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学研究]中间阶层的阶层意识研究
作者:姚 莉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近些年来,中间阶层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受到学者们广泛的关注,但是纵观对中国中间阶层的研究,多是从阶层的客观实在入手,很少去关注阶层意识。文章运用调查资料分析后认为,客观认定的中间阶层具有清晰的阶层认知,一致的主观自我认同,模糊的利益冲突意识。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存在和教育是中间阶层阶层意识产生的主要原因。要发挥中间阶层稳定器的作用,一方面要保障其既得利益,另一方面要培育一个成熟庞大的中间阶层。
       关键词:社会分层;中间阶层;阶层意识
       中图分类: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1494(2007)03-0069-03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与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社会阶层在分化与重组,人们传统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中间阶层悄然出现并不断地发展壮大,国内的学者们对于这个新兴阶层的关注和讨论越来越多。具体的说,中间阶层,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交往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和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意识、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的群体[1](p88)
       纵观中国中间阶层的研究,学者多从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分层、结构功能、社会地位与身份及生活方式等视角来讨论中间阶层的含义、划分中间阶层的标准,以及中间阶层的构成、规模、社会功能、培养机制、发展前景等,显然,这些方面多属于中间阶层的客观实在研究。然而,阶层意识实质上是社会主观建构的产物,被客观认定为中间阶层的成员是否会具有相似的群体身份认同、一致的冲突意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阶层行动呢?因此,了解中间阶层阶层意识的现状,将对中间阶层稳定器作用的更好发挥,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应成为研究中间阶层问题的重要方面。
       二、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阶层意识
       阶层意识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它最早由马克思提出,被表述为阶级意识,指的是一种由生产关系规定的对某个群体成员资格的知觉,一种对于这种共同身份产生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感觉,以及一种为谋求阶级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的倾向[2](p130)。这是一个抽象且理想的概念,为了了解中间阶层的阶层意识,我们必须把它进行可操作处理,具体可以通过三个成度来实现:(1)是否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存在社会分层现象?(2)是否会把自己归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3)是否存在利益冲突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曾于2001年在全国进行抽样调查并利用调查数据划分出当前中国社会的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p9)。如果以职业为标准,前五个阶层可以看作是客观认定的中间阶层,即本文的研究主体。本文将运用其他学者的调查资料来考察客观认定的中间阶层的阶层意识,并分析其阶层意识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三、当代中间阶层的阶层意识
       (一)清晰的社会阶层认知意识。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现象已出现,社会已经不是由单一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阶层组成,而是呈现出多种阶层并存的结构。可是,这种多元的社会结构是否被社会成员所认知呢?中间阶层对此的认知又与其它阶层有何不同呢?
       1999年至2001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在湖北汉川市的调查结果表明,总体上看,社会阶层存在意识是比较低的,仅为56.7%,且不同阶层成员在阶层存在意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见表1)[4](p98)
       中间阶层中除了私营企业主阶层认为中国社会存在阶层的比例低于总计的56.7%,其余的四个阶层即国家及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认为阶层存在的比例远高于56.7%,也高于非中间阶层的平均比例;另一方面,在“说不清”的选项中,中间阶层所占的百分比明显低于非中间阶层。几乎所有中间阶层的成员都回答了“当前中国社会是否存在阶层”这一问题。由此可见,大多数中间阶层的成员较其他社会成员有更清晰的阶层认知,但整体阶层存在意识不强。
       (二)一致的主观阶层认同意识。社会阶层多是依据一些客观分类指标划分出来的,但是个人对自己在客观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据的位置会有一定的主观感知,这就存在着客观地位分层与主观阶层认同是否一致的问题。如果把社会简单的分为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五个等级,中间阶层,顾名思义,是被客观认为处在社会中间的阶层。可是,中间阶层的成员主观上会把自己归属于社会分层体系中的哪一层呢?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通过“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11-12月收集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表2)来分析中间阶层的主观阶层认同状况[5](p215)
       由表2可知,中间阶层在自我社会地位评价中选择上层和中上层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中间阶层的平均比例,而选择中下和下层的比例又低于非中间阶层,这说明中间阶层客观经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主观阶层认同是一致的。其中,自认为处于社会上层和中上层的阶层中,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9.4%和38.7%;私营企业主和经理人员阶层次之。然而,私营企业主阶层选择社会下层和不清楚自我社会地位的百分比是中间阶层中最高的,为6.1%和5.0%,均比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高出5个百分点。可见私营企业主自我社会地位认定存在较高的离散程度,阶层内部分化比较严重。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人员阶层主观分层多集中在社会中间层,是主观认同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间阶层内部存在很强的异质性,但是客观认定为中间阶层的社会成员主观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间层的比例(中上层,中层和中下层比例之和)平均为88.3%,远远高于其他阶层的平均比例74.2%。
