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公共行政管理]人本化领导是领导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赵存见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综观领导发展的历史,领导实践的未来方向是人本化,即现代的领导更加注重差异,注重个性,注重目的,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人本化领导在对传统领导扬弃的基础上有了发展与创新。人本化领导在当前领导实践中已初显端倪,并将不断发展成熟,由隐性走向显性,成为一种新型的领导范式。
       关键词:领导;以人为本;趋势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1-0068-03
       综观领导发展的历史,领导实践和领导理论都经历了经验化到科学化再到艺术化的历程。这一历程的实质和未来方向是人本化,即现代的领导更加注重差异,注重个性,注重目的,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本文将浅析人本化领导相对于传统领导的创新与发展,并对现代领导的人本化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一、以人为本与人本化领导
       近些年来,以人为本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来考察以人为本。争论的焦点集中到了对以人为本中“人”的理解上。有的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是指人民群众;有的学者强调“人”是指具有独立人格的每一个“个人”;有的学者的剖析则更为全面些: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的如下一些意义上的人;类存在意义上的一切人;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个人;一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人”比“人民”的外延更加宽泛,具有更大的包容性。笔者侧重于第三种理解。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包括一切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现实的人。
       以人为本这个命题不是最近提出的。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以人为本”原本是战国时代齐国政治家管仲提出的治国术,其意是说,只有把人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本理国固”,最后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在西方,现代哲学意义的以人为本兴起于15世纪。在资本主义形成过程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人文主义运动,它反对神道,推崇人道,强调人的本体地位。当代最早把以人为本付诸实践的是企业界。有据可查的第一家提出以人为本概念的是日本松下公司。本文中的以人为本是放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来理解的。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这个命题,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重要论述为我们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的是每个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社会历史是从人的依赖走向物的依赖再走向自由个性的历史,是走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这样的社会历史就是一个必须不断寻求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历史,或者是一个不断解放人和开发人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始终表现着对人的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前提、中心和目的,人类活动要依靠人,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满足人的需要和诉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领导学的研究过程中,“领导”没有一个统一的和普遍适用的定义。正如斯托格迪尔(Stogdill,1974)在对领导研究进行综述时所指出的,有多少人尝试着去定义领导,就有多少种不同的领导概念。产生定义不同的原因很多,像“爱”、“民主”这类词,既有定义者自身立场、角度、思维方式、教育情况的差别,也有定义者所处的民族、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差异。在过去的历史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多达65种不同的分类体系以定义领导的方方面面。尽管领导定义各不相同,但是,从这些特色各异的定义中,也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彼得·诺思豪斯在对各类定义的研究中发现了领导现象的核心内容:(1)领导是一个过程;(2)领导包含影响;(3)领导出现在一个群体的环境中;(4)领导包含实现目标。基于上面这些要素,笔者认为领导可以定义为:组织中一部分拥有正式权力的个体影响、带领一群个体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当前,人本思想的回归,对人们头脑中领导认识的旧观念是一次很大的冲击,甚至可以说是一场领导观的革命。在可预见的将来,领导必然会注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即实现人本化领导。正如一些学者所主张的,领导的“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辩证性。一方面它体现了“人为为人”的思想,“人为”即人的行为、作为,“为人”是活动的目的,是领导行为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还内含着“人人可为”的意识,也就是人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总之,在领导的动态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彰显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尊严,提升人的能力,释放人的创造力,营造自我领导的环境,一切发展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发展。
       二、人本化领导对传统领导的发展和创新
       从上表的对比中可见,人本化领导来源于传统的领导理论,但又超越了后者。人本化领导把传统领导的某些基本内容包括在自身之中,它们有某些共同点,例如,都对领导过程倍加关注,都注重领导能力的探索,都致力于寻求有效的方式凝聚队伍、实现目标。但是与传统领导相比,人本化领导又有了本质性的变化。
       (一)领导观念的转变和服务理念的更新。传统领导以事为中心,在领导者的观念中,执行好上级交办的任务才是领导行为的重中之重,领导权力的体现就在执行事务上。而人本领导的观念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替代了事务成为领导活动的中心,“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观念的转变推动理念的更新,“以人为本”的观念使服务理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传统领导普遍认为服务是追随者的事情,追随者为领导者服务是天经地义的事,使用人、发号施令才是领导者的本职,而在这的“用人”常常被理解为管人、控制人。虽然毛泽东早就提出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真正能够很好地践行这一服务理念的领导者少之又少。现在的情形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正如美国的实业家高尔所认为的,“领导”是与“占有”和“地位”联系在一起的想法毫无意义,它将使人误入歧途。人本化领导对服务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服务不仅是追随者的事情,更是领导者的职责。领导者只有给各类人才和普通员工提供周到的服务、明确的规则、必要的辅导和良好的环境,他们的热情和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领导角色的转变。传统的领导者是“官僚”、“指挥者”、“名义领袖”,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控制和指挥,实行的是一种刚性的领导,缺少人性化和差异性。有的学者认为,现代的领导者是“戏剧家”,是“倾听者”、“教师”、“教练”。有的学者则把现代的领导者比作“钢琴家”、“人力资源专家”。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看到了现代的领导者实行的是一种柔性化、艺术化的领导。总结他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人本化领导者是“倾听者”、“协调员”、“人力资源联合者”。善于倾听是友好沟通和获取高保真信息的基础,特别是领导者更要善于倾听,乐于倾听,不能凭主观,凭间接信息,凭经验做出武断地决定。作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只做
