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广角]试论构建和强化中国的“软实力”
作者:张锦文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软实力”主要包括相对“硬实力”而言的文化观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近年来,中国的“软实力”正在逐渐形成和强大。进一步构建和强化中国的“软实力”,要靠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还要善于施展和平外交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软实力”;和谐世界;和平外交;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4-0070-03
       “软实力”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最早提出来的。约瑟夫·奈是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中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及同年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软实力》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并阐述了“软实力”概念,随即成为冷战后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术语。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主要包括相对“硬实力”而言的文化观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其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情。
       中国的“软实力”目前主要表现在: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和平外交影响力、传统文化魅力、睦邻政策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国“软实力”的悄然崛起,约瑟夫·奈在2005年底《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专文《中国“软实力”的崛起》,认为近年来中国的“软实力”提升很快,并肯定采取提升“软实力”的政策对中国而言是明智之举。
       构建和强化“软实力”要靠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至今,中国执政的主要思路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006年10月上旬召开的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不仅提出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这次会议还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公报内容向人们传达的信息表明,中共执政理念已实现三阶段跨越,进入到现在的“和谐哲学”阶段。
       “和谐哲学”内涵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还包括国内和谐、和谐亚洲、和谐世界以及周边国家以和为贵、睦邻友好的和谐思想等。关于构建国内和谐,我国明确地提出了2020年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包括民主法制目标、共同富裕目标、民生目标、政府职能改革目标、全民素质目标、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目标、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人为本则是这九大目标的核心思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德服天下的文明大国。只要中国将国内建立和谐社会与国际上建立和谐世界的政策协调起来,并且扎实有效地执行,迅速强化“软实力”是完全能做到的。
       早在2005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的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就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建立和谐世界的对外政策目标和四项具体措施,为增强中国“软实力”提出了明确的策略方向。贯彻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有效提高国际政治动员能力,关系到中国国际形象的提高和扩大友好关系。从国际关系角度来讲,“和谐”是指多种因素达成的协调。中国与东盟在15年前就开始在合作的机遇、互惠的机遇、共赢的机遇引领下,以友好合作、双赢互利的关系携手共创“和谐地IX"。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地区”主要依靠三个因素。一是“以诚相待,以信取人”。无论在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在非典型肺炎、禽流感、印度洋海啸等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面前,中国和东盟都同舟共济,真诚相助,共渡难关。二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中国与东盟计划于2010年建成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一直处于“提速”状态:自1991年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以年均约20%的速度递增,中国与东盟现已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过去1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长了15倍。三是“民之所盼,国之所需”。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创始成员国,中国重视这一合作机制在消除贫困和区域合作方面发挥的积极影响。随着合作不断深入,中国与次区域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不断深化,各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得到巩固。本届东盟轮值主席国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曾说,东盟与中国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不仅对东盟而且对当今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和谐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也是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不断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中国目前尽管还不很富裕,但在处理国际关系中,不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始终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事业。2006年10月4日,中国主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这是中非关系史上的大事,对于构建和谐世界意义深远。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中国对非援助的八项政策措施。细细品读这八项政策措施,国际社会不难看出.从免除到期债务到提供更多优惠贷款,从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非洲进口商品关税到鼓励中国企业投资非洲,从为非洲学生提供更高额的奖学金到在非洲援建学校、医院,从经济援助到人才援助,从“输血”到“造血”,非洲人民想到了的,中国为非洲想到了,非洲人民没想到的,中国也为非洲想到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有比中国更富有的国家,而像中国这样无私援助贫穷的非洲人民的,却是极少数。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一个和谐美丽的世界,中国已经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身份,以对非洲人民无私的援助又迈开了一大步。
       中国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事业,现在已经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大大强化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如果说民主、法制是西方思想的精华,那么和谐事业则汲取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精华并将其现代化,这完全是中国特色,具有中国属性。在当前,中国的和谐事业比美国的所谓民主、人权更具有影响力和诱惑力。
