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稿]创新党的基层教育培训体制
作者:佚名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县乡党校是县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一个部门,是培训、轮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县乡党校的作用,仍是我们在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2006年6月以来,广西在10个县(市)开展了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为探索新形势下县乡党校的办学新路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4-0001-05
       县乡党校是县乡党委直接领导下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基层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服务,是县乡党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6年,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广西在10个县(市)开展了以创新教育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校办学的新路子,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时代要求
       (一)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筑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基层工作,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第一线。没有基层这一最基础、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的和谐,就不可能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只有把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入强大活力,形成巨大动力,奠定坚实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开展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群众经常得实惠”的长效机制,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其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载体。因此,推进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二)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造就一支党性强、作风好、具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当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也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客观上要求县乡党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创新教育培训体制,加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教育培训的力度,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三)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基层党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广西的县乡党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仍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教学内容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培训对象不够广泛、师资队伍不强、培训班次较少等等,导致了一方面县乡党校教育培训任务不饱和,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得不到有效教育和培训,从而制约了县乡党校自身的发展。因此,只有改革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从适应基层党建的需要、培养基层干部和党员的需要、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需要出发,以整合资源为总“抓手”,以加强县乡党校自身建设为重点,通过改革,创新县乡党校的教学和管理体制,形成以县乡党校为中心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以及各类人才教育培训新格局。
       (一)构建新型教育培训体系
       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在贯彻执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和各类人才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纵向建立由“县委党校——乡镇党校——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党员示范户(党员中心户或农家课堂)”构成的四级培训体系,县委党校具有指导下级培训机构的职能;横向在县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赋予县委党校具体负责统筹利用各部门的教育培训资源,协调各部门教育培训工作的职能,从而构建县域内以县乡党校为中心,纵向县、乡、村一体化,横向部门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
       (二)拓展县乡党校教育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的拓展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县乡党校在重点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包括县乡党政部门的党员干部、村干部)的基础上,把教育培训对象拓展到县域范围内的全体党员以及各类人才(包括企事业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种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负责人)。其中,县委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县乡党政部门的乡科级党员干部,村(街道)“两委”负责人,企事业单位、农村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的骨干,以及乡村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同时,依托县行政学校进行公务员和党外干部培训。乡镇党校培训的主要对象是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村(街道)“两委”干部,农村党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负责人。农村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和农村各类技术人才。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党员和非党群众。各部门则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因地制宜地对各类人才进行业务和技能培训。
       (三)拓展县乡党校教育培训内容
       县乡党校的教育培训内容,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队伍以及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这一目标,按照“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的要求,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拓展教育培训内容。一是加强政治理论的教育,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二是加强政策法规的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的法制意识。三是加强业务知识和实用技术的培训。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广泛开展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培训。对乡科级和村(街道)“两委”干部重点进行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依法管理、民主管理以
       及组织群众发展生产等方面的能力;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公务员重点进行履行岗位职责的必备知识、业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对企业管理人员重点进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生产经营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能;对农村党员重点进行经营管理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双带”(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党员重点进行实用技术、技能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能力。
       (四)创新县乡党校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
