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研究]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国家文化战略选择
作者:葛茂林 齐引敬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确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丰富时代性先进文化资源,兼顾文化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团体、学校、图书馆、公共传媒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健康影响,营造优良的社会文化环境,重视文化养成教育,培养公众的健康主体人格和现代化品质,提高国民文化生活的品位和质量,推动文化、人和社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文化养成;主体人格;文化战略;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2-0028-03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科学规划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公民的现代化公民人格,以文化和人的品质的现代转型,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小农人格向公民人格的嬗变,实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一、先进文化和国民现代公民人格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大国向工业和信息社会跨越式转型的剧烈嬗变中,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内部和各领域相互间思想、制度和机制的冲突和错位,孕育了社会生活中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感性和理性、垄断和竞争、强制和自由、腐败和廉洁、人治和法治、蒙昧和科学的冲突与矛盾,阻碍着科技、教育、经济、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和谐发展,显示着社会和谐发展对先进文化和国民现代公民人格的急迫需要。
       (一)文化和先进文化
       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物质文化为人的衣食住行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给养;制度文化调整和规范人的行为,为社会生活的有序展开提供各种组织制度和机制;观念文化包括思想、艺术、科学、哲学、法律、政治、道德、宗教和神话等内容。文化具有广泛而丰富的应用价值、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文化和人的密切交融与相互作用中,文化哺育着人类心灵的健康发育和茁壮成长,塑造着人的生活方式、人格品质、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先进和科学的文化是“真”的发现、“善”的积累、“美”的创造。先进文化是推动人与社会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精神动力、智力与思想源泉。先进文化引领正确价值追求、规范优良道德实践、确立民主制度和法治机制、繁荣科学理论和思想、孕育健康社会风气、塑造公众完美的主体人格。善于吸收人类的先进文明、建设先进文化,是领袖们一贯倡导的。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P299)毛泽东也说过:“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还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2](P706—707)今天,建设中国现代化的先进文化,即是推进社会道德思想、文化哲学、经济制度、政治文明、法制文化的积极变革与发展,培育社会和公民现代化的科学精神、健全的民主法制和广泛的政治参与制度与机制、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生活方式、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实践理性、义利兼顾的价值追求等,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与前提。
       (二)人格和现代公民人格
       人格是文化塑造的结果,是人的道德品质、审美趣味、知识积累、思想素质、政治修养和心理健康等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代表主体的知识、文化、审美、道德修养及实践理性等素质同社会要求相吻合与协调的程度,是主体社会价值的客观表现和评价标准之一。构建和谐社会,亟需用先进文化营造蕴含丰富先进时代性文化内涵的社会有机环境,定向培育国民现代化的公民人格——习惯公平竞争、密切合作;尊重知识和人才;奉公守法、合法取利;崇尚民主与法制、积极参与政治,具备相应知识和能力;习惯社会变革、善于接受新事物;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及要求;守时惜时、对个人和社会充满信心、办事讲究效率;善于制定和实施计划;信任并善待他人与社会;善于扬弃传统的思想和智慧;积极沟通、相互尊重、自信,善于保护弱者和地位低的人的自尊和权利;了解社会生产、教育、政治运行过程,能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纪律与自由、生产和效率、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具备良好的文化生活、物质消费理性;能实际体现优良的家庭道德、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具有爱国、艰苦朴素、注重环保的情感和行为习惯;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功能对人的养成教育,善于以优良的文化价值、文明习惯、正确方法教育人,引导公众做正确的事、健康的人。
       二、塑造国民现代公民人格的宏观文化战略选择