       (三)模糊的利益冲突意识
       利益冲突意识是阶层意识中的关键部分。阶层正因为有了利益冲突意识才会产生维护本阶层利益的行动。中间阶层是个内部异质性很强的阶层,中间阶层成员的利益冲突意识是否也是相差甚远呢?表3反映的就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意识[5](p279)
       在中间阶层中,经理人员的阶层利益意识程度最高,为
       3.94,有31.8%的人认为所有阶层或阶级之间都有利益冲突,这.个比例在十大阶层中也是最高的;其次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其冲突意识强度为3.82,有59.0%的人认为部分阶层或阶级之间有利益冲突。然而,仍然有22.16%的中间阶层认为所有阶层或阶级之间没有利益冲突,或者不清楚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甚至不回答此问题。因此,尽管中间阶层较非中间阶层有更强的利益冲突意识,但是这种利益冲突意识也是比较模糊的,要形成一致的利益行动很难。
       四、中间阶层的阶层意识产生的原因
       (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是影响中间阶层阶层意识的宏观因素。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其中既有各种企业家、公司董事长、歌星等千万富翁,也有徘徊在贫困线上下的失业下岗人员、农民,更多是那些普通的知识分子、个体工商户、工人等。刘欣认为,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生活机遇的变化,尤其是社会地位的相对变动,对社会认知的差异会有更大的解释力[6](p10)。剧烈的社会变动使一些社会成员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开始从事改革开放之前从未有过的职业,其生活机遇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间阶层是一个新兴的阶层,因此中间阶层有比其他社会阶层更清晰的阶层认知。然而,本文引用的中科院在湖北省汉川市的调查显示,中间阶层整体阶层存在意识不强,其原因是因为汉川市是湖北汉江平原上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它的现代化程度肯定不及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那里人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也较小,所以才会有上述结果。1996年武汉市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有76.8%的武汉居民认为社会可以分层[6](p10),如今十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转型,居民的阶层认知肯定有所提高,会有更多比例的中间阶层认为中国存在社会阶层。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职业为标准划定的中间阶层有很高或较高的收入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促使其认为自己处在社会的上层或中层。尽管有些国家管理者、经理人等已经是上流社会的成员,但出于其收入来源的考虑或者中国传统的“藏富”心理,更多的人会认同中层。私营企业主阶层是典型的新兴阶层,阶层边界较为模糊,且构成比较复杂,既有一些小加工厂的厂长,也有一些知名民营企业的总裁,因此,私营企业主自我社会地位认定存在较高的离散程度,部分人甚至不清楚到底应该把自己归于哪个阶层。
       (三)李春玲曾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导致阶层利益冲突意识强度的原因,结果显示教育程度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教育水平越高的人,越有可能具有阶层或群体的利益区分意识,而教育水平越低,阶层或群体的利益区分意识则越低[5](p280)。中间阶层多从事脑力劳动,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们比其他阶层有更强的利益冲突意识。然而,中间阶层处于社会的中间位置,其利益未被剥夺,过着优越稳定的生活,没有深刻的利益冲突体验,有的人甚至会认为利益冲突是社会上层和底层之间的事,与己无关,所以说中间阶层的利益冲突意识又是模糊的。
       五、结语
       清晰的阶层认知,一致的主观自我认同,模糊的利益冲突意识表明中间阶层有一定的但不强烈的阶层意识。很多学者都认为中间阶层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力量,但是这个稳定力量要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正如张翼所说,客观阶级的中间阶级不一定是社会的稳定器[7](p127)。中间阶层自身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求稳的心理,他们最希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希望有良好的向上流动的机制可以实现更高的抱负。但是,如果整体的利益受到剥夺,中间阶层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现在很多人认为中间阶层是一个易碎的群体,这就需要国家从各个方面来稳定中间阶层现有的地位,不要让已经获得中间阶层位置的人滑落到社会的下层,以此来增加他们的阶层认同感,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基础。
       另一方面,中间阶层模糊的利益冲突意识不利于阶层利益的最大化,因为阶层内部缺乏集体行动的基础。不同的利益来源也决定了中间阶层不是一个利益整体。但如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模糊的利益冲突意识有利于社会流动渠道的畅通。阶层意识是有一定的排斥性的,如果中间阶层只保持与本阶层人员的社会交往,他们就会疏远其他阶层尤其是社会下层,形成社会的断层。因此,国家要协调好各个阶层的利益,给每个阶层都有表达利益诉求的机会,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收入分配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来发展和培育一个成熟和庞大的中间阶层,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宛丽.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2,(4).
       [2]张伟.冲突与变数——中国社会中间阶层政治分析[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4]王春光,李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性建构和客观实在[J].江苏社会科学,2002,(4).
       [5]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6]刘欣.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J].社会学研究,2001,(3).
       [7]张翼.中国城市社会阶层冲突意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4).
       责任编辑 谭 焰
       作者简介:姚莉(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05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