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广角]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与生态化转向研究(摘要)
作者:张 鹏

《桂海论丛》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是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诱因之一。在市场条件下,通过征收庇古税等方法,虽然可以纠正这种外部效应,但没有从根本上解除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等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使技术创新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是解决技术创新外部效应的必然选择,也是根本出路。
       关键词:技术创新;外部效应;技术创新生态化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5-0056-03
       自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概念以来,技术创新理论在20世纪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正是在传统哲学观念指导下的科技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错位,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自然和社会生态缺陷。这促使人们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进行理性反思。
       传统技术创新是建立在工业文明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以无偿消耗资源环境为代表、以谋取纯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由于其以功利主义价值观为主导,以追求经济利益和实现商业价值为目的,带来了外部效应等一系列负面影响,破坏了环境并导致生态持续恶化,进而引发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通过对技术创新外部效应的考察,认为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是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诱因之一,在市场条件下,通过征收庇古税等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问题,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使技术创新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才是解决传统技术创新外部效应的必然选择,也是根本出路。
       一、外部效应导致市场无效率
       环境资源会因价格信号的缺失或失真而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在错误的价格信号引导下,无法利用“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的是优化配置。在技术创新活动利用环境资源的实际过程中,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而市场失灵又是环境退化的根源。
       当某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效应扩散或波及到当事人之外时,就出现外部经济效果,即是外部效应,也称外部性,指某种经济活动(包括技术创新)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带来的影响。也即这些活动会产生一些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承担的成本,或不由生产者或消费者获得的利益。
       传统技术创新以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造成生态失衡,环境破坏严重。这就不但影响了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且给周围群众带来不利影响。在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承担破坏生态的成本时就是一种负的外部效应,也叫外部不经济效应。仅靠市场机制是无法消除这种负外部性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考虑的只是自己的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当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供求平衡时,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是相等的。如果没有负外部性,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相等,社会收益和私人收益相等。当市场上供求相等时,社会收益和社会成本相等,从社会角度看,这种资源配置也是最优的。当有负外部性存在时,社会成本中增加了负外部性给第三者带来的成本,从而使社会成本变大,大于私人成本,而社会收益仍然等于私人收益。这样,虽然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仍然相等,但是社会成本大于社会收益,没有实现资源配置最优。这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另一种外部效应是正外部效应,也叫外部经济效应。即一项活动带来的部分利益由与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获得。企业对环保技术的推广与使用就给社会带来了正的外部效应。这不仅有利于这个企业,而且也给社会其他人带来了好处,因为环保技术的使用使我们在保持发展的同时,可以生活在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中。如果由市场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以自己的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为目的,价格调节实现供求平衡。这时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等,但存在正外部性的社会收益中还包括了其他人得到的好处,使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也没有实现资源配置最优。这也是市场失灵的表现。
       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某一商品的有益或有害影响,市场价格不能反映出来,这就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状态。价格扭曲,信息传递失真,会造成经济效率损失。这样,具有正外部效应的商品生产可能不足,而有负外部效应的商品生产可能过多。这必然破坏市场经济中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主要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简单说技术创新是包括科学发现、发明到研究开发成果被引入市场,商业化和应用扩散的一系列科学、技术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它包括从最初的发现,直到最后商业化的成功。技术创新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技术创新也带来了负外部效应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导致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生态危机。技术创新的外部效应是创新主体(企业)的创新行为对旁观者利益产生影响,而受影响的旁观者既不付报酬又得不到报酬的一种连带效应。从经典的经济学来说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某些资源的产权缺失而引起相应资源滥用所引发的外部效应。二是因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联合性所致的外部效应。
       第一,因环境资源的共有性导致环境资源的恶化与衰竭。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要消耗资源,这些资源根据产权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或企业都不拥有产权,任何一个组成单位都可无偿使用,归社会所共有的资源,这类资源为共有资源;另一类是创新主体拥有完全产权或他人拥有产权的私人物品。共有资源是有限的,无偿使用的后果必然导致资源的匾乏和资源质量的下降,而质量下降的资源不能维持原来的生产和消费功能,人们只好扩大对共有资源的使用,资源的扩大使用又进一步降低了资源的质量。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资源的衰竭,资源的衰竭则反过来制约了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可持续发展危机。上世纪后半叶的经济发展就是这样一个惨痛的历程。二战以后,人们出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实现了迅速的增长。人们乐观地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忽视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把工业的单一增长作为重建的唯一希望。重视工业的结果是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把世界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工业化时代。但由于忽视了环境的承载能力,这种盲目的发展引发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使人类社会面临着生存的威胁。饮用的水变得不洁净,呼吸的空气变得浑浊不堪,臭氧层空洞使得人们直接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之中、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地球变暖,气候变化异常等等。
