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
作者:黄琳庆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的人类理想,是中国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理性的思考:公平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发展与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改革是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制的重要途径;意识形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1-0010-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发展时期的要求。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更加注重治国安邦。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现实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自古以来的人类理想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进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追求。在中国古代史上,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设计过和谐社会的方案,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道家的和谐思想。我国的和谐社会理想最最见于《诗经》中的“乐上”、《老子》中的“玄同”、《墨子》中的“尚同”及《礼记》中的“大同”。有秩序就会有和谐;有和谐就会有秩序。从远古的《太极图》到近代的《大同书》,都演绎出了我国古、近代社会追求“天人合一”和“天人合德”的社会理想:在中固先贤苦苦追求大同理想之时,社会主义的先驱——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也在探索和实践乌托邦主义的和谐社会。从莫尔的“乌托邦”到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从傅立叶的和谐制度到欧文的实验公社,都是追寻未来和谐社会的经典。正如1803年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中所预言:现存的文明制度是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它必将被未来的“和谐制度”或“和谐社会”所代替。1820年欧文在《致纳拉克郡报告》中,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了他的社会主义主张,阐述了他关于“合作新村”的构想,并于182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和谐村”。1842年,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不仅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而且还把社会主义直接称为“和谐自由”。他认为,理想的社会和谐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全体的和谐,以及在全体的和谐中的每一个人的最大的自由。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有益思想的基础上,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他们关于“自由人联合体”或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的表述,无疑是指高级的和谐社会。他们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更加彻底地主张未来和谐社会不仅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而且在人与自然之间,都应该形成和谐的关系。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不断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利益,任何一项大的改革都可能带来社会集群效应。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经济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绿色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在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时期,是一个高风险时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是进入“黄金发展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是进入“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矛盾加剧,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问题处理的好坏,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进人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与问题,如“三农”、失业、环境、资源、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社会风尚等问题日益严重。新旧矛盾与问题不断交织,使目前中国社会经济建设蕴含了一定潜在的风险。这些问题与矛盾如不能妥善化解和有效解决,就有可能影响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原则,对于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从根本上化解与解决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具有关键作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对策探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全方位地理性地思考与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公平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之所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因为当前社会存在很多“不和谐”,这些不和谐,很多是由于分配不公平,从而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障碍。现代行为科学的公平理论认为,社会每个人不仅关心由于自己的工作努力所得到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关心自己的报酬与他人的报酬之间的关系,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和其他人相比是不平衡的,就会产生紧张感,并成为他们追求公平和半等的动机。和谐社会应该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建立公半的和谐社会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整合社会关系,重点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现在,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层已经很明显,阶层意识正在形成。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是沟通和协调的障碍。而化解阶层冲突的主要途径是社会流动。当社会阶层的界限不是凝固的,人们就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这样的社会结合是弹性的、合理的。但是,在我国仍然存在着不少有碍于社会阶层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改革。
       第二,建立弱势群体的保障机制。和谐社会的公平、公正集
       中表现在人们承担的改革成本与财富分配上。弱势群体缺少资源优势,在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较低,缺少话语权,缺少与强势群体博弈的能力。因此,如果将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方面自然竞争,弱势群体将受到巨大的伤害。这就需要政府管理者利用公共权力来保护弱势群体利益,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为困难群众编织可靠的社会安全网,让弱势群体也能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减轻、化解集团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第三,重点解决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中国现在的收入差距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在缩小收入差距上,我们可以借鉴东亚的保持较小收入差距,扩大中间阶层,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也可以吸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对收入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分配,使整个社会达到公平,从而保证社会稳定的经验。因此,我们要在税收、财政上,通过经济杠杆调节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社会矛盾得以缓解,各方面能平等和谐相处。
       (二)发展与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展与稳定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赖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党执政以来所经历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融洽、和谐的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离不开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发展,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不可能会有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和谐社会必然是发展的社会,是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基石的,只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从而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有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是因为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从而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经济实力还不雄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很大,在社会总体和谐的局面下,还在局部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对于我们党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必须肩负起两方面的重任: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不动摇,抓住战略机遇,推动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夯实物质基础。二是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多方面的关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
       第二,把保持稳定放在突出位置上,树立新的稳定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保持稳定放在突出位置上,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的理念。因为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只有社会和谐了,社会才可能稳定,才能更好地发展。首先,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保持稳定是推动改革和促进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现代化,要抓住改革、发展、稳定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保证,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了稳定。因此,我们要把维护稳定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其次,目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面对一系列复杂矛盾和存在的某些不安定因素,强调保持稳定就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利益矛盾成为主导矛盾,这矛盾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矛盾的群体性增强,激烈性增加,处理难。因此,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就必须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再次,树立新的动态的稳定观。动态稳定观是一种新的稳定观,是把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结合起来,在前进中保持稳定的观点。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相结合在党的政策上体现为社会整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一是鼓励人们用最大的努力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二是要用税收等各种政策调节分配,引导富裕群体把合法取得的相当的财富回赠社会,同时对困难群体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和物质帮助,逐步形成全体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改革是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制的重要途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成功地突破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础框架,实现了由封闭经济社会向开放型经济社会的转变,推动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社会财富和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改革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为形成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重要的经济体制基础和物质条件。然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
       第一,推进政府行为规范的职能转变。首先,确立政府只能做法律法规规定事情的理念,重视界定行政立法主体的立法权限和约束条件,防止个别部门以“法”扩权或越权来谋取集团利益。其次,明确政府公共职能,减少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创造一个有利于各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政府社会保障的基础平台。其三,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公民、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扩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空间,使公民在广泛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形成新的和谐关系。其四,完善政府行为的监督机制。政府活动必须贯彻公开性原则,通过专门的信息公开立法,确立政务公开的基本内容和程序,形成政务公开的制度性框架。完善政府问责机制,加强政府行政系统内容的督察,发挥审计与监察部门的作用。
       第二,稳步推进政治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携手并进,政治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功。政治改革在宪法和法治框架内的逐步展开,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体制保障。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在社会利益分层的条件下,要重视改革的“利益取向”。随着改革领域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任何具体改革都存在着对其“合法性”或“合理性”问题的追问,改革的“合法性”乃至和谐的公正性已经越来越重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就是坚持改革成果能够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改革观,是改革获得合法性的基本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坚持的。
       (四)发挥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对在全社会倡导有利的人际关系融洽和谐的思想意识,教育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强化和谐合作的意识和氛围。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都有竞争,但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合作是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都在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内部凝聚力。强调和谐合作,追求“双赢”、“多赢”、“共赢”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宣传和强化和谐合作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第二,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利益差别。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较大的利益差别和贫富差距,而且尚有持续扩大的趋势。一方面,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不利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法规,坚决防止非法获利甚至暴利的机会,运用二次分配等政策调控机制,让更多的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和贫富差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差别、社会成员自身素质的差别而导致的收入差别、贫富差别必然存在而且将长期存在。没有利益差别就不可能有竞争,也不可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难以提高效率,激发创造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合理的、适度的利益差别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的。因此,在宣传时既要积极关注贫富差距等社会公正问题,又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辩证客观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第三,努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一个没有民主和法治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不断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的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才能使国家的治理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从而有效地化解矛盾,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推动全社会增强在民主法制上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
       第四,大力提倡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道德是调节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良好秩序的重要支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道德应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因此,我们要重视道德手段,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友爱,倡导发达地区和先富群体以实际行动关心、帮助、带动欠发达地区和弱势力群体,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而且有机地融合了人类社会的人文精神,是党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 张忠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