       施展和平经济外交影响力有利构建和强化“软实力”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访问学者舒亚·库兰奇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选择走“软实力”路线,是非常明智和清醒的决定。在外交方面,中国注意把外交影响力、文化魅力及经济实力有机结合起来,以自身模式榜样作用、用自身经济体系的影响力和对国家主权的坚决捍卫来获得世界影响。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被惊人的力量推动着。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厂市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中国经济这边风景独好”的说法和评价早已屡见国际报端。可以说中国发展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是史元前例的。目前中国每年有超过3000亿美元的贸易额,至少每年500亿美元以上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已经达到10000亿美元并还在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额,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曾同时拥有过的。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已成为影响一国内部和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经
       济飞速发展的因素,施展和平经济外交影响力,迅速强化我国“软实力”。所谓经济外交,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单纯经济上的外交,二是指把经济作为手段而达到其他的目标。近几年来,中国利用自身经济的有效影响力,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工作,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大国风范,这些都无形中强化了中国的“软实力”。例如中国不当超级大国,而是一个经济上的合作伙伴,以自身强大经济实力来影响周边国家,营造了有利的周边地缘依托。目前,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如亚太经合组织和大湄公河流域合作、东盟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使朝核问题取得进展;同菲律宾、越南在落实南海“共同开发”方面取得突破等。此外,中国还增加了对外援助;提高了海外投资;进行了大规模贸易攻势,5年来达成了10多项大型国际自由贸易协议;组建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向发展中国家派遣青年工作者,从事长期社会援助项目工作。近二、三年,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数以千计的年轻专家依靠中国提供的奖学金到中国参加培训和学习。自2001年至2005年,非洲大陆与中国的贸易增长了26%以上。中国每年向非洲提供约27亿美元的贷款和捐赠,还免除了31个非洲国家共计109亿元人民币的债务。
       中国施展和平经济外交战略已产生了非凡成效。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对22个国家进行了民意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的作用要比美国更积极。这说明中国获得了广泛和很高的国家声望,也充分证明了施展和平经济外交影响力,有利于构建和强化中国的“软实力”。
       中国文化在构建和强化“软实力”上具有独特作用
       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中华文明。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汉唐时期,其辉煌的文化辐射形成了事实上的中华文化圈,到今天还有不少亚洲国家甚至已经将其作为本国的民族文化加以传承。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评价说:“在近代以前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这个评价,说明具有强烈优越感的西方人并没有丧失他们应有的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约瑟夫·奈也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非常吸引入的地方。的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非常多。譬如说中国传统文化讲“和”,主张“和为贵”,面对冲突时强调“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传统文化讲“仁”,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反对强权,同情弱者等等。
       由于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软实力”的强化最直观的表现就在文化方面。现在,在阿拉伯国家,人们对日本在经济上的依赖要远远大于中国,日本的汽车、电器等已经深入阿拉伯千家万户,但阿拉伯人仍对日本人缺乏像对中国人那样的好感。因为阿拉伯人更看重中国的文化和外交。在中国文化影响下,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学校把中文作为第二外语甚至第二语言。美国《时代》周刊曾专题报道了欧美、韩、日、东南亚等地的非华人苦学汉语的现状。在很多地方,学习汉语的非华人学生人数以50%以上的幅度增长,懂得汉语成了毕业生履历表上吸引人的时髦亮点。另外,越来越多的华文文学作品被译为外文,有配音的中国电影经常在亚洲和西方的观院上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中国电影偶像也在国际上家喻户晓。国际社会认为,随着汉语热开始席卷全球,以使用者的数量上来看,汉语将在10年内取代英语,成为互联网上的最主要用语。这将大大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说:“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
       正是由于文化在构建和强化“软实力”方面的独特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为此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第一,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已经一再被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验证。2006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依例进行,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联系到两个月前中央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称《意见》),这一次集体学习的不寻常之处便跃然纸上,这就是: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开始从战略的高度加快推进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只要我们真正落实《意见》的共同命题,则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将有一番新气象,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必将进入一个新境界。第二,在汉语热兴起的同时,与许多大国共同开展“友谊和文化年”活动,这些大国包括法国、俄罗斯、意大利、埃及和印度等。2004年,法国为庆祝中国文化年,在中国春节期间给埃菲尔铁塔安装了红色聚光灯,并挂上象征中国文化的丝绸灯笼。设想一下,法国人会用同样的热情庆祝美国的独立日吗?可以说,这项活动的展开,为强化中国的“软实力”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配合汉语热趋势,向世界推广汉语教育。为有效促进中文教育,让世界人民更好感受和了解中国文化,中国政府自2004年11月在韩国首尔成立首家孔子学院以来,目前全球已成立了上百家孔子学院,使海外汉语教育有了完整组织体系及有效进行信息和经验交流的平台。第四,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媒体品牌。由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已经具有了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媒体品牌。中国CCTV-9(中央电视台英文国际频道)10年前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主持节目,现在则增加了许多外国人,画面也积极与CNN、BBC等接轨。CCTV-9还将中国的新闻、商务、旅行和文化等24小时用英语向全世界播送。据统计,目前全球完全用英语24小时播送的对外电视媒体,除了CNN和BBC外,就只有韩国的阿里郎电视台和中国的CCTV-9。有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媒体品牌,就能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国际舆论氛围,让别人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扩大自己的全球影响力。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扩大,将不断强化中国的“软实力”,“软实力”的强化又将推动中国在建设和谐世界上不断努力做出新贡献。正如中国总理温家宝所说:“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核心又是以和为贵,就是和的文化,当然我们还要和而不同,这种不同是相互补充,是相互借鉴,而不是冲突的来源”。的确,与一些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构建和强化“软实力”的目的,并非是谋求控制世界的霸权,而在于寻求更多的国际认同和尊严,更好地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 张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