       第二,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外部效应。追求利润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目的,为了实现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企业追求每一个生产过程的最佳利益,追求这种最佳利益的结果是采用线性的非循环工艺。因此企业中技术创新过程也是一种
       线性的非循环过程:生产要素——技术创新——产品——废料。单一的非循环的生产过程,使其产生的废料得不到循环再利用,废料的去向只能是自然环境。废料的弃置又加重对环境的污染,从而降低环境资源质量。人们不得不忍受着日益恶化的环境,这样又会出现上一段所论述的情景:环境资源的进一步恶化限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所以,生产的外部效应反过来阻碍了发展。
       对技术创新成果的消费也会有外部效应。企业为了正确定位市场,一项技术创新往往以单一的市场上的某种需求作为目标,这样减少了企业的风险而增大了获利的可能,但消费过程往往超出人们的预计,例如:发明制冷机器是为了满足制冷的需要,而制冷机器的使用却有意想不到的外部效应——制冷剂氟利昂泄漏到大气中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臭氧层的破坏又导致了大量的紫外线透人大气层,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技术创新成果的目的单一性忽略了对消费所产生的外部效应的理性分析,忽视消费负外部效应的结果是对环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在没有发明和推广使用大分子合成有机化学制品之前不会有“白色污染”;没有核技术的研究与利用,人们也不会生活在核威慑与核污染的恐慌与忧虑中;更不用讲化学工业的技术创新使大量的农药、化肥进入了自然环境;最近几年,基因工程所导致的“基因污染”又成了一个新的环境问题等等。
       三、外部效应的解决与技术创新生态化
       传统的技术创新服务于市场竞争和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因其外部效应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一方面,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导致经济发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而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人成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造成了人的单向度发展。因此,必须解决这些外部效应。
       (一)市场条件下,解决技术创新外部效应的一般做法
       在一些情况下,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可以有一些私人解决办法。根据科斯定理:只要法定权利可以自由交换,且交易成本等于零,那么法定权利的最初配置状态对于资源配置效率而言就是无关紧要的。科斯定理说明,私人经济主体可以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效应问题。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分配,有关各方总可以达成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中每个人的状况都可以变好,而且,结果是有效率的。
       政府也可以通过立法和行政的手段,规定或禁止某些行为来解决技术创新的负外部效应。例如,制定有关禁止污染的法律,强制工厂对废气、废水的净化治理或停止生产等。政府也可以用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提供符合社会效率的激励。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对那些有技术创新负外部效应的活动征税,称为庇古税。通过税收把引起负外部效应的外部成本转给生产者,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这就迫使企业要么自己治理污染,要么采用新的环保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把污染的外部性内在化。
       (二)解决技术创新外部效应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创新生态化
       无论是私人之间的协商解决、政府的管制还是庇古税的征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技术创新所引起的外部效应。但是外部效应造成损害的后果没有消失,企业上缴了庇古税,就可以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虽然使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达到了外部效应内在化的目标,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依然存在,传统技术创新活动造成的生态的恶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破坏仍在继续。
       传统技术创新因生产与消费的联合性引发的外部效应导致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追求单一的利润最大化;运用线性非循环的生产流程;单一的以某种市场需要作为技术创新的唯一导向。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只有克服单一的经济价值观,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关系的和谐性及可持续协调角度来重新建构理论体系和从事实践活动,才能逐步消除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导致的许多不良后果。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全新诠释和定向改变,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考虑技术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和作用,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又创造生态价值。这里的“生态化”并不单纯是生态学意义上的生态化,而是指事物之间的平衡相依、和谐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从而使技术创新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创新生态化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狭义的自然生态,而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生态和谐有序内涵丰富的概念,技术创新的生态化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创新系统。它既包含了自然和社会两个维度,又兼顾了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技术创新生态化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技术创新中过分强调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缺陷,而且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框架。它注重优化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发展,它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适度性、协调性、普遍受益性三个特征。适度性是从技术创新的速度、规模等方面对人逐利行为的一种规制;协调性指的是技术创新要协调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系统,生态化要求这些系统在技术创新的考核指标学中能高度统一;普遍受益性是指技术创新创造的价值在分配上的平等性。技术创新生态化由传统的单一追求市场价值转向追求包括经济持续增长、自然生态平衡、社会和谐有序在内的综合效益,这较之传统的技术创新目标更加完善,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建立在生态价值观,遵守生态原则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强调技术创新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和再认识,重视生产流程的网络化、技术的可循环设计和创新目标多样的设计。因此,技术创新生态化是避免传统技术创新外部效应的必然选择与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 莫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