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广角]论当今国际社会的特点及对中国国际社会战略的启示
作者:李华锋

《桂海论丛》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当今国际社会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政治问题社会化和国际社会问题政治化、权力政治和权利政治共存竞争的全球性国际社会。这启示中国应当在坚持符合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原则基础上,以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与塑造和谐国际社会为目标,更积极地融入国际社会,在融入中做到传统外交和非传统外交并重,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自信心,灵活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身份,着力处理好与大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国际社会;中国外交;国际社会战略
       中图分类号:D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6-0063-03
       国际社会既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影响其外交选择的约束性变量。在外交实践中,顺应国际社会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国际社会战略,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本文拟结合当今国际社会的特点,就中国的国际社会战略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当今国际社会的特点
       国际社会的发展状况既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也为世界经济、科技水平制约。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态势、科技发展都有了根本性的转向或质变,国际社会呈现出崭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当今国际社会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性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冷战结束前,囿于交通、通讯手段的限制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全球性国际社会并未形成。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明显减弱,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全球性国际社会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国在各领域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能内向型地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实现生存和发展。从法理角度讲,各国不分大小、强弱在当今全球性交往中一律平等,但实际情况并非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综合国力优势,既在国际社会推行权力政治,在各种国际交往中利用权力的可转换性,对异己国家进行打压,又通过程序化的道路,借对国际组织的控制权和领导权来规范他国。其中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冷战后成功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扭转了原来的横向衰退局面,进一步确立自己的全球霸主地位。这决定着在相当长时间内其它国家不可能达到与美国同一水平,全球性国际社会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局面将继续维持下去。
       (二)当今国际社会是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国际社会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在多方面加速发展,使整个世界日益网络在地球村之中。在各种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全球化是核心,其不仅是其他全球化肇始的缘由,也推动其他全球化向纵深发展。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亚金融危机的全球连锁反应、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和扩展、国际石油市场波动的国内影响,对外贸易在拉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突出作用都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国际社会中的各国、各地区已经处在紧密的相互依存之中。由于在多元化的国际社会形成共同的认知并非易事,经济全球化在加速推进的同时,国家主义迈向全球主义的桥梁——地区主义也随着冷战的结束走向复苏,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国际交往中,成为国际社会中的一道景观。在世界经济领域表现为各种新的区域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原有区域经济组织整合程度得以提高,具体诸如欧盟成员国的扩张和经济职能的强化、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是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离和取代,而是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补充和丰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三)当今国际社会是国际政治问题社会化和国际社会问题政治化的国际社会
       在传统意义上,国际政治领域与国际社会领域的界限比较明显。国际政治是相对于国内政治而言的,关注的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世界的总体和平与安全等政治状况。国际社会更加关注的是国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性交往。冷战结束后,伴随国际关系民主化程度提高、主权观念深嵌国际关系实践、国际安全形势缓和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传统国际政治实践的内核明显发生变异,国际社会关系的地位显著提升,不断纳入国际政治活动的范畴,国际政治的内容越来越生活化,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形成紧密一体的互动关系,显现出综合性、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如宏大的世界和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消解为和平与发展,招商引资成为各国首脑外交的中心问题,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上升,国际文化交流或冲突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明显增强,疾病蔓延、生态恶化等传统社会问题的治理状况影响着一国政治局势的稳定。因此,国际政治问题社会化和国际社会问题政治化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鲜明特点。
       (四)当今国际社会是权力政治和权利政治共存竞争的国际社会
