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党的建设]构建社区关怀党员新机制路径初探
作者:张 英 陈其良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新机制,是新形势给社区党建提出的新课题,也是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构建关怀党员新机制的重要意义出发,对党组织关怀党员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机制构建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党的建设;社区党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怀党员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1494(2007)02-0025-03
       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强调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为我们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探索关怀党员机制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政策支撑,也为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开辟了路径。
       一、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的重要意义
       1.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是政党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们党首先是作为普遍意义上的政党而存在的。一方面,从政党构成要素上看,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本要素,党员对于政党的关系,如同国民对国家的关系,国民的质与量足以影响国家的强弱,党员的质与量也足以影响政党的盛衰,可以说,党员发展是党发展的条件,而党对党员发展的关怀又是党员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从政党的基本功能看,不管是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还是政治录用和政治社会化,必须以政党对其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首先是对自己成员的利益、目标和理想的了解与关注为前提的,没有对党员的关怀,就不能或不能真正了解党员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就无法吸引社会上的精英成为党员,就无法把素质优良的党员推荐给民众,就无法真正履行政党的功能,也就丧失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政党的基本条件。
       2.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了出来,又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从根本上讲,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是来自党外部资源的支持和推动,而是来自党内部,即来自作为党的主体的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体性,其形成基础是党内生活民主化,最重要的是党组织对党员的关怀。只有党员的基本民主权利得到关注,党员自身的发展得到关怀,党员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关心,党员才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性思维,才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对党组织形成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正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党员因有组织的活动空间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党组织也因党员的主动参与而产生生机和活力,具体体现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是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举措
       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党组织是党员的归属。但是,党不能简单地认为把党员纳入组织就万事大吉了,还必须确立党员对组织的认同、参与和忠诚,即确立党员与组织之间密切、有机的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与党员权利在组织中实现的程度密切相关,与组织对党员的关怀密切相关。因为任何成员加入组织,除了信仰等原因外,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组织来实现自己的意愿、价值和理想。因此,当成员应有的权利在组织中无法得到保障与实现时,当成员在组织中被边缘化时,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必然会渐渐疏远,达到一定程度后,组织就不再是成员实现意愿、价值和理想的场所,而仅仅是一种获得某种利益或者维持某种社会关系的工具;组织的制度、信念和利益便不再是成员关心的东西,同样也不是对他们具有很强约束力的东西。这样的组织,是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组织,也是没有巩固基础的组织。构建关怀党员机制就是要通过党内整合,实现党员与党组织相互关系的正常化,使党员以党组织为归宿,服从并服务于党组织,以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4.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源于社会,又扎根于社会,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和谐社会创建的领导者和倡导者,又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因此,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加强党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只有党内和谐发展,才能给予社会和谐以有效范本;只有党内和谐统一,才能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当前,党内总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党内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四个多样化”向党内的不断渗透,党内的阶层分布日益复杂、利益诉求日益分化、利益冲突日益频繁,部分党员隐性化、边缘化、弱势化倾向也日益明显。如果党组织不去主动地关怀各种类别的党员,满足党员多样化的需求,就会使部分党员逐渐产生失落感和危机感,党内和谐就会受到威胁,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就会弱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二、社区党组织关怀党员现状分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强调党内的团结、和谐、统一,也十分重视关心爱护党员的工作,始终把关怀党员、服务党员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特别是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环境和新的任务,也对关怀党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党员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民主理论和民主现实的不平衡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新时期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因素;党建工作现代化的目标也迫切要求对党组织的角色定位、运作理念、组织设置、活动方式等问题进行理论突破和实践探索。目前,一些地方暴露出党组织关怀党员的理念误区、制度缺陷和行动盲点。据上海市浦东新区原城工委、农工委关于党组织关怀党员状况的千人问卷调查表明,有76.4%的被调查党员对党组织关怀党员的现状不满意或很不满意,有80%以上的党员认为完全有必要建立健全关怀党员的机制。调查显示,当前社区党组织关怀党员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管理因素多,关怀成分少。基层党组织往往习惯于运用行政管理手段,即多以管理者、领导者自居,从加强组织管理的角度,以控制力、约束力等强势手段,达到组织内部的形式统一,而忽视了组织整合手段,即以关怀党员为手段,获取党员认同和党员凝聚,提高党的组织力和统制力,达到组织内部的有机统一。
       二是物质关怀多,精神关怀少。由于物质贫困显性化和精神贫困隐性化的差异,基层党组织更多地注重对党员进行物质上的支持或资助,而较少地关注党员精神世界的现状,致使党内物质贫困减少和精神贫困增多的强烈反差。许多党组织对党员的思想进步、权利保障、民主诉求等缺乏必要的关注,造成了部分党员理想信念的淡化和先进性的弱化。
       三是关怀弱势群体多,关怀其他党员少。正是由于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关怀”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全、不深、不透,党内重物质帮困轻精神关怀的现象比较突出,党组织的关怀对象也基本上局限于党内弱势群体,而其他党员则处于“关怀边缘化”的状态。
