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党的建设]深刻把我党内和谐的科学内涵
作者:黄明伟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党内和谐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五个层次上加以理解。其中,党内和谐的前提是党内思想和谐,党内和谐的基础是党内关系和谐,党内和谐的重点是党内运行和谐,党内和谐的关键是党内评估和谐,党内和谐的目的是加强执政党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深刻把握党内和谐的科学内涵,无论是对于推动党内和谐建设还是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党内和谐;科学内涵;五个层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4-0028-04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党内和谐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也是为加强党的建设而提出来的。深刻把握党内和谐的科学内涵,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全局。概括地说,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所提出的党内和谐思想主要包含着这样几层涵义:
       一、党内和谐的前提:党内思想和谐
       共产党是具有共同信仰和奋斗目标的先锋队战士自愿结合的政治组织,与行政组织不同,它是“主义”的结合。关于这一点,列宁早就有明确的论断。他说,对于共产党来讲,“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统一是没有意义的”,即使有一时的统一,也难以维持。毛泽东也曾经指出,有了“主义”才有所指向,有所趋向。因此,要实现党内和谐,前提就是要实现党内思想和谐。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强调从思想上建党,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党在思想建设上取得了许多重要成绩。总的说来,我们党在思想上是统一的,即我们党能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指导,不愧为人民所信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应当看到的是,当前,党内思想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主要表现为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有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对信念信仰的迷失。2000年,中央组织部对30万党员的思想状况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党员干部中存在着两大根本问题:一是理想信念不坚定。主要表现为有些人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有些人机械地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些人怀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胜的必然性,还有一些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科学信风水,等等;二是执政方向不清醒。在对30万党员的调查中,12030份问卷调查显示,县处级和市厅级干部中分别有19%和13%的党员干部不是选择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是选择实现个人价值和建设小康之家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这一调查比例虽大,但实际比例可能更大。正是由于在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上存在着不和谐因素,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并不只是单纯思想层面上的影响。因此,必须把实现党内思想上的和谐作为实现党内和谐的前提。
       要实现党内思想上的和谐,首先应在全党范围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只有在全党范围内进行好了这些思想的教育,党内思想的和谐才有了正确的思想保障,我们也才能在此基础上统一全党的思想并最终实现全党思想上的和谐。其次是要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只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也才能消除一些党员思想上的困惑与认识上的错误,使存在思想认识问题的党员的思想回归到正确思想认识上来。再次是要进行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党内矛盾和斗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进行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应注意党内思想斗争的方法。总的说来,“原则上思想上的对立,和组织上方式上尽可能的不对立。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党内斗争的正确方法,也是我们进行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的正确方法。通过积极的党内思想斗争,才能揭露矛盾和问题,帮助同志并提高自身,促进全党思想上的和谐。
       二、党内和谐的基础:党内关系和谐
       如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们进行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条件,和谐的党内关系是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如果党内关系处理不好、摆不正,党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只有摆正好了各种党内关系,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把全体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力和战斗力调动起来,党内才有可能达到和谐。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就非常重视党内关系的处理,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但由于受几千年来的封建“官僚主义”和“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西方腐朽思想的流入与影响,使得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和一些党员特别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党内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是非正式组织人际吸引的强化与正式组织人际吸引的淡化问题,表现为在一些组织中三五个党员由于观点、兴趣、爱好和志向等的一致而自然形成非正式群体,一些人由此把裙带关系、故旧关系和以“哥儿们”为基础的江湖关系放到党内关系之上,最终导致了在一些组织内部党员关系的紧张和权力腐败的发生,一些党组织也就常年处于瘫痪状态、一盘散沙;二是诚信缺失的问题,表现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勤政为民、在党内事务处理上公开度与公信度不够,部分党员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信任;三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内耗问题,表现为一些地方党组织工作过程中的“上有政策与下有对策”以及一些党组织之间的推诿扯皮、互相拆台,最终造成了党的执政成本的不必要增加与一些党组织工作效率的低下,反过来又进一步恶化了党内关系,等等。
       要实现党内关系的和谐,当前应重点从这样几个方面来人手开展工作:首先,要实现党员与党员之间(包括党内干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党员在党内只是具体分工的不同,没有身份高低贵贱之分,在党的规章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与此同时,党员加入党组织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与信念,而不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在实践中应反对各种形式的“小圈子”与官僚主义,提倡全党范围内的“大圈子”与勤政为民等,形成健康的党内人际关系。其次,要实现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关系的和谐。党员要自觉地服从党组织并对党组织尽义务。与此同时,党组织也应该对党员负责任,包括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从思想上、政治上、生活上对党员严格要求并给予关怀和帮助,切实保障党员的各项权利。再次,要实现各级党组织之间关系的和谐,包括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党组织与地方党组织之间的关系,使各级党组织能够协调一致、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等等。
       三、党内和谐的重点:党内运行和谐
       所谓党内运行和谐,是指我们党在处理日常事务和履行执政党职能过程中党内运行机制上的和谐。只有实现了党内运行和谐,党才能处理好党内事务,同时也才能履行
       好执政党的执政职能并发挥好执政党的作用。因此,党内运行和谐是党内和谐的重点。要实现党内运行和谐,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党内运行机制:
       一是要建设民主的领导机制。一般说来,领导机制主要有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领导是最为科学合理的领导。因此,要实现党内运行和谐,就应当在党内推进民主的领导机制建设。要建设好民主的领导机制,基本要求就是要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毛泽东曾经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在当前,建设民主的领导机制尤其需要处理好党的领导机关与党内群众、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常委会、党的各级组织的一把手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不断建设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与党内群众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广大党员群众的意愿得以充分表达。
