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研究]关于“复合型出版人才”观的思考(摘要)
作者:马 琳

《桂海论丛》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文章认为,复合型出版人才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在现代出版界是稀缺资源。受出版体制和出版教育体制制约,复合型人才短期内不可能大量出现。追求所有出版从业人员都成为复合型人才不切合实际。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调整好人才结构,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以人为本,才是解决目前出版人才问题的根本。
       关键词:出版;复合型人才;思考
       中田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5-0094-03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国出版业也被卷入竞争激烈的市场漩祸中。从把市场作为被动主体到主动适应市场、转化图书出版模式,从等米下锅、吃皇粮到找米下锅、主动出击,再到即将全面开展的企业化转制,出版界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无情的市场也考验着每一位出版人
       鉴于此,出版杜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培养和招聘复合型人才”,是这些年各出版杜提出的口号。在压力的驱使下,编辑们不得不以“复合型人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此来面对五光十色的市场。但是实践检验的结果总是令人失望,复合型人才只是风毛鳞角。笔者以为.提倡复合型出版人才确实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但这种观念在现行的出版体制下提出井实行有一定的难度,有很多不切合实际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什么是复合型出版人才?
       关于“复合型出版人才”的概念,从提出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一个定沦,学者众说纷纭。从2006年4月中旬仪汇读书周报)与复旦大学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杜、扛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地位与价值”研讨会及其他见诸报端、网络的言论中可以看到,对复合型出版人才有几种说法:
       (1)是既熟悉市场,又精于编辑业务的人。
       (2)是熟练掌握出版环节各项技能的人。
       (3)是真正掌掘现代出版技能、了解现代出版内涵、同时又能将现代出版内涵物质化、使理念转化为文化产业的人。
       (4)是具有产业理念、市场理念、创新意识,知识结构多元化,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务的人。
       (5)是懂经营、懂管理、懂营销,有公关能力(包括外语能力)的人。
       (6)是既专又博的人。也就是既精通出版物内容所属专业,熟识出版知识,又能广泛涉猎各方面常识;既掌握特定出版环节的拄巧,又熟悉出版流程中其他环节的运作的人。
       虽然言论众多,但其中也不乏一些模糊的概念。就笔者理解,复合型出版人才简单地讲就是有很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又有很强的选题策划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和经营能力的人,除精通专业知识外,他还要对其他学科知识涉猎旁通。也就是说,复合型出版人才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能力,在某一个具体方面又出类拔萃,并且他的综合能力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他应该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更具体地说,复合刑出版人才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熟悉出版各环节,能够在出版各个领域大且身手。
       集这么多本领于一身,确实要让很多人生出做复合型人才不易的感觉。但严峻的市场形式和广泛的宣传攻势让许多出版从业人员不得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现行出版界人才状况
       按照复合型人才的标准来看现行的出版界人才状况则令人失望。复合型出版人才可以说是稀缺资源,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或省区还能见到一些,在落后边远省区则难觅踪迹。许多实力雄厚的出版社包括一些老牌出版社都抱怨说虽然他们不缺少优秀的案头加工编辑,却缺少懂市场懂经营的人。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柳斌杰在一次讲话中说,“目前出版界做学问的人多,善经营的人少。”大出版杜、老出版社尚且如此,遑论地方甚至边远地区小型出版社。专业型人才尚难觅,更别谈复合型人才。以广西的各出版社为例.编辑与经营相脱节往往是正常现象。编书的人不懂市场,跑市场的人不懂编辑。发行部门作为市场营销部门,其人员的文化素质通常很低,对书没有感觉,仅凭社交能力、公关能力,不能很好地把书介绍给读者。而编辑部门很多编辑也缺少市场意识,缺少把握信息的能力,编出来的书很多也走不上市场。至于搞版权贸易更是外行,大多数只能通过中介机构进行,并且由于没有外语才能,对已达成版权协议的外文图书找不到感觉,翻译质量经常出现金五其外,败絮其中的现象。
       专业型人才的状况尚且存在如此多的弊端,复合型人才又如何培养呢?有人建议以轮岗的形式培养复合型人才。那么,让一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较强的编辑去经营岗位历练一段时间肯定有助于他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让一个文化水平很低,甚至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没有的经营人员去承担编辑工作又怎么可能呢?也有人建议以迭到国外或国内高校学习的形式进行培养,这倒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可是财政上也不可能支持所有的人员都得到这样的机会。还有人建议以练兵、推上第一线的形式去培养人才,也就是就一本书成立一个小组,编、印、发一条龙,从选题论证、找作者、包装到营销、公关全包,一本书做下来,参与人员对做书的程序都有一定的了解,综合素质也大大提高。有些出版社在这方面确实取得了成功,如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和《健康忠告》两本书就是这样做出来的,两本书都成为全国畅销书。但这种形式在落后地区实行起来效果不甚理想,原因也是专业人才的素质欠缺,不能形成合力。
       针对这种状况,很多出版社的人才战略由激进转变为实际,就是先培养好专业型人才,让各人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策划编辑与案头编辑分离便是这种人才战略的结果。将市场意识、活动能力较强的编辑组成策划编辑室,而活动能力较弱,但案头能力较强的编辑组成案头编辑室。对市场营销部门文化水平偏低现象则采取引进高学历人才机制逐步加以完善。这些措施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对专业人员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说为造就复合型人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要真正实现这样的人才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现行出版体制和出版教育的不成熟制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形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出版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变化可谓天翻地覆,但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其进程仍然滞后,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出版的保护性壁垒仍然没有被打破,所以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出版实际上仍然实行着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扶持和干预下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平稳运行,所以其与市场大环境、与国际出版界的竞争态式是极不协调的。一个典型的现象是,很多地方出版业以带有垄断性质的教育出版为产业支柱,这种特点给行业内部带来很大的惰性,一旦垄断被打破,支柱一例塌,便成了失去拐杖的瘸子,完全不具备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的本领。有人形容中国出版是带着”衙门习气”进入市场的不无道理。在这种状态下不善于经营、不善于竞争,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淡薄又
