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新思维
作者:谷 晶 许吉团

《桂海论丛》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崭新命题,也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运用和实践。当前,构建和谐世界要牢牢把握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这两大命题。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以平等开放的精神,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往,在对立统一中互利共生,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以实现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关键词:交往;和谐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文明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D820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7)01-0007-03
       在国际生态环境的大转换过程中,中国不但向世界贡献市场和资本,而且向世界贡献哲学思想。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看法,主张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同年12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发表题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谐世界》的演说。“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智慧和理论勇气,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世界所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发展。
       一、和谐世界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必然结论
       “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基础,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更是历代政治家所秉持的治国安邦和对外,交往的理念。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实践着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理念的同时,2005年以来,中国高层领导人连续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业系列峰会等一系列多边场合,提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并且在处理与他国交往关系中积极付诸实践。那么,“和谐世界”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联合国首脑会议时,首次对此做了详细的诠释。所谓“和谐世界”的构建,就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实现文明交流。他解释说,“我们要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我们应该推动建立健全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制,发达国家应该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大力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二十一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我们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构建“和谐世界”不仅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现实归宿,也是世界交往历史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交往理论初步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系统的表达。此后,从世界交往角度考察各民族发展道路,一直是马克思始终不渝的基本立场,并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得到贯彻使用。在马克思看来,交往即交往实践,它是人本身所特有的,是人实现其本质的根本方式,他说:“人同自己本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对他说来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因此交往实践“就是人同自己本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力图将社会关系动态化和实践化的思想倾向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结果便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那就是,“各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这是因为,人们“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正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的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而且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显然,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由此推而广之,“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这说明了随着世界交往实践的发展,各民族、国家利益相互交织,他们的发展和全球交往发展密不可分。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正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逻辑展开,也即,构建和谐世界何以可能。因为在一个不安定、无序的世界里,无论哪个民族、国家都很难实现持久的发展。而且,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上,马克思交往理论指明交往实践的发展必然使民族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必然从地域化走向全球化,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交往的发展是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交往使各民族、国家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曾把他们所处的时代概括为“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交往的发展必然给我们这个世界各国带来以何种方式相存共处的世界历史性问题。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就是这一问题的最佳现实答案和交往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马克思、恩格斯注重生产力与交往实践的相互作用,渴望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世界物资流动、人员流动与信息流动喷涌的前提下,各民族国家能通过传递革命信息、了解各自的生存状况,来促进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成功。他们以生产力与交往实践的矛盾运动为指导延伸出的是他们的世界历史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以生产力与交往实践的矛盾运动规律为依据,科学地预见到,随着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发展,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并且可以确定的事实,“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因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譬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在这里,“世界历史”是指各相互分裂的民族、国家由于普遍交往,世界开始有了一部相互依存和影响的统一的历史,而历史活动的主体及其基本单位是相互独立的民族国家,与此同时这些相互独立的民族国家又是共处于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
       二、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两大命题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
       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在这两大主题下,充满着重重矛盾: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富国与穷国、西方与东方、南方与北方、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等等。不面对这些矛盾,时代主题就不能解决。而而对矛盾、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开展广泛的交往,以交往求和平,以交往求发展。因此,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牢牢把握维护持久和平、促进共同繁荣的两大命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交往日益密切,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各国发展和全球交往发展密不可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大环境孤立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繁荣也难以持久。不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就难以避免国际社会的动荡,难以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趋利避害,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均衡、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才是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客观要求。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和平是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坚实基础,合作是实现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携手开创未来、推动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辨证统一。“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贫穷落后和贫富差距扩大是社会动荡、世界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消除贫困、逐步缩小世界各国贫富差距的关键,就是促进共同发展。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所谓南北问题主要是发展问题,即本着平等、公平和互利互惠的原则,切实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使之尽快摆脱落后状况。同时,世界各国(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存在一个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必然统一于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这一伟大实践之中。
       三、尊重和发展不同文明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
       对如何构建和谐世界这一世界历史的时代课题,不同的理论家有不同的回答。但是笔者认为尊重文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维护和发展不同的文明是共建和谐世界的必由之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也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世界上不同民族、国家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共性的一面,可以相互贯通。当然,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传统、信仰和价值观,不同文明之间必然存在内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一面,表现出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但是世界文明的这种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因此,在世界交往实践的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与理解,以减少摩擦乃至矛盾冲突,实现持久和平;同时,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交往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即不同文明在求同存异中互利共生,在对立统一中实现和谐发展。因此,构建和谐世界必须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第一,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要提倡和发展包容精神,求同存异。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历史传统和发展模式,并经过长期繁衍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显示出独特魅力。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的文明,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但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各种文明只有历史长短之分,而无高低优劣之别。因此,应本着包容的精神,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和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及发展道路的权利。历史早已证明,各种文明如果相互歧视、相互排斥,或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败;相反,只有相互包容,求同存异,才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共同提高。
       第二,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要求全人类以平等开放的精神付诸实践。平等是实现文明对话和交流的前提,也是实现各种文明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的基础。没有平等就难以交往,便没有文明的共存。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完全自我封闭的文明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以积极开放的姿态,以兼容并蓄的胸怀,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文明的变迁,才能使各种文明永葆青春活力。因此,各国人民应共同努力,弘扬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维护文明多样性,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文明多样性的挑战。提倡文明发展模式的多样化,世界各种文明之间应该彼此尊重,在平等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第三,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文明交流是心灵的对话、感情的沟通和友谊的纽带。文明因差异而交流,因交流而发展,因发展而保持个性。在不同的文明交往实践中,只有充分发挥文明对话和交流的社会整合功能,才有可能避免文明间的“冲突”,也才有助于人类社会的持久和谐;只有充分发挥文明对话与交流的创新作用,才能不断生成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新文化。历史前进的轨迹表明,各种文明在对话与交流中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使得生命生生不息,文明的多样性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使千百年来人类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变得丰富多彩。  构建和谐世界,无疑任重道远。但这一思想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只要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团结一致,和平共处,互利共生,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就能不断推进并最终实现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的目标,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世界历史”时代。
       责任编辑 黄志恒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