       二是要建设科学的决策机制。科学决策,既包括党对组织内重大事务的科学决策,也包括党在履行其执政职能过程中对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要建设科学的决策机制,就应当在实践中遵循民主原则、信息原则、可行原则、择优原则与反馈原则等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主要包括调查研究与确定目标、拟定方案与方案选优、实施方案与实施总结这样三个有机相连的环节。与此同时,还应牢牢把握住“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基本要求,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效贯彻落实到科学决策之中去。
       三是要建设有效的监管机制。现行监管是以权力为后盾的,而一把手往往在所辖范围内拥有绝对的权力,这势必会导致假监、空监、不监等现象的发生。要建设有效的监管机制,首先,应切实确保党员的监管权力,特别是要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批评权等;其次,应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特别是要改革纪委的领导体制,在监管上要实现由现在的以同级党委为主改为以上级纪检机关为主,并赋予纪检机关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察权与制约权;再次,应将监管重点与监管范围适时调整,包括将管人、管钱与管岗位有机结合起来,将对人的监督与对组织的监督统一起来,避免监管上的“真空”。
       四是要建设多样的激励机制。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事实上,我们党没有超越于人民利益之上的“特殊利益”,但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同时又是有血有肉、有家庭子女的普通人,都有同每一个普通群众一样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必须建设多样的激励机制,满足广大党员的各种合法需要,最终促进党内运行和谐。要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就应当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目标激励、政策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激励制度,并通过亲情关怀、思想引导、权利保障、扶智扶路和多办实事等方式方法将相关激励措施有效贯彻落实下去。
       四、党内和谐的关键:党内评估和谐
       党内和谐建设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采取一定的途径、方法和手段。目标是否正确可行,所采用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是否科学合理,对于党内和谐建设至关重要。在过去,由于党内评估本身存在着许多不和谐因素,导致了一系列党内不和谐现象的出现。因此,党内和谐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党内评估和谐。要实现党内评估和谐,就需要明确用什么标准来进行评估、由谁来进行评估以及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评估等问题。
       用什么标准来进行党内评估呢?和谐的党内评估应该在实践中坚持这样几条评估标准:一是要以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作为评估标准。这个吸引力,既包括党组织对党内群众的吸引力,也包括党组织对党外群众的吸引力。二是要以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加强与党的执政意图的充分实现作为评估标准。推进党组织自身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党的执政意图。但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加强与党的执政意图的充分实现并不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实践中应把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并作为评估标准。三是要以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本作为评估标准。工作效率事关党组织自身的工作运转和党组织履行执政党职能时的工作运转,应予以强调。但单纯强调工作效率还不够,还必须强调工作成本。我们之所以非常强调工作成本问题,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成本“意识”有时非常淡漠。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已经根本扭转,但那个时代的某些消极意识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仍时有反映。所以,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并作为党内和谐的评估标准。
       在明确党内和谐的评估标准之后,必须进一步明确党内和谐评估的主体问题。党内和谐评估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党组织。我们这里所说的党组织既包括作为整体的党组织,又包括作为党的骨干的领导干部和作为党的组织细胞的普通党员。我们应防止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以组织的化身在进行党内和谐评估时的“一锤定音”。其次,党内和谐评估的主体还应包括党履行执政职能时的利益相关者的人民群众。党内是否和谐,最终必然会影响到党在公共权力行使时是否科学合理与富有成效。因此,作为利益相关者的人民群众应该成为党内和谐的评估主体。再次,非政府研究机构也应成为党内和谐的评估主体。群众对党内和谐建设的成效所作的评估经常是零散、不系统和不全面的,而非政府研究机构一般说来在政治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在经济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技术上比较娴熟,以非政府机构来进行评估,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在对党内和谐进行评估时的“人情评估”、“奉命评估”和“形式评估”等现象。
       要实现和谐的党内评估,还须明确党内和谐评估的科学测评方法。一般说来,在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问题的评估上,应采取主观感受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等测评方法:在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加强与党组织执政意图的充分实现问题的评估上,应采取列表分析、透明指数、综合指标和群众访谈相统一等测评方法;在党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本的评估上,应采取显性测评与隐性测评、全程测评与当前测评相衔接等测评方法,尤其要综合考虑物质成本与政治成本相统一的问题。
       五、党内和谐的目的:加强执政党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重要思想都是在围绕“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此,党内和谐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强执政党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在讲党内和谐建设的目的时,应将两个方面讲全,而不能只讲一个方面。
       为什么说加强执政党建设是党内和谐建设的目的呢?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加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党内和谐建设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二个层面是党内和谐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建设主要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始终成为一个先进性组织的问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回答了我们党作为一个执政党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好执政作用、履行好执政职能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本身又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之所以说党内和谐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因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然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的党的先进性建设。党内和谐建设有利于实现党内思想和谐、党内关系和谐和党内运转和谐等,从而能够为党的先进性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之所以说党内和谐建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因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执政主体并使这个执政主体能在实践中实施科学的执政方略,很显然,党内和谐建设就是为了进一步塑造好这样一个执政主体并不断优化执政主体的执政方略,从而更进一步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党内和谐建设的重要目的呢?首先,我们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者和主要实施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建设好,取决于公共治理本身是不是和谐。公共治理的主体很多,一般说来是政府。但是,在公共治理背后,我们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方面,我们党具有核心地位。与此同时,党的许多党员干部担负着从中央到地方,从政权机关、人民团体到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职务,他们能在一定范围内决定着工作中和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问题。所以,从根本上说,党内和谐决定了公共治理的和谐并最终决定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次,加强党内和谐建设就是为了发挥党内和谐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党领导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通过构建党内和谐发挥导向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方向。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中,需要党的各级组织与全体党员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正如毛泽东在谈到党的作风建设问题时所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
       责任编辑 陈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