       有什么奇怪呢?在这种状态下谈复合型人才也是—句空话。虽然企业化转制喊了两年,但直到现在人们对出版业属性的认识仍然不清,出版市场化、产业化程度那么低,复合型人才又如何造就和培养呢?复合型人才只有在出版产业化、市场化后才能大量出现,否则即使培养出来不久也会因为体制的不完善而消失。只有通过体制改革,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与用人机制,让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
       另外,现行出版教育不成熟,与实际相脱离,也是制约复合型人才培养并形成的一个因素。2005年,《中华读书报》曾刊登一则新闻,说出版界人才市场出现了有趣的错位现象:一方面,出版界对出版人才的需求旺盛,却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另一方面,出版发行等相关专业毕业生仍然供大于求,求职困难重重。这种现实需求与人才自身结构的错位,暴露了我国现行出版教育的不成熟。据了解,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中对出版方面专业的设置是根据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来进行的,如编辑专业、印刷专业、发行专业、设计艺术专业等等。这种设置模式明显地将本来相辅相成、互相渗逐的出版各环节分离开来,导致学生只懂编辑不懂发行,只懂设计不懂印刷。同时出版教育重理论轻实践也是一个致命弱点,这点直接受教师队伍构成的影响。据了解,许多从事出版教育的老师不是资深出版人,甚至根本设布从事过出版实务,这个问题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尤其突出,完全没有相对应的实践机制。这样的教育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就是必然的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岂能满足招聘单位提出的“有实践经验、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素质要求呢?此外,继续教育本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沟通出版教育与出版产业之间的联系,可是这种联系比较其他传媒产业如新闻产业,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版社和学校教育之间少有达成固定协作伙伴关系,没有像有些新闻单位是固定学校的实习基地,而该学校又为新闻单位培训员工,实现双赢。理想的出版教育应是以学校专业教育为基础,行业再堵训为延续的。
       所以,要让复合型出版人才大量涌现,当前的出版教育体制也必须改革.与出版体制改革同时进行。要实现出版教育与出版产业的完美结合而不是互相脱节,教育应为出版业带来学以致用的人才而不是空谈家。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才墨解决当前出版人才问属的糨本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大环境下,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拥有更强的竞争力.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培养和招聘复合型人才虽然顺应了时代的需求,但在目前的出版体制和教育体制下要想拥有很多的复合型人才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大多数人不可能做到全才。从科学的角度说,人的大脑结构是有差异的,大脑鲒构的差异导致功能和个性差异,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在能力、性格方面的种种不同。一个人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在另一方面往往就有欠缺。即使是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或说是复合型人才,从某个角度说.他也不可能所有的领域都专。当然也不是说出版社不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笔者以为,一个出版社,在社领导班子中有几个复合型人才就很不错了,尤其社长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把所有专业人才组织起来,给每个人提供一个长袖善舞的舞台。所以解决目前出版界人才缺乏问题的关键不是培养多少复合型人才,而是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效用。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做好人才工作,落实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适应新形式新任务要求的科学的人才观。”胡锦涛同志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指出人才工作的重要地位,阐述树立科学人才观的极端重要性,这对新时期出版人才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出版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可以从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来体现。
       (一)构建合理的编辑出版人才结构
       要改变过去分工过细、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局面,尽量做到报据人才的知识、专业、学历、年龄和气质进行忱化组合。有专家指出,构建合理的编辑出版人才结构,必须充分发挥出版企业、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整体合力,在三个方面齐头并进。一是优化紊质结构:文化知识、能力、精神三位一体;二是改革教学模式:课堂、活动、实践三元并举;三是把握培养层级:行家、专家、杂家三维推进。”觉得很有道理。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差异性互补,发挥奸整体效益。
       (二)建立科学有效的目标绩效评估机制
       绩效评估是对员工在职务上的行为和工作成果的考量,是管理者与员工的一项管理沟通活动,通过绩效评估,可以加强上下级之间的对话质量,使个人、团队和企业的整体目标密切配合,增强管理人员、团队和个人实现持续进步的共同责任感,帮助员工在工作要求、工作重点和个人能力、兴趣之间寻找发展的最佳契合点。绩效评估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要实现客观、公平、公正,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通过科学的绩效评估,引导和帮助员工全面认识自己的素质能力,充分开掘自身的心智潜能,并根据自己的能力,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出版企业的发展要求,更好地设计自己的职业愿景,形成特有的优势,把个人追求融人到出版社的长期发晨当中,进而形成个人、团体和单位的合力。
       (三)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
       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实施人才战略要着眼于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注重发挥其特点和特长,不求全寅备,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大胆探索。在出版社也是如此。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做好员工的教育、培养、引导工作和对他们的使用、关心、激励工作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求全责备,要求每个人都去做复合型人才。过度的求全可能会给员工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反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得不到更好的发挥。同时一视同仁为各类岗位的人才提供服务也是十分必要的,过度重视某种岗位轻视某种岗位都会带来内部的不团结,更谈不上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如现行一些出版社中就出现了重策划轻案头、轻校对的现象.这是不利于出版社的长足进步的。只有真正做到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信赖人,才能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宽松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才能使每一位员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释放出来,并在自己为企业的贡献当中获得满足感。这样的出版社才会有凝聚力,才会富有朝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