       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国际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领域,同整个人类社会一样呈现出进步性。但又必须看到,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有着重大的区别:国内社会由于存在权威政府,拥有强制性的法律制度而呈现出有序性;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构成,处于无政府状态,存在的法律制度不具有强约束力,力量因素十分重要。“当一个行为体(如超级大国)的实力足够强大时,它甚至可以对抗整个国际社会。”[1](P239)美国是当今国际社会权力政治的典型代表。为了保持新世纪仍为美国世纪,防止他国构成挑战,美国近些年来在多个方面违背国际规制和国际舆论倒行逆施。当然,随着人类社会总体的不断进步和世界众多国家努力,国际社会也不再完全是赤裸裸的权力政治的天下,权利政治在二十世纪逐步进入国际社会各领域。如国际社会的法制化初现端倪,国际规制和国际组织的权威总体增强,美国霸权主义行径极力寻求披上合法化外衣。在国家关系层面上,当今权力政治与权利政治共存竞争的突出表现就是大国之间既构筑伙伴关系,又存在尖锐的世界多极化和单极化之争。
       二、当今国际社会特点对中国国际社会战略的启示
       当今国际社会的上述特点既给中国带来严峻的挑战,也给中国带来难得的机遇。因此,中国应当因应形势,趋利避害,在外交上构建合适的国际社会战略。以笔者管见,当今国际社会的特点至少为中国确立国际社会战略提供以下八方面的启示。
       (一)在取向上,中国应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
       诚然,当今国际社会为美国所主导,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呈现出总体的不合理性,但我们决不能幻想另建一个国际社会。从历史看,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寻求从外面挑战和变革现有国际社会的国家最终都以失败结束;二十世纪国际社会的三次重大变革,中国虽然都不是原有国际社会的挑战者,但最终都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升。从现实看,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能够全面主导当今全球化社会的和平运转,说明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如果我们不切实际的冒进只能强化西方国家“中国威胁论”的认知,丧失发展机遇;我国已经与世界主要国家形成密切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走入困境。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前的三十年,中国之所以发展较为缓慢,与没有完全融入任何一个地区性国际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从总体上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在融入中使中国得以塑造对己有利的国际环境,迅速地发展自己。因此,中国应当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融入不是认为现有国际社会就是完全合理的,而是寻求在较为不利的国际体系中以较小的付出,从内部换取较大的收益。
       
       (二)在目标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应有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与塑造和谐国际社会的两重诉求
       这两大目标具体来说是:在融入中维护中国的尊严与权益,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为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服务;在融入中逐步影响国际社会,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形成,最终建立一个和谐世界。这两个方面既相辅相成,又有所区别:实现自身目标能够更好地追求国际目标,实现国际目标则更方便自身权益的维护;国家利益决定着实现自身目标是基础,国家性质决定着实现国际目标是归宿。两大目标的确立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国际社会的特点决定的:国际社会中对中国不友好、对中国构成挑衅和威胁的势力仍然存在,中国必须实现复兴,避免近现代史上的悲剧再次上演;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世界大国,中国有责任为国际社会的公正与正义做出应有的贡献。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中国已经多次公开阐明不称霸,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实践中既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保护公民和企业在海外合法权益的同时,又积极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断加强与各种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为处理国际热点问题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今后应继续坚持下去,并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让国际社会的其他行为主体相信和认可中国的合理追求。
       (三)在原则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应坚持符合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基本原则
       说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是从总体上、姿态上讲的,并不是无条件地苟同西方制订的一切,必须是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有选择、有保留地参与。这些基本原则有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坚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坚持参与国际社会义务与权利对等等。以此为前提,从长远和战略的高度通盘考虑参与某一国际组织、加入某一国际条约或采取某一国际行为的利弊,理性地做出正确适宜的选择。这方面中国多年来是一直重视的。如中国的“复关”和“入世”谈判之所以长达十五年的时间,就是中国政府没有全盘接受一些国家所提条件,坚持必须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加入等原则,与有关国家进行长期艰苦谈判磋商所致。正是坚持了这些原则,使我国在“入世”后在关税税率降低等方面有一个较长的缓冲和过渡期,有效地减弱了国际市场对我国某些民族企业的冲击。对外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能够在经济迅速发展中保持政治与社会稳定,没有步苏联东欧剧变之后尘,也是在开放中坚持基本原则的结果。由于国家利益的多元化,面对有关问题做到加强论证,实现科学评估将是今后能否正确坚持原则的关键。
       (四)在心态上,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过程中应保持平常心和自信心
       保持平常心就是指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进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学会用辩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国际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必须既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当今国际社会的特点。这决定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只有坚持循序渐进,才会最终成功融入国际社会。在融入国际社会进程中,中国与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西方国家的不公正对待,有些则是正常的矛盾与分歧,不能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同和灰色的历史记忆就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它们企图控制和鞭挞中国。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但不能僵化地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心态和思维看待今天的现实,更不能有现在我妥协让步,忍辱负重,将来报复你的卧薪尝胆心理。保持自信心就是要相信中国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融入国际社会进程中的各种困难。作为一个拥有不间断文化的文明古国和在近现代不利环境中主要靠自身力量成功实现复苏的现代大国,中国只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正确借鉴中外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教训,确立适宜的战略和策略,一定会成功地融入国际社会。