       四是随意性关怀多,制度性关怀少。由于党的建设制度化进程相对滞后,党内关怀的状况往往随着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随着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关怀党员行为更多地只是代表某位领导人或某个班子集体的作风,而不是一种制度化运作的结果。
       
       三、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新机制的路径选择
       以社区为载体,构建关怀党员新机制,要以构建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以关心党员、服务党员为重点,着眼于提高党在社区的执政能力、夯实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着力于思路上有新拓展,工作上有新举措,实践上有新创造,成效上有新显现。
       (一)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新机制的主体构成
       关怀党员的主体构成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纵向上,以社区党(工)委、居民区党组织为核心。它们既是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必然是关怀党员机制的主体构成要素。特别是作为党在社区最基层组织的居民区党组织,更是关怀党员机制的最终执行者。横向上,动员和组织驻社区其他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以构成社区党员关怀机制的系统工程。
       (二)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新机制的制度体系
       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关怀党员新机制,应在制度的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上下功夫,着力建立健全以下五项制度:
       1.建立健全党内帮困救助制度,关怀党员的生存发展。这是党组织关怀党员工作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补充。第一,坚持和完善“双结对”工程,切实做到每个基层党组织与一个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党员结对,机关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结对,实现结对工作全覆盖。第二,建立健全访贫问苦制度,把“四送”和“五个必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党员定期不定期的关心和服务。“四送”是指春季送健康、夏季送清凉、秋季送“团圆”、冬季送温暖;“五个必访”是指对无业、下岗、低保人员中生活困难党员必访,对年迈体弱、卧床不起的党员必访,对儿女上学造成经济困难的党员必访,对因病致贫、致困的党员必访,对独居老党员必访。
       2.建立健全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关怀党员的政治发展。第一,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不断创新党课形式,逐步形成传统党课与微型党课相结合、以微型党课为主,党员自我教育与互相教育相结合、以自我教育为主的党课教育新格局,切实增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第二,坚持和完善党员学习培训制度,一要增强学习培训制度的规范性,做到每个社区党组织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党员年度培训计划和中长期培训计划;二要增强学习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把重点放在政治思想理论方面,如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三要增强学习培训方式的灵活性,采取集中办班的短期培训、在局域网上开辟“党员学习教育”专栏等多种形式;四要增强学习培训的有效性,建立党员学习档案制度、党员学习督查制度,并制定党组织和党员学习培训的量化和考核目标。第三,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的其他制度,严格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规定,在坚持和完善现有的党内选举、党内监督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其他制度,包括党内情况通报制度、社区党务公开制度、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3.建立健全服务党员生产制度,关怀党员的事业发展。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以党员需求为第一选择,以党员满意为第一标准,为党员事业发展提供服务。第一,完善服务体系,明确服务重点。加快党员服务网络化建设,逐步形成以社区党员服务中心为主干,以各种形式的党员服务联系站(点)为支干,以资源整合、市场化运作为机制,有服务场所、有服务对象、辐射全区域的服务党员网络体系。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明确服务重点。在服务对象上,以弱势党员群体为重点;在服务内容上,要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有所侧重。第二,转变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要转换视角、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服务”的深刻内涵,把为党员提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舞台作为服务党员机制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党日制度。党日可以确定在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六,不得随意占用。党日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组织党员为群众服务、为社区服务。建立健全在职党员联系卡制度,激发在职党员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为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
       4.建立健全民主沟通制度,关怀党员的思想发展。关注党员的思想进步、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确保党员思想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是关怀党员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第一,坚持和完善党员汇报制度,凡是中共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都要定期(一般每半年一次)向所在的党组织汇报自己思想、工作和联系群众的情况。第二,坚持和完善党员谈心交心制度,可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做到“十必谈”:社区党组织书记与委员之间、支部成员之间,以及党员入党前、党员思想不稳定时、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够时等十种情况下必谈。
       5.建立健全文化凝聚制度,关怀党员的人文发展。文化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要注重以文化为媒介引导人、教育人、提高人、凝聚人,通过社区文化活动,让党员融入到社区组织和关怀体系中去,直接感受到党组织的人文关怀。第一,以党员服务中心为基地,开办“党员先锋园”,设立“党员议事园”等项目,为党员提供“文化套餐”;组建各类以党员为主体、群众共同参与的活动载体,定期组织各类跨小区、跨楼宇、跨单位的活动,让党员在活动中进一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升素质,激励党员为社区文化建设发挥作用。第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做好社区党员的心理调适工作。认真研究社区中“白领”人士、青年学生、孤寡老人等群体中党员的心理、行为特征,通过在党员服务中心增设心理咨询室、举办社区党员心理调适专门讲座等途径,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帮助党员解开“心灵疙瘩”。
       当然,以社区为载体,构建关怀党员新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建立健全基本的制度体系支撑是不够的,还应该采取必要的配套改革和配套措施,如推进社区关怀党员工作的观念创新,建立健全党员关怀的需求表达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关怀党员新机制有效运转的资源支撑体系等,以确保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转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解放日报,2006-10-12(1).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中共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4]本书编写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问题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谭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