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构建和谐社会]论个体生命和谐与社会和谐
作者:甘安顺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离开对尘世飘泊灵魂的安顿和终极关怀,离开对现实个体生存价值的卫护和关爱,离开对个体生命精神的激发和张扬,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关键词:老庄;个体生命;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2-0004-03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是继建设小康社会之后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目的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没有个体生命的和谐,社会的和谐既不可能也不会长久。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一个时期以来被忽略了,其带来的后果相当严重。本文试就个体生命的和谐与社会和谐问题谈些一己之见,以求教于同行方家。
       一、重视个体生命和谐的老庄理论
       重视个体生命和谐,是老庄道家思想的价值旨趣,它不同于儒家的道德本位,也不同于法家、墨家的功利本位,而是以个体生命为本位,以完善个人的自由无拘的自然天性为目标的人本主义,它所流露出来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所张扬的是人道主义精神。在老庄看来,整个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生生不息,机趣盎然。这种充塞于宇宙之间,贯注万物的力量,来自于生命本源的道。道孕育了天地万物,因而万物都秉道而赋有生命。而万物之所以有生命,在于万物皆不离道,因而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万物的生机所体现的正是道的生命性。由此,老庄道家充分肯定了天地万物的生命价值。
       老子认为,由道产生的宇宙大化中,要使个体生命有所依归,就必须体察“道法自然”的原则,用道的自然无为属性——节欲、守静、谦德与个体生命相贯通,完善个人的自由无拘的自然天性,希图达到圆融道的和谐境界。老子按照道的属性,把个体生命与道贯通为原则,要求用节欲来保持精神上的自由,通过守静来使身心达到统一或圆融于道境,还要求在与他人和社会互动中具有谦德。如此,老子在人与自然、人的身体与精神、人与社会方面达到了和谐统一,将生理——心理——社会三者联系起来,形成了完善个体生命的理论,其中以体道为基础,以用道为方法,以达道为目标。
       庄子推崇个体生命的思想来源于老子,但他的思想却比老子的思想更进了一步,他把老子的自然无为发展为逍遥自在。这逍遥境界既是对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张扬,也是为个体生命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为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
       人类个体生命的法则来自于宇宙生命的法则。庄子认为,构成宇宙本体的是阴阳之气,“两者交相成和”,生育万物,万物的生成,是阴阳之气的聚合,而万物的灭亡,则是阴阳之气的离散。如果“天气不合,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庄子·在宥》),或者“阴阳不和,寒暑不时”,则“必伤庶物”(《庄子·渔夫》)。人的物质生命运动同自然天道规律是一样的,“人本无生无形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庄子·至乐》)。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因此,人类个体生命应以宇宙生命来滋养自己的精神。在这一意义上,人类个体生命精神与宇宙生命精神是合一的。人类个体生命精神得宇宙生命精神之精要,从而与宇宙生命浩然同流。中国人恰恰是在宇宙生命的意义上,领悟自己人生价值和意义,而人生之“道”恰恰是天地万物生命之“道”。人类个体生命是宇宙万物同体的生命,自然无为是天道和人道的共同规律,故人应顺应自然,合乎自然,人与天一。人类个体生命只有在这种最高存在的意义上,才可能获得永恒的终极价值。
       庄子追求个体生命精神的自在逍遥,是以个体生命得以延续为前提,而使个体生命延续的方法就是养生。庄子的养生理论有养形和养神两个方面。养神是从心理上进行防护保健,以便从中产生出延缓衰老的积极成果;养形是在养神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的身体保健以求延缓衰老。通过养神与养形,人有了健康的心理和生理,就会有健康的生命,从而长寿。庄子是我国最早从形神两方面来描述概括人的生命活动的哲人。《庄子·徐无鬼》有“劳君之神与形”,《庄子·在宥》有“女神将守形”,“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长生”。在庄子看来,形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方面,神是指人的生命存在的精神方面,形与神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两方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庄子正是从人的形神两方面来探讨养生之道的。不过,就养神和养形两者相比较而言,庄子更注重养神,《庄子·天道》说:“形得仁义,神之末也。”《庄子·刻意》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老庄注重个体生命的康健与和谐,是缔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基础和前提,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二、社会和谐的创造:需让个体生命回归自然宁静
