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研究]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谭利华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核心任务和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来扎实推进。
       关键词:农民收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任务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3-0039-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执政为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增加农民收入就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然而,摆在我们面前的这项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据统计,1998-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4%,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4.5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0:l,扩大到2005年的3.22:1。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着力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通过鼓励农民进城打工来增加农民非农务工收入,由于城市产业升级等原因,其效果开始显得越来越弱,并且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必须创新思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增加务工收入。
       首先,要围绕农村资源开发和农民生活方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广大的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农产品资源等,受自然条件、交通运输、农业技术水平的制约,这些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科学利用,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极为不便。通过发展农村道路交通运输,解决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买难卖难”问题,提高农村经济活动效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推动农村地区变革;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做到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设施基本同步均衡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其次,要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务工收入。务工收入在农民的整个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的抽样调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其中工资性收入为1175元,占36.1%,比上年增长17.6%,非农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迫于农村收入渠道过少和农业收入过低,许多农民进城打工,往往使劳动力富裕的农村反而劳动力缺乏,在一定意义上减弱了农民对农村基本建设的参与程度。在建设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务工收入既实在,又有保障。近年来,广西集中财力相继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了“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东(兰)巴(马)凤(山)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共投入近50亿元;2007年,又将开展“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并且大部分项目已经启动。这些大规模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雇用了数十万当地劳动力,极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积极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农民增收问题的本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足和相对便宜的优势,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对增加农民收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力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转移。结合西部大开发、东部大开放、中部大发展的需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转移,将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城郊及农村转移和扩散,增强城市中心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通过产业结构的梯级推进,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农村及小城镇转移,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积极创新发展模式,努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鼓励和支持各地立足本地资源,以县域或乡镇为单位,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形成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立品牌,努力形成“一县一品”或“一乡(镇)一品”,引导分散的农业生产逐步向产业集聚、集约经营、规模化方向发展。县域要因地制宜,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生产和种养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创立品牌,发展特色产业,关键是要培育在农业领域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国大多数县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采取的措施主要是税收优惠政策,从实际情况来看,成效并不明显,关键和核心是没有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起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引导一些种养大户入股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在经营中充分考虑种养大户的利益,种养大户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新型企业与农户关系模式。
       再次,大力推进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面宽量大,又多为劳动密集型,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村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积极发展服务业是促进农民就业的一条捷释,要积极鼓励和推进在农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大力发展乡镇服务业,促进劳动力“产业转移”与“空间转移”的同步进行。
       三、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农民生活的后顾之忧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公共服务完善的新农村。要坚持公共财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延伸,深化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制度等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首先,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问题。农村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由于缺乏资金投入,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教学设施简陋,有些地方连教师的工资也难有保障,师资流失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要把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作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项重点来抓,支持农村教育加快发展。在强调教育整体发展的同时,政府要努力保障农村教育经费支出,经费统筹管理要由以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市为主。要通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首长负责制”等强制性措施,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按时、足额到位。广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实施力度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仅2005年就投入近3亿元,使全自治区131.4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受益,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8.5%,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充分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受到群众广泛赞誉。
       其次,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
       难”问题。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由于农民出资能力有限,合作医疗筹资难,现有的合作医疗机制已出现困难,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对医疗的需要,农民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农村的一个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成为推进农村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当务之急。要坚持政府出资为主,农民个人出资为辅,大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办法,切实保障农民就医“大病不出钱,小病不出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解决农民“看病远、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让农民群众受益。
       再次,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看电视难、打电话难”问题。当前,我国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极大.城市信息化水平已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而农村信息化建设却步履缓慢,大部分的乡村人口基本被“排斥”在信息化之外.成为信息时代的“边缘人群”。要加大对“村村通”的资金投入,将数据通讯节点建到每个县城,光缆电缆铺到每个乡镇、村落,实现城乡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共享,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有条件的农村,要加大宽带入户工程实施力度,解决农村“上网难”问题。
       第四,积极探索农村“低保”制度和集中养老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生活难”和“养老难”。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目的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在农村“低保”筹资上,应改革以往我国农村“低保”资金由财政和乡镇、村委会及集体经济共同负担的办法,由国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确保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由于农民收入低,农村劳动力大批外出务工,以及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建立集中养老制度,改变“土地+家庭”的养老模式,使农村老年人和城镇老年人一样获得养老方面的基本照顾,既能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能解决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也有利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自觉推行。
       四、注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首先,要积极探索在农村中学增加职业教育内容。把职业教育内容渗透到农村中学教育中去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未来的农民大多数来自农村中学毕业生,在农村中学中渗透职业教育,对这些未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它们既能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能学到一技之长。农村中学的职业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学生适应社会和在农村就业的需要,侧重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为目的,教育科目要涵盖作物栽培、病虫害防治、养殖、农机具修理、家电维修、建筑装潢等,使学生“就业有门”。
       其次,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政府扶助”就是要将农村职业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采取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面向市场”就是坚持职业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围绕当地支柱产业、主导行业、基础产业和特色经济建校办学,使学生毕业后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能就业、能生存、能发展。“多元化办学”就是要使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公众投资的热门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方筹措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办学经费。近年来,广西各级政府增加投入,坚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累计完成农民工培训100万人次以上,取得了很好效果。
       再次,要逐步探索建立多层次职业培训模式。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使农村获得同城市同样的发展态势,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通过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增强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实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农村职业教育网络,以市、县职业教育中心为基础,以乡镇职业教育为延伸点,农闲时集中培训,农忙时实地指导。
       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首先,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方面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农村的经济状况如何,事关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农村安定的大局。农民最大的愿望是发家致富,最大的困难是缺少致富本领,因此,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是基层组织的最大任务,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更要起着“领头羊”、“排头兵”的作用。农村基层组织要从实际出发,找准路子,明确方向,认准目标,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真抓实干,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从事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形式,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对经济生活的引领作用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组织和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
       其次,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的活跃和发展,以及土地征用范围的扩大,一些农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犯罪现象呈增多趋势,严重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恶化了干群关系,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通过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加强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做到村官村民选、村情村民知、村策村民定、村务村民理、村事村民管。
       再次,要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为农村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农村基层组织承担着贯彻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具体任务,建设新农村要求农村基层组织真正认识到农村问题的重要性,理顺农村“两委”关系。农村党员干部要自觉走群众路线,主动实行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使党员真正受教育、群众真正得实惠,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构建安定和谐、环境优美和文明有序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李炳坤.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2]刘奇.掀起中国乡村建设的第三次高潮[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
       [3]范小建.携手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J].农村经营管理,2005,(11).
       [4]郭勇.三元结构条件下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问题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05,(3).
       [5]马斌.积极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J].中国农村经济。2002,(7).
       [6]赵强.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J].求是,2007.(2).
       责任编辑 谭 焰
       作者简介:谭利华(1974—),男,湖南隆回人,广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干部,研究方向:农业经济、新制度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