       创新县乡党校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是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一是创新县乡党校的班次设置。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分类别、分层次地设置与构建新型教育培训体系相适应的各类培训班次。县委党校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规定,在重点办好乡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农村(街道)负责人培训班等主体班次的前提下,增设农村党员骨干提高班、各类培训机构师资班等培训班次。同时,采取与部门联合办班的形式,开设一些专门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班。乡镇党校主要开设乡镇机关党员及干部培训班、农村(街道)“两委”干部培训班、农村(街道)“双带”党员培训班、农村党员培训班、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以及农村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专业协会负责人培训班等。各种专业协会(示范基地)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协会的性质,开设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重点加强对农村(街道)党员以及非党致富能手的培训。党员中心户(农家课堂)根据当地生产的实际,以“农家课堂”为载体,举办小型、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短、平、快培训班,广泛开展对本村党员以及非党群众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各部门则按照职责分工,开设本系统各种业务知识、技能培训班,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群众的意愿,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强对农村(街道)各类人才的实用技术培训。二是创新培训方式。根据县乡党校教育培训对象和内容的变化,采取“六个结合”开展培训,即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基地示范相结合,教师面授与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相结合,统一安排培训内容与“菜单”自选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常规培训与短期专项培训相结合。三是改革教学方法。理论培训改变单凭“一本讲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授课的现状,大力提倡以学员为主体,鼓励学员主动参与,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把案例分析、研讨交流、学员论坛、体验观摩、情景模拟、问答辩论等现代培训的新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业务技能培训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托各类基地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力求让培训对象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
       三、推进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总结10个试点县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实践中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巩固党校主阵地与搭建大平台的关系
       基层党校是轮训和培训基层干部,学习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是基层干部增强党性锻炼的熔炉。进行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巩固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的同时,努力搭建大平台,构建“大党校、大课堂、大培训”的新格局,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党校作用。巩固主阵地是搭建大平台的前提和基础,搭建大平台则是县乡党校主阵地的延伸与拓展。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进一步发挥党校的积极作用,提高农村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农村党建工作、人才工作、经济工作的有机结合与良性互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改革中加强县乡党校特别是县委党校的自身建设,与整合资源,构建“大平台”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正确处理开展理论知识培训与实用技术培训的关系
       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是党校的优势,也是职责所在。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培训的同时,按照“1+1”的模式,统筹安排实用技术培训,可以减少各部门之间的重复培训,降低培训成本,有效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村党员以及各类人才的技术素质,从而使“党员长期受教育,群众经常得实惠”。因此,加强理论知识培训是“党校姓党”的必然要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是拓展县乡党校功能的必要措施,二者互为补充,可以大大增强农村党员干部以及各类人才培训的有效性。
       (三)正确处理县乡党校教学体制改革与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
       搞好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是党校的立校之本。教学体制包含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原则、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格局、教学设施、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必须从服务基层的需要出发,进行系统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培训资源的整合、培训管理机制的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县乡党校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教学体制改革是提升县乡党校办学水平的“内功”,而管理体制改革则是赋予县级党校协调整合外部资源,进一步拓展其办学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把县乡党校的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抓,实现教学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步推进。
       (四)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长效机制建设的关系
       创新是县乡党校教学与管理体制改革的灵魂。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只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大胆地探索和创新,才能开拓新思路,为实现县乡党校教育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奠定基础。但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能为创新而搞“花架子”。只有从端正办学方向、规范办学模式、健全管理制度等方面,扎扎实实地建立县乡党校新型培训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才能把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促进县乡党校为基层服务、为发展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四、努力开创县乡党校工作新局面
       总结10个改革试点县的经验,我们认为,要把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县乡党校改革工作。一是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县乡党校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基层党校和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创新,是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一项改革。各级党委必须提高对县乡党校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推进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二要坚持“党校姓党”的原则。也就是在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武装农村党员干部,
       通过县乡党校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广大党员干部不仅在思想上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具有“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成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三是用“三个需要”的观点检验县乡党校改革成效。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本的目的在于拓展县乡党校办学功能,提升办学水平,以适应基层党建和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和增强能力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党校自身的内部改革,还是外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都必须以“三个需要”为准绳来检验其得失,引导县乡党校改革工作沿着正确轨道扎实推进。
       第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县乡党校改革有序进行。县乡党校改革能否顺利进行,领导是关键。因此,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措施,为改革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组织保证。一是要做到领导到位。县乡党委主要负责人必须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同时要建立推进改革的相关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经费,做到有人办事、有经费保证。二是要切实做好宣传发动。通过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工具,召开会议动员、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向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广泛宣传县乡党校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他们参与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要精心组织实施。各县乡要按照改革的目标要求,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方案,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同时,还要加强对新矛盾、新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解决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四是要加强检查指导。在推进改革中,自治区、市党委组织部和党校要加强督促检查,防止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偏差。