       老庄重视个体生命的自然属性,要求遵循自然之道养生,体悟道的精神,提升个体生命的精神境界。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唯物性的思想文化,却把所有追求心灵体验的东西都称为唯心主义加以排斥,只是认为人是一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是一种根据需要实行以物易物的社会关系的人。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人与人交往中所需要的那份心灵的相和等等都被淡化了。我们现行社会推行的文化教育,就忽视了人还有一种心灵的追求。失去对心灵的认识,人的生命就会躁动不安,人只能生存在碌碌的奔命之中。君不见,马路越修越宽,而车子越来越多,塞车现象越来越严重,行进速度越来越慢,路边行人吸入的空气越来越呛鼻;君不见,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种越来越多,但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文凭要求越来越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因此,不少人得了一种时髦病——“现代病”,又称为“心理应激反应综合症”。这病症表现为心身疲惫,神情倦怠,精力枯竭,从而导致失眠多梦,心情浮躁,神思恍惚,神情憔悴,似病非病,爱发脾气,对外界事物兴趣减退,对工作心生厌倦,性功能下降,月经失调,产生无名低热等。有专家说,这种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新病症,往往与人的工作和生活快节奏,及人长期、反复出现的心理紧张因素有关,如担心被淘汰、被轻视,不得不承受心理压力,及对自己期望值过高,都可能引发该病,它多发于白领人士、企业管理者及教师等岗位人员。为什么社会越发展,而人却越活越累了,难道能靠大小广告中宣称的补肾药来重振男士的雄风?或是用据称无所不能的减肥美容药来拯救女士的曼妙姿容?我们真应该问一问,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人到底需要什么?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社会文化积累不会停止,人类探究自然与社会问题的脚步不会停止。相对于这一切,一个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每个人所能思考的问题也是有限的,生命的活力也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过程中,每个生命在追求中也需要一份宁静,需要一份寄托,需要一种认知上的归宿。但是,当今的文化建设不重视这些,社会也缺少这种认识上的道德崇尚。这样的结果,每一个人似乎都生存在物质的生产关系中,为食而累,为食而忙,为食而争,为食而亡。有一句俗话:拿起大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难道我们不应检讨这种种社会异象背后的文化状态吗?我们的个体生命需要多一份从容,躁动的灵魂需要回归自然宁静!个体心灵无法宁静,哪里会有社会的安宁!
       
       
       三、社会和谐的真谛:重视个体生命的生存价值
       老庄的生命哲学中,重视个体生命生存价值的观点也值得借鉴。其实,重视生命个体的生存价值,关心个体生命的生存过程是一个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要善于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国民,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应当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这一切都是以高素质的国民为基础。国民只有珍惜自己的生命,科学地对待自己的生命过程,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表现出高度的生命理性,释放出人性中积淀的热情。如果漠视生命,就是漠视人性,没有人性的人,是对人类的最大威胁。人们不会忘记,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分子,以东条英机为首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他们是一群毫无人性的杀人疯子,由他们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戕害和杀戮的无辜生命,数以几千万计,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人们不会忘记,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三千多个生灵魂断纽约世贸大厦,尔后西班牙马德里的311,印度孟买的711,……现在世界上依然每天都几乎发生着类似的恐怖袭击,多少人死于非命;人们也不会忘记,上世纪发生在中国并延续十年之久的那场浩劫,堂堂共和国主席,不经任何法律程序即可关押,直至冤死牢狱之中。这些是尽人皆知的显例,而更多的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如有的人明知工业的废气、废水有毒却不经处理即随意排放,造成了水源、空气和环境的污染;有的人明知农药污染的粮食、果蔬,自己不愿吃,却卖给不知情的人吃;有的人搞食品加工,为使食品保鲜和好看,大量加入有毒添加剂,造成了食品污染等,这些漠视他人生命的行为,使各种疾病如癌症、艾滋病、肺病、心脏病、非典、禽流感等疾病得以增加和流行,对人造成的危害真可谓触目惊心。还有的人自暴自弃或图一时之快,酗酒吸毒,肆意妄为,试想这种种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还希望他能珍惜世界上的任何其它生命吗?