       塑造国民的现代公民人格,需要从宏观层面确立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培育全社会共同的现代化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梁漱溟先生认为,社会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国民共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文化变革,也需要首先从这里着手。“概人类文化占最大部分的,诚不外那些为人生而有的工具手段、方法技术、组织制度等。但这些虽极占分量,却只居从属地位。居中心而为之主的,是其一种人生态度,是其所有之价值判断。——此既是说,主要还在其人生何所取舍,何所好恶,何是何非,何去何从。这里定了,其它一切莫不随之。不同的文化,要在这里辨其不同。文化之改造,亦重在此,而不在其从属部分。否则,此处不改,其它尽多变换,无关宏旨。此人生态度或价值判断寓于一切文化间,或隐或现,无所不在。而尤以宗教、道德、礼俗、法律,这几样东西特为其寄寓之所。”[3](P297)因此,通过现代化的教育、科技、道德、政治、法制、经济文化建设,培育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文化审美追求,是国家文化战略的合理选择。
       (一)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培养人的现代化人格品质
       解思忠在《中国教育忧思录》中,对中国教育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如下的概括:近乎空白的人格教育、乏力的精神教育、被功利熏染的道德教育、偏废的文化教育、倾斜的科学教育、落后的健康教育、薄弱的职业教育、狭隘的审美教育。这些不足,揭示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存在的问题。教育包含教育设施和设备等物质条件,教育体制、制度和结构等制度体系,教育思想、目标、内容、方法和教师队伍的职业修养与人格品位等文化思想内涵。相应地,教育现代化就是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师队伍、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既是科技和经济现代化的先导,也是政治和文化现代化的前提,还是人和社会现代化的必要科学食粮和人文基础,培养人的各种现代化素质和能力,塑造国民健康的多元现代人格。
       (二)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应当循序渐进、文化养成;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教育孩子和学生如何尊敬师长、爱护环境、团结同学、认真学习、讲究卫生、科学饮食、锻炼身体入手,促进他们的成长健康、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自强自立、养成良好习惯、自爱、爱家、爱校、爱国等。家长与教师依据感性经验与目的教育孩子和学生,忽略健康人格、习惯、实践理性的养成,会损害他们的人格、身心健康,破坏他们的全面、自由地和谐发展。家长和教师对儿童只养不育,代劳一切,纵容放任,不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不培育孩子健康的人格、自立的能力、做人和做事的良好素质,违背科学、文明教育的要求,其结果是不道德的。
       
       (三)普及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和应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力量”[4](P184)、“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4](P184)、 “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P184)受传统人治文化的影响,我国公众普遍缺乏实用主义的科学精神与素养,社会和公众极度缺乏对科技的自觉向往和强劲追求,这造就了中国社会近代百年的屈辱历史。普及和强化各种自然科学和现代科学知识的教育,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塑造公众自觉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培养公众积极学习并善于运用科学技能的实践传统,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崇尚科学、积极学习科学、合理地利用科学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循序渐进地积累公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相应地实践精神,是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需要。
       (四)推进政治文化现代化、营造崇尚民主法制的社会文化环境
       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促进国民对政治的广泛有效参与,让各种社会组织获得充分发展并分享部分社会管理职能,鼓励各种工商业、金融业、教育和公益服务类的社会团体和组织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循序渐进地加强权力监督,促进政府职能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不断获得完善与发展。彻底改造官僚文化, “官文化”造就了高高在上、俯视众生;自以为是、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因循守旧;顺上欺民、当官弄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官官相护、徇私枉法;投机取巧、欺上瞒下的异化人格,这些是民主法制现代化发展必须根除的绊脚石。促进法制文化、民主制度和行政道德的完善与发展,这是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内容和要求,对于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而言,没有政治和法制的现代化,不能彻底改造官僚体制,不能确立现代化的行政道德规范,不能培养公众优良的现代化政治人格,中国的现代化最终就不可能彻底实现。按照专业过硬、政治合格的标准,对党员干部、政府官员和公务员进行考核、任免、奖惩,使之在专业素质优良的基础上,做业务过硬、政治合格的掌权者。他们应当能自觉将优良专业能力和合格政治素质统一起来,正确、高效地履行职责,推动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发展。切实保障行政官员和公务员懂法、守法,依法行政,培养党员干部的现代化素质和能力:有坚定的社会主义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愿望,尊重知识和人才,具有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崇尚公平竞争,具备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和下属大胆创新的精神与勇气,善于和观点不同的人团结协作、和谐相处,具有健全的知识结构,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精神追求和人格健康等,能够依法行政、奉公守纪、恪尽职守,做到向上对党负责、向下为民尽职。
