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党的建设]现代大学精神本质与高校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
作者:于海平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我国现代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求真务实与创新、民主开放与包容、德法兼治与公允。培育现代大学精神与党的先进性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应努力实现现代大学精神与构建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交融。
       关键词:大学精神;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D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2-0022-03
       列宁说:“知识分子之所以叫做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们最有意识、最彻底、最准确地反映了和表现了整个社会的阶级利益的发展和政治派别的发展”。[1](P324)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知识分子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倡导者和传播者。事实表明,历史上一切进步的、革命的政党,总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成果来建立自己的先进意识形态,并以自己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去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对我国高校而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要求。随着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努力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构建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交融,对于指导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及其内涵要求
       大学精神源于人们对高等教育这一社会现实的一种认识和评价,在它的身上凝聚着社会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它把人们的思想意志情感对象化为一种大家都愿意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能够使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地认识到并自觉地担负起肩上的历史使命,这也是大学精神发挥作用的前提。同时,大学精神能够调整广大知识分子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种业已形成的大学精神来说,它在充分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在评价着社会现实,即对社会现实作出肯定和否定评价,从而进行维护和改造的推动。又由于大学精神的这种社会认知、评价的功能,它可以激励人们作出新的选择或采取新的行动,广大知识分子能够利用它超越现实的局限去预见和追求未来并创造出新的思想观念。因此,大学精神又可以成为推动社会科技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因。
       可见,无论作为一种校园文化现象还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大学精神是对大学办学实践过程和规律的能动反映,是全体大学人客观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思想情感的升华。在理论认知上,它是大家一致认同、一致接受、一致追求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在实践行动中,它能将具有不同思想、文化、专业背景的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表现为一种顽强的亲和力与奋斗力。因此,大学精神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社会认知性、社会评价性和它的社会实践性。这些特征反映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就是大学精神的内涵要求。
       1. 大学精神的社会认知性要求求真务实与创新。大学是知识分子的主要发源地和聚集地。如果说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理想的殿堂,那么,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构筑人类知识大厦,从而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的,就是现代大学精神的首要内涵要求。历史上的广大知识分子就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实现科技突破与创新,创造出无数人类社会光辉灿烂的文明之花,从而推动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求真务实是科学的灵魂,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广大知识分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探索真理中坚持真理,在坚持真理中发展真理。这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敢于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同时,求真务实也是共产党人的品格,是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反映,它要求我们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与创新作为大学精神的一个本质内涵,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人格品质。因此,现代大学精神的本质与高校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的内涵要求是紧密相连的。
       2. 大学精神的社会评价性要求民主开放与包容。百家争鸣彰显民主,求同存异体现包容。民主开放与包容既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我党繁荣科学文化艺术的基本方针,本身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充分了解和尊重各种不同政治观点、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和要求,形成广泛的共识和和谐民主的政治文化氛围,才能不断夯实我党的执政基础。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主开放与包容缺一不可。因此,培育民主开放与包容的大学精神,既是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前提,也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基本诉求,这也为高校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和构建长效机制提供了更为宽阔与深厚的文化基础。
       3. 大学精神的社会实践性要求德法兼治与公允。在我国自古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的精辟论述。宋明理学家朱熹在注释中把这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也。”所谓“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在这“三纲”说之后又有“八目”之说。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四者作为道德的内在修为,后四者作为道德的外在修为。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公允即允公、允能、公平正义。有德无法,难以维继。仅靠道德规范来维系和调整人们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德与法在内容上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相互交织、互为因果。只有实现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结合,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唯一正确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纵深领域,传统大学的功能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大学开始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营造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发扬民主和实现德法兼治,倡导校园公平与正义,杜绝教育浮燥与浮夸,淡薄名利,宁静致远,培养诚信友爱、允公允能的合格人才,通过服务社会来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理念得以顺利实现。
       二、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内涵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她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南,把一切科学真理的发现放在首位,最忠诚、最坚决地反映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代表的社会进步的要求。这种意识形态与服务宗旨的高度一致,正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逻辑要求。构建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长效的学习教育机制,长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和长效的党员管理机制。
       1. 建立健全长效的党员学习教育机制,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夺取事业胜利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和文明成果来武装广大党员,才能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建立长效的党员学习教育机制,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前提保证。它要求我们,一是要端正学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二是要充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勇于追求真理,用先进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武装全体党员,以科学的思想、制度、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使党的执政活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把我们党进一步建设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进一步提高执政本领。三是要通过学习,教育全体党员。只有切实提高党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才能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可见,建立长效的党员学习教育机制与培育求真务实与创新这一大学精神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 建立健全长效的党员民主监督机制,努力建设民主开放型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准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党永远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民主监督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建立健全长效的党员民主监督机制,要求我们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利益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中去。二是要实行规范有效的民主监督。要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着眼点,努力探索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监督的机制。三是要敢于和勇于接受民主监督,要做到集中民智、聚合民力、反映民意。正确对待名利、地位和权力,筑牢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克己奉公、勤政爱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良好形象。四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树立起民主开放型政党的良好形象,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 建立健全长效的党员管理机制,努力建设求真务实的创新型政党。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严格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基本方针。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党规、党纪及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使对党员的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对党员的管理纳入科学规范的轨道。二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切实保障党员的政治民主权利,同时还要正确对待党员同志的合理价值追求,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三是要深入调查研究,深入思考探索,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管理内容、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进而建立起适应新时期党建工作要求的党员管理新体系,进而树立起求真务实的创新型政党的良好形象。
       总之,现代大学精神中“求真务实与创新、民主开放与包容、德法兼治与公允”的客观本质,正是高校党的先进性教育所要致力追寻的主要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各高校要形成和培育出独具自身特色的校园精神,构建起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一方面既要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遵循大学精神的共性要求,另一方面还要继承和发扬自身的优良文化传统,充分发扬和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求并赋予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实现现代大学精神与构建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交融。
       三、努力促进现代大学精神与构建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有效交融
       正如客观事实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情形那样,广大知识分子永远是大学精神的智能载体。其中,共产党员更是现代大学精神形成和发展的生力军,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就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是现代大学精神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源泉。因此,努力培育现代大学精神与党的先进性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共产党人精神在高校办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1. 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及广大知识分子,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恪守“两个务必”,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永远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热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昂扬斗志和浩然正气,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永远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我们提出根本要求,也是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努力构建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应有之义。
       2. 必须在求真务实与创新上下功夫。求实是科学的灵魂,创新是时代的主题,求实和创新是共产党人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努力构建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只有尊重和深刻认识事物发展规律,才能做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我们要在创新中解决前进中的难题,在创新中求得新的发展,在创新中开创高校事业发展的新境界。
       3. 必须要有忠于职守,诚实守信、狠抓落实、务实求效、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大学精神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表现于人们的实际行动。培育现代大学精神,努力构建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客观上要求全体党员和知识分子必须立足本职,努力工作,把工作要求化为自觉的行动,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不断做出新的业绩。我们要把狠抓落实为突破口,树立起对党和人民事业极端负责的崇高使命感、责任感,抛弃一切个人私心杂念,对工作一抓到底、锲而不舍。否则,再好的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4. 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学精神是以群体认知为前提的,求真务实与创新,民主开放与包容,德法兼治与公允是其深刻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新时期条件下,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切实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充分“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3]同时,还要教育全体党员和广大知识分子,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个人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关系,绝不可把个人利益摆在社会、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
       总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努力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既是历史赋予我们高校每个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构建党的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七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礼记·大学篇[M].
       [3] 江泽民.党的十六大报告[M].
       责任编辑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