       重视个体生命生存价值,就必须重视生命个体的自强、自悟和自我完善。一个社会的文明建设,一个国家的法度实施,必须以国民的自强精神、自悟能力和自我完善的要求为基础,一个国家的国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不会在道德品质、社会正义等方面完善自己,一切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也就失去了效力。在现代社会中,不重视普通民众的人文情怀宣传,不重视富有者的道德规范的评价,法律就成为社会利益争夺中的游戏规则,成为权利和金钱的奴隶。这也是一种社会管理中的腐败现象,一种人性的败坏、民族的败坏。
       重视个体生命生存价值,就必须重视个人生命过程的质量。生命质量首先表现在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程度。在这融合中丰富着自我感受,发展着自我体验,升华着生命意义,感悟着人与自然的亲密一体。提高个体生命的人文精神境界,重视用心灵感悟现有物质条件下所形成的人文价值和生命内涵。人是一种自然的产物,必须重视人的归属性,这种对自然的归属是不以人们的认知能力而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也不会因为人创造了多少文明而成为超自然的神灵。在宣传人的灵性和社会意义时,无视或淡薄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灵性发展中的一种错误结论。人的一切社会性都是人的自然性的变化、发展、延伸或退化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在“人是天下最贵者”、人是宇宙的统治者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下,对大自然进行无情的掠夺和残酷的破坏,出现了许多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人如何争取生存之道,人如何与大自然共处,老庄的养生理论也许有重大启示。
       四、社会和谐的持续:张扬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
       老庄重视个体生命的自然属性,要求遵循自然之道养生,体悟道的精神,让个体生命升华,达到与宇宙精神相往来的境界。这种重视个体生命的自由舒展,张扬个体生命的自由精神,对于创造具有蓝色生命意识的新的思想文化,培育具有蓝色生命意识的高素质国民,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们的思想文化很少从生命与生命的关系去思考问题。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有怎样的关系呢?人人都有生命意识,如何确定自己生命意识的属性,是属于蓝色或是红色呢?蓝色生命意识是与红色生命意识相对的一个文化概念。红色象征革命与竞争,而蓝色象征自由与安静。建国以来的主流文化中,无非是两个内容:一个是革命时期把人分为不同阶级的斗争哲学,一个是改革开放时期根据“丛林法则”的竞争哲学。这种红色生命意识的思维出发点,就是生命与生命是不能够共融的,自己的成功必须以他人的失败为基础。于是乎,从建国到改革开放之间,文化宣传上的主轴是英雄主义,而英雄主义是建立在一种生命模式对另一种生命模式的否定中的。为什么另一部分人会成为敌人,他们和我们有着同样的生命,为什么会做敌人。这些基本的问题没人思考,也不允许人们思考。盲目崇拜英雄,产生的是“文革”对人生命的践踏。似乎社会必须分成两部分人,一部分人只有踩着另一部分人才能生存,才能成为社会的真正生命存在方式。这就是阶级斗争留给人们的生命观。改革开放后,我们在对物质利益的争夺中开始了一种近似原始的竞争。因为在这种竞争过程中,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退缩到动物般的最低要求,一些人从动物性的本能出发开始了无情的争夺,社会道义、国家法律、人间真情都成了这场游戏中的手段,唯物性使我们忘记生命之间的依赖性。
       我们所要张扬的蓝色生命意识,就是主张让个体生命回归自然本原,在自由、自在与自主的状态中,使生命与生命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赖、同生共赢的关系。我们看看原生态森林的生命状况:从苔藓、杂草、灌木、乔木、藤蔓等,还有穿行栖息其间的动物,这就是一个高低错落、动静有致的生命共同体,它们之间虽有竞争,但总体而言,是一种互相依存,同生共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自然之间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这个生命共同体中,人是其中的智慧者和主动者,如果人未能准确理解生命的属性,将导致生命共同体的崩溃,最终遗害的还是人本身。君不见,灾害性的洪水、干旱、赤潮、沙尘暴、温室效应等,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过度行为的严重警告;最近几年搅得世界不安宁的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疯牛病等病毒,都是人与动物关系恶化的表征。至于人与人的关系,发生于世界各地的恐怖袭击和恐怖活动,也是在霸权和强权压迫下,族际、国际、人际生命关系恶化的一种极端反应。我们国内出现的贫富之间、干群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还有升学就业、评职上岗等,把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弄得如此不协调,还将会引起怎样的反应呢?令人不堪设想。今天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就是看到了问题的要害而提出的治国理政之策。但是,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生命个体组成的,要建设和谐社会,就要从生命个体和谐着手,让每一生命个体都充满蓝色生命意识。一方面让生命个体都自由、自在、自主,根据自己的条件、特长和素质,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在生命与生命出现矛盾时,学会相处之道,避免你死我活的相互争斗,努力寻找共赢之道。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老子主张不争的思想,极有现实针对性。陈鼓应评价说:“老子的不争,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乃是为了消除人类社会不平的争端而提出的。……主要目的乃在于消除人类的占有冲动”(《老子注释及评价》)。老庄的处世哲学,或可为和谐社会的创建和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黄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