       三、以文化养成教育,培育社会和公众健康的社会实践理性
       “文化养成教育”,就是通过营造具有积极文化内涵熏陶的生活、学习、社会环境,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审美、做人、道德实践、交往、合作、竞争、守法等环节中,贯穿寓教于乐的指导思想,以循序提高主体的道德修养为目标,在具体活动中蕴含正确的价值和行动导向,训练和引导公众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认知、价值选择、道德实践习惯,不断提升主体的社会实践理性,塑造主体的健康人格和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群体,以有效地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
       (一)塑造义利兼顾的人生和社会理性
       在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耐劳、崇德尚和、爱国奉献、探索求知的优秀文化传统,丰富民主法制、公平竞争、尊重知识和人才、诚实守信、善于创新、习惯变革等先进文化内涵的同时,注意摒弃传统重义轻利理念的束缚,塑造义、利兼顾的人生和社会理性,注意克服和纠正市场经济下唯利是图的自发行为,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协调,是人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彼此相互促进的文化保障。
       (二)培养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提高公众和社会的环保理性和能力
       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商业经营和生活消费,对环境产生了无情污染和巨大破坏,导致了资源的枯竭、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矛盾的层出不穷。如土地的沙漠化、淡水资源的枯竭、社会分配不公和腐败的愈演愈烈、各种食物中农药的高残留、农药和化学制剂广泛使用对土地和水源以及人的肌体的潜在毁灭性伤害等。培养人和社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克服和纠正商品经济自身无法抑制的非理性功利追求,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把兼顾社会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属于子孙的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好,是中国社会现代化无法回避的艰巨任务。
       (三)重塑和弘扬社会人文精神与理想
       市场和资本势力的异常活跃、感性生存的自由与疯狂、市场经济原则的独步天下、实用主义的大行其道、政治现代化的艰难爬坡、社会法制的极端疲软、高尚审美的普遍劣质蜕变、信仰和理想及归宿感的丧失、心灵世界的空虚,导致了文化生活的极端多样和感性、文化价值的异常多元和无序、文化人格的严重落后和畸形、文化环境的“合法”污染和混乱、文化继承的群体消极和无为、文化变革的普遍自发和无序、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庞杂与唯利是图、文化建设的无序和制度管理的严重滞后、健康平民文化的销声匿迹和“精英文化”的畸形繁荣等。积极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用丰富的时代性先进文化精神与品质,培养公民的科学精神、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广泛的政治参与能力、自觉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尊重知识和人才的实践理性、习惯平等竞争的主体人格、追求道德完善的价值取向、义利兼顾的人生追求、文明礼貌的良好修养等,是培养国民现代公民人格的实际需要。
       (四)塑造公众和社会健康的生活理性
       通过制度化、量化、操作性强的制度建设,及时考评奖惩,培养公众简朴、实用、科学、合理消费的实践理性,杜绝铺张、浪费、奢侈、攀比的消费观念和消费道德,引导公众追求健康、文明、淳朴、真诚、相互帮助的价值追求和交往道德,循序渐进地培养公众自由、快乐、简洁、文明、义利统一的生活理智和生活道德,弘扬爱岗、敬业、创新、合作、讲求效率、注重质量、乐于自我完善的工作观念和职业道德,等等,是丰富时代性先进文化内涵、建设文化养成有机社会环境、培养国民健康主体人格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五)有效增强和普遍提高公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
       政治民主化和社会法制化变革,是国民文化心理和人格的现代化转变过程。民主和法制建设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文化现代化的方向、培育公民民主法制意识和能力的制度保证。只有民主法制观念和习惯深入人心,公民理性的民主法制人格才会逐步形成;只有民主法制成为社会和公众普遍的意志要求和实践行为时,才可以说民主法制建设已经熔铸成了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心理中的意识形式,成为了培育人与社会的民主法制能力和促进民主法制传统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良田沃土。
       因此,丰富先进的时代性、民族性文化内涵,全力塑造文化养成教育的有机社会文化环境,贯彻文化养成原则,用积极的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塑造公民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意志结构和行为习惯,培育国民健康的主体人格和文化生活理性,形成国民普遍的现代观念和现代公民人格,使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同现代化要求协调一致,促进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制度、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 侯样祥.传统与超越——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陆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