机构深造,开阔了面向世界的眼界,又不丧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因而在国内文坛成为佼佼者,甚至成为国际文坛的名家。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创作、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文艺的审美和评价作过一系列精彩的论述,对文艺发展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一个带--有规律性的创作原则:“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广西文艺家正是努力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创作对象上去,按照美的规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的理想、情操和精神世界。这在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尤为显得突出。如常剑钧等编导的彩调剧《哪嗬咿嗬嗨》,把民间文艺创作提高到用现代思维审视人、探索生命秘密的新高度,张扬“比命大是调子”的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音乐剧《白莲》、舞蹈剧《妈勒访天边》依据壮族民间故事全新打造的新形象,民族音画剧《八桂大歌》展示的广西各民族的服饰、唱腔和舞姿,国画长卷《漓江百里图》等,气势蓬勃,美轮美奂,张扬了美的真谛。
       2.对于列宁主义文艺思想的解读。
       列宁总结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新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列宁在条件十分恶劣的革命年代,撰写了一系列涉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根本性问题的论著,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
       ——宁对无产阶级文艺的性质、原则和方向进行了科学定位。他指出,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不是个人或集团赚钱的工具,不是与总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是无产阶级总事业的一部分,是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文艺的方向,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同蔡特金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艺术属于人民”的思想。列宁动情地说:“我最大的希望和幻想得最多的就是能给工人写作。”在广西十三年文艺的发展中,广大文艺工作者正是坚持了列宁指出的党性原则和政治方向,经受了种种考验,不迷茫,不气馁,原则不退,守土有责。
       ——列宁并没有把文艺事业刻板地等同于党的一般事业,而是指出了文艺事业的特殊性,文艺创作必须允许保持个性自由的广阔天地。他指出:“无可争论,写作事业最不能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将是人类历史上真正“自由的写作”。广西和全国一样,这十三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文艺和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广大文艺
       工作者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享受“自由写作”的阳光空气,聪明才智泉水般地喷涌出来。
       3.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解读。
       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艺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等一系列文艺工作专论,还在其他多篇著作中专题或兼谈文艺问题。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整个体系和基本观点,是指导广西十三年文艺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重要观点。毛泽东认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广西十三年文艺的力作精品,可以说都是文艺工作者深入全区各族人民生活、体验群众思想感情、进行精心创作的产物。不仅报告文学、戏剧如此,音乐舞蹈也如此。傅磬、张仁胜创作的歌曲《老王》是在作者走村串寨,同许多农民和基层干部交流谈心,经过细心观察和对干部作风问题的思考而创作的,塑造了为中国农民和广大于部所喜爱的领导干部新形象。
       ——毛泽东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不仅要求文艺工作者把立足点转移到工农兵方面来,而且要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广西十三年文艺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西的地理风貌、风俗习惯、人文景观、社会生活,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文化特色,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广西与其他省区不同的“这一个”,不仅广西的各族群众有亲切感,而且走向全国,有的还出了国门,融入“世界文学”的海洋。
       4.对于邓小平文艺理论的解读。
       邓小平文艺理论主要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有关文艺问题一系列论述所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邓小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文艺理论在关于文艺的“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经济、文艺的继承与创新、文艺批评、文艺效果、文艺人才的培养、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的领导等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邓小平1979年10月30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是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我们党历史上创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又一座丰碑。
       ——关于文艺的方向。邓小平依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科学判断,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内涵扩展成“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明确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的关系,文艺工作者的自身定位,文艺工作的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艺术生命的动力和源泉。邓小平指出:“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广西十三年文艺从整体上坚持了“二为”方向,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到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广西各族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作为精神养料,创作了大批为人民服务、为广西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的好作品。
       ——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也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人才方面。他强调指出,必须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在一个人口大国里,杰出的文艺家实在太少了,这种状况与我们的时代很不相称。广西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队伍团结,目标明确,协作攻关,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献给人民。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广西十三年文艺发展的根基
       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十三年间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建党治国的纲领,也是新的历史阶段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指针。江泽民1996年12月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是又一座闪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光芒的里程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文艺思想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文化及其与经济政治关系的高度和广度,观察和阐述文艺的本质、特征、功能、规律和管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指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文化建设对于党和国家的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且明确了先进文化对于“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纽带作用。文艺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优秀文艺是先进文化最有形象性和感染力的表征,先进文化是优秀文艺产生的基础和背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坚持了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十三年间,党的三次代表大会的重要文件集中体现了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观点和创新理论。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作为加速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主要任务之一。它的理论创新在于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并提出了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并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内容、方针。它的理论创新在于把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起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首次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提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观点。它的理论创新在于第一次把“文化创新”列入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首次提出正确处理“四种文化”的政策,并继十五大报告首次使用“文化市场”这一新概念之后,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
       广西文艺工作者敏锐地察觉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扩大和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正在上升,文艺发展已成为国家层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因此,他们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自觉运用文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弘扬具有广西特色的先进文化,反映广西各族人民创造新生活的精神面貌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诉求。于是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全国一些地区高雅文艺创作受到冷落,文艺人才被边缘化,而在广西文艺领域却有声有色,新人辈出,文艺人才格外受到社会的尊重。
       三、现阶段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是广西十三年文艺发展的保证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制定了一整套具体的方针政策,对广西十三年文艺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1995年中央宣传部、农业部的《关于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推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切实解决电影与戏剧下乡、普及农村广播电视设施、文化网络建设、文化市场管理等问题。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对文学艺术提出了新的要求。1997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文艺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意见》依据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而集中地阐明了一个时期文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大力繁荣文艺创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艺事业的管理、建设高素质的文艺队伍、加强和改善党的文艺工作的领导等具体任务。在这一时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并修正了《著作权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发展文化的经济政策,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广西广大文艺工作者按照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部署,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广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如自治区党委一位领导同志在广西七次文代会上所指出的:“在我区的文艺百花园中,影视舞台多姿多彩,各剧种好戏连台,各艺术苑坛异彩纷呈,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广西文艺事业群芳竞放,百花争艳,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
       责任编辑 谭 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