       第三,创新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为改革注入活力。广西宾阳、北流、武宣等试点县(市)在实践工作,围绕“四个转变”,创新了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模式,打开了改革工作新局面。一是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各试点县通过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初步构建起以县委党校为中心,乡镇党校、专业协会、农家课堂为延伸,部门或其他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大党校”格局,改变了过去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只有县委党校唱“独角戏”的局面,形成了大规模培训党员干部的“大合唱”。二是变随意性为规范性。过去由于县委党校的力量薄弱,“主渠道”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改革中,各试点县按照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根据形势需要和本地实际,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内容、时间、任务和形式,使农村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培训工作初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试点中,各县还根据“按需培训”的原则,创新培训方式,普遍推广“菜单自选”、“送教上门”培训模式,如武宣县结合发展“六大特色产业”的要求,设置了桑蚕、甘蔗、食用菌等37种实用技术培训项目,让学员点“菜”、教师下“厨”,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调动了农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四是变临时性为长效性。为使以县委党校为中心的新型培训体系能够长期有效运行,各县加强制度创新,建立起包括组织领导、资源整合、督导评估、跟踪服务等一系列制度,有效避免了改革的“短期行为”、“一阵风”现象。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值得各地借鉴。
       第四,加强县乡党校建设,提高县乡党校办学水平。一是完善办学基础设施。县乡党校要逐步完善包括办公场地、教室、宿舍、图书资料室、多媒体教学设施、中央党校远程教学网C级站等各种办学设施;乡镇党校也要尽力解决培训场地、图书资料、多媒体等办学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要对专业协会(示范基地)和党员示范户(农家课堂)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完善必要的教学设施。二是加强“三库一基地”建设。在师资库建设方面,采取“内部挖潜”和“广借外力”的办法,建设一个“党校教师+科技专家+致富能手”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库,实现教育培训师资的资源共享;在教材库建设方面,要结合本地的实际需要,编写、编选、编录实用的乡土教材,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录制当地先进典型事迹、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专题教学片,发挥其培训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活教材”作用;在教学案例库建设方面,要广泛搜集、整理本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典型事迹和事例,编写教学案例,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示范基地建设方面,要结合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果场、养殖场、农户、工厂车间等,作为现场教学和实习观摩的示范场地。三是加强县乡党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上级党校或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到县(乡)直属部门和乡镇(村)挂职锻炼,到外地参观考察等途径,加强对县乡党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教学和管理能力。
       第五,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县乡党校的办学基础。县乡党校办学条件较差、培训经费与培训需求缺口大,是推进改革的难题。因此,必须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夯实县乡党校改革工作的基础。一是要把农村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并根据财政增长的状况,逐年予以提高。二是各级党委留存的党费应主要用于党员教育培训经费。三是自治区、市两级要在财力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帮助解决县乡党校硬件建设,特别是乡镇党校的教学场地和电教、远程网络建设等。四是要按照“专款专用,加强监督”的原则,充分用好上级各部门的教育培训专项经费。10个试点县在开展试点工作期间,采取县(市)财政出一点、党费中提取一点、部门出一点、乡镇出一点、示范基地担一点、党员中心户负责一点的“六个一点”办法加大了对党校建设和培训的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下半年以来,10个试点县(市)共筹集资金2300多万元用于党校建设和培训,为推进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证。
       第六,建章立制,构建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县乡“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党校具体抓、相关责任部门通力协作和社会力量积极支持的教育培训运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完善教育培训基地和党员示范户的规范化管理,更好地发挥其办学及示范的作用;加强教育培训过程管理,实行计划调训、培训申报审批和培训档案制度,确保县乡各类教育培训按计划组织实施,避免教育培训重复和遗漏;完善教育培训登记制度,做到县(市)、乡(镇)、村三级培训有合帐。二是要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评估机制。改革现行教学和管理考核办法,建立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县委党校由自治区、市党委组织部和党校组织评估;乡镇党校由县(市)委组织部和党校组织评估;各培训基地和中心户由乡镇党委组织评估。在评估中,既要重视对实施教育培训工作过程的评价,更要重视对教育培训效果的评价;既要重视定性评价,又要重视定量考核;既要重视年末考核结果,也要重视平时
       的考察,形成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三是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出台相应的检查评比办法,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把农村党员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把农村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情况,学习表现和成效纳入党员干部管理、考核和评议体系之中,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四是要建立健全跟踪服务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掌握受训学员的相关信息;建立跟踪服务机构,对受训学员实行全程跟踪,全面了解受训对象的培训成效,对受训学员遇到的实际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扶持,以提高他们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广西县乡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自2006年7月初启动以来,10个试点县(市)党委把它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建立起以县(市)委党校为中心的新型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大党校、大课堂、大培训的教学和管理体制新格局。截至12月底,10个试点县(市)共建立各类培训实习基地1698个,建立农家课堂(党员中心户)5515个,并建立起拥有5070人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库,包含4000多个项目的专题库和由3000多个典型构成的教学案例库。二是县乡党校建设得到加强。资源县投资150万元的新校舍正在兴建,灵山县投资30多万元的多媒体教室已经投入使用,武宣县投资30多万元改善县委党校的环境,添置了教学设备,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党校教育培训主阵地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办好原有主体班的同时,培训对象已延伸至农村党员、经济能人和生产能手;培训内容在加强政治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知识、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等方面的知识。10个试点县(市)共举办了各种类别培训班12423班次,培训人数达48万多人次。其中,仅县(市)委党校所办的培训班就达134个班,培训人数达50000人次。四是基层干部的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当然,广西创新党的教育培训体制,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走向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真正发挥基层党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黄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