       忠实的倾听者还是不够的,他必须在全面掌握情况后当好“协调员”。领导者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从内部讲,要协调各部门之间、各追随者之间的关系;从外部讲,要协调好本组织与上下级单位、有关业务单位、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关系,为追随者搭建起广阔而又绚丽的舞台。人本化的领导者也是“人力资源联合者”。现代的组织结构已不同于官僚制下的组织结构,现代的组织呈现出网络化、扁平化、虚拟化的特点,组织所面对的将是更加复杂的事务,不是单个组织的力量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多个组织形成一个团队,通力协作。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组织形态中的长官命令、权力压制已不能奏效,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能够把各方力量、各层次人才联合起来的“人力资源联合者”。
       (三)领导者与追随者建立起新型的协作伙伴关系。随着领导者角色的转变,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理论认为,领导者与追随者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决策与执行的关系。在人本化的领导活动中,则没有绝对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区别,追随者也可以对领导者进行反领导。这里的领导与反领导不是对抗性的,是默契的,是和谐的。就如同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出的政府、第三部门、企业的关系一样,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建立起了新型的协作伙伴关系,领导者与追随者可以在实现组织和个人全面发展这一愿景的指引下,达成心理契约,共同努力,共担风险,共赢共享。在这种新型关系下,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交流不再是官腔官调,不再是例行公事式的传达指示、汇报工作,而是平等对话,双向互动。
       (四)追随者具有更强烈的自主性,实现了自我领导。在传统的领导方式下,领导者掌控着绝对的权力和各种强势资源,追随者没有独立的话语权和自由行动权,只能俯首听命,唯唯诺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治更加开明,法制更加健全,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自由的空气更加清新,追随者拥有了较大限度的行动自主权。同时,追随者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工作能力和个人素质普遍提高,具有了独立思考问题、设计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条件促成了追随者成为“自我领导者”。“自我领导”,顾名思义,就是自己领导自己,自己影响自己,自己作用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约束自己。个概念早就有学者提出,但在传统领导模式下,只能作为一个前瞻性的概念而存在,不可能真正实现。而在人本化领导中,领导不仅处于组织的高层,而且处于组织的底层,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创造力,每一个人都必须成为领导者。
       三、人本化领导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有80%以上的领导者认为,人本化领导将由隐性走向显性,成为未来新型的领导范式。这一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必然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人本化领导产生提供了时代依据。领导职能与领导方式的确定和转换都是依据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产生的,社会的三维发展趋势对领导方式和领导观的转换产生了压力和提出了要求。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权力结构十分严谨,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中存在着浓厚的英雄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思想。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过去的“官本位”思想、长官意志和官僚作风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扬弃落后的领导理论和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科学和民主的人本化领导。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为人本化领导提供了政策保障。进入21世纪后,我们党提出了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在宏观上,发展经济和社会要“以人为本”;在微观上,一个组织内部的发展也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成为指导国家、社会和组织发展的核心理念,那么,领导活动也要受其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又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领导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点,只有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和谐融洽,才会有组织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人本化领导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和谐关系,是领导理论的创新。
       (三)民主意识增强,领导者与追随者人格平等、相互依赖与相互合作,是人本化领导的道德基础。西方政治思想家认为民主是按照人民的意志统治,允许人民参与政治决策。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随着政治文明的进步,人民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社会的民主程度越来越高,公民具有了平等的人格尊严和政治权利,他们之间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取而代之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协作,这也正是人本化领导产生的道德基础。
       美国著名领导学家詹姆斯·库泽斯在《领导力》中指出,“领导是每个人的事”,在领导过程中“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越来越重要。今天更多需要的是能成为行动楷模的领导者,需要那些能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们还不能断言20世纪90年代的思维方式永远过去了,但如果你想打赌什么样的领导会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会赢的肯定是更注重团结的人,更看重人、把人放在第一位、把利润放在第二位的人。”刘峰则更明确地提出:“更新用人观念的关键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领导,强调平民化领导,强调基于价值的领导。”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詹姆斯·库泽斯的“把人放在第一位”还是刘峰教授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平民化领导,其实质就是人本化领导。
       责任编辑 黄志恒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