       (五)在身份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应灵活地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身份
       任何一个国家活跃于国际舞台时都必须正确地定位自我身份,这样才能够制定适宜的战略。作为一个坚信科学社会主义、总体发展程度还不高的国家,中国在参与国际交往中必须牢记自己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身份,矢志不渝地坚持追求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西化,注意争取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得的权利。但又必须认识到“牢记”不是“凸显”。一方面,在“西强我弱”的国际现实面前,只有清醒认识意识形态的差异,但又不突出这种差异才有利于中国与众多国家的和谐共处,在平稳的中外关系中发展自己。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世界上众多国家对中国的定位都开始发生一定程度的转移,由发展中大国转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与毛泽东说“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年代相比,的确已经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要求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中,既要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争取自身权益,又不能总拘泥于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中国在国际事务上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地承担一些大国应肩负的特殊职责,努力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作为一个与国际社会主导国社会制度截然不同的外来者,树立大国风范十分重要,有助于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认可、信任和理解。[2](P317-323)
       (六)在重点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应着力处理好大国关系和周边关系
       国际关系史的事实一再昭示,造成国际社会中力量相当的国家境遇常常不同的关键原因在于其与大国和周边国家关系的状况。对于相对较弱的国家,处理好与大国的关系十分关键,这决定着其基本安全状况。我国安全环境之所以在六十年代十分严峻,根本原因是与两个超级大国都处于敌对状态之中;在九十年代初一度恶化,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我实施集体制裁;此后安全环境不断改善,关键在于同所有大国都结成伙伴关系。因此,继续在融入中处理好同大国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增进安全,加快发展,也提供了广阔的外交回旋余地。此外,地缘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永远是不可能消失的,世界上的所有战争与冲突都或多或少有地缘因素。因为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具有一定的地理空间,任何大国在世界舞台的崛起也都是以所在地区作为根基,先崛起于地区舞台的。这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周边国家众多、大国紧密相居的国家,应当努力减少地缘政治困境的负面影响,发挥地缘优势。这样既有利于中国维护良好的周边环境,一心一意地发展经济,又有利于自身的团结与稳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还有利于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形成经济纵深地带,获得走向世界的立足之地。
       (七)在难点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应妥善解决中美之间的崛起和相关问题
       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对外战略不断调整,以确保二十一世纪继续为美国领导这一终极目标。中国虽然现在无力,将来也无意去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只是追求自身的强大和国际社会的公正,但中国有着巨大的崛起潜力,强大后在客观上确实会影响美国的霸权利益。因此,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开始把中国作为未来最大威胁,并据此调整全球战略布局。现在只不过是认知到国际恐怖主义对其构成严重的现实威胁,而加强了与中国的合作,使中美关系的波动变小。这是把各种“威胁”的轻重缓急重新排序,并没有消除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旦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反恐等棘手问题较好解决,中美之间的矛盾将会再次凸显,甚至可能更加严重。当然,尽管中美之间面临一系列的问题,美国把中国定位于战略竞争对手是长期性的,但这并非预示着中美之间不可避免地矛盾激化,中国仍有大量的战略空间来促使双边关系保持稳定和建设性的发展,甚至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动和共处模式。中美关系的这种两面性,也从一个侧面昭示,新世纪头二十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八)在策略上,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应做到传统外交和非传统外交同时并举
       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运作和管理,同各种国际行为主体建立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当今国际社会,无论是国际事务和国际行为主体的多样性,还是一些全新课题的出现,都给中国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促使中国在继续重视传统外交,发挥传统外交营造良好国际空间,塑造稳定双边关系作用同时,对非传统外交要给予特别关注,增强中国开展非传统外交能力。这样既有助于中国娴熟地解决各种涉外问题,彰显大国风范,又能发挥某些非传统外交的优势,弥补传统外交过于严肃正式的不足。非传统外交是一个涵义非常丰富的概称,具体的非传统外交重点有:在外交方式上,学会更加自如地利用多边场合开展双多边外交和经济文化外交;在外交主体上,注重培养大量掌握专门知识,善于外交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在具体内容上,加快熟悉非政治性国际组织的运作方式,增强同非政府组织打交道的能力等。总之,不能把外交拘泥于专门外交人员和国家领导人的事情,不能认为外交就是解决政治、安全事务,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和灵活的策略来看待和对待外交,从而推动中国较为顺利地融入国际社会。
       参考文献:
       [1]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2]王逸舟.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