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哲学研究]辩证逻辑与思维创新(摘要)
作者:王宁湘

《桂海论丛》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在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关键的时代,认识辩证逻辑与思维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辩证逻辑是思维创新的科学导向,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这就要求人们要充分认识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形式和方式方法对人们获得新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辩证逻辑;认识;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B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5-0031-03
       辩证逻辑是一门思维科学,它以辩证思维为其研究对象。它既不同于唯物辩证法,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逻辑学,它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逻辑学。辩证逻辑着重研究思维自身特有而不为外界所具有的辩证法。在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关键的时代,认识辩证逻辑与思维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
       一、辩证逻辑是思维创新的科学导向
       创新始终离不开思维水平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的任务是解决主体和客体、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离不开普通逻辑那种静态的、确定的、单一的思维,也离不开辩证逻辑那种动态的、辩证的、复杂的思维。思维创新,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对象的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而后才能认识和把握对象的不确定性和发展变化性,才能卓有成效地认识和把握永恒发展的客观世界。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一条重要认识原则:“必须先研究事物,而后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而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
       众所周知,思维创新就是不断由静态思维转为动态思维的过程,是获取新知的过程。静态思维以普通逻辑为导向,强调事物的确定性,形成知性概念(或称普通概念),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固定概念”和“简单范畴”。知性概念以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为依据,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某种共同属性,强调内涵确定性,把一切相异的因素都暂时排除在外,红就是红,白就是白。但事物在发展,认识在发展,概念也会发生变化。就以人们对物质形态即“物态”的认识为例,过去仅限于固态、液态、气态。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又相继发现了等离子态、中子态、辐射场态,还有“反物质”,使“物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了上述诸多新概念。这就告诉人们,知性概念作为逻辑的起点,既是合理的又是有局限性的,它建立的是“静止的规律的王国”。但客观事物中同异密切相关,不能绝对分割。事物在永恒发展,人们的认识就必须深化,必须由知性观念过渡为辩证概念;由不包含差异和矛盾的固定概念,过渡为包含差异和矛盾的流动概念,就必须由普通逻辑走向辩证逻辑。这正是思维创新的理论根据。人们应该清晰地看到概念都是发展变化的,内涵和外延永恒不变的概念是不存在的。普通逻辑所说的概念是知性概念,它只是反映客观事物单一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辩证逻辑所说的辩证概念则是反映客观事物“矛盾”属性的思维形式,反映对象及思维自身的矛盾运动。它是从知性规定(固定概念)起步,经过不断进行矛盾分析和抽象,形成前后相继、互相联系和转化的系列概念。如导体——非导体——超导体,就是自然科学以辩证逻辑为导向的思维创新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系列先后相继的新观念。我们党突破了社会主义所有制就是单一公有制的旧观念,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新观念;突破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旧观念,确立了计划经济过渡为市场经济的新观念;突破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形式就是单一的按劳分配的旧观念,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等等新观念,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单一的非此即彼的知性概念转为辩证概念。这个过程就是根据辩证逻辑的要求而进行的思维创新。
       辩证逻辑所揭示的思维具体(具体概念)是一个在思维中再现的复杂整体,它必须是同时具有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环节的概念。它要求人们不能孤立地、空散地思考问题,应该整体地、全面地、系统地思考问题。概括来说:第一,它已不是单纯反映对象的确定性,而且是反映对象的内在联系和矛盾属性(或称两重性)的认识;第二,它已不是只反映对象的确定性,而且也反映对象的不确定性,反映联系和转化,每个后继概念都是经过扬弃,内涵更加充实和深刻的概念;第三,它反映的已不是对象的某一方面或对象初级本质规定,而是关于对象总体的本质规定。比如,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是经历了一个由知性概念转为辩证概念的思维创新过程。前文所述的一系列先后相继、相互关联的新观念,都是反映社会主义自身矛盾的运动状态,都是已经包含差异和矛盾的辩证概念。但是,这些认识还没有体现社会主义的一般性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就是在一系列先后相继的辩证概念的基础上,达到了辩证概念的最高层次——思维具体,从而反映了社会主义最深层次的本质属性。
       从本质意义上说,思维创新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能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行人之所未行,从而获得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突破。与一般的思维活动相比,思维创新的逻辑要求,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求是突破类同性,达到独特性;二是要突破单一性,而达到多样性;三是要突破分离性,达到联结性;四是要突破孤立性,达到整体性。在思维过程中,遵守辩证逻辑的基本原则,即实践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具体性原则,才能保证思维创新的科学性。
       二、辩证逻辑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始终以人的精神、意识、思维为先导,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先进思想、科学思维作用于物质世界的产物,都是思维创新的结果。我们既要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直接来源,又要充分肯定思维、认识的能动作用。辩证逻辑既肯定前者,又肯定后者。思维的能动性也包括依靠人的已有智能推论出新的认识,形成构想(假说),再在实践中校正构想。实践中的证真或证伪,都说明思维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对思维对象进行思想构建的力量。辩证逻辑在人们获取新知的认识中就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辩证逻辑思维形式、方式对人们获得新知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在思维中,对“一点论”的思维方式和“两点论”的思维方式、非此即彼和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以变应变的思维方式要有所选择,尤其是要认识辩证逻辑的思维形式是获得新知的重要形式。辩证逻辑的基本形式——辩证概念、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的知识,就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理论。比如,辩证判断高于知性判断的突出特点,就是能对客观事物的矛盾性有所断定,形成反映事物矛盾运动的辩证判断。如物理学中高速运动的粒子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高等数学中的直线等于曲线;哲学中的真理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实践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等等,都是反映事物属性的辩证判断。这就促使我们要从事物的质的稳定性出发,认识事物的亦此亦彼。人类在实践中,首先作出了“凡是磨擦都会生热”的判断,而后作出了“一切机械运动都是能够转化为热的”判
       断。从而使认识更上一个台阶,获得了更高层次的新知。恩格斯说:“我们可以把第一个判断看作个别性的判断:磨擦生热这一零星的事实被记录下来了。第二个判断可以看作特殊性的判断:一个特殊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形式)展示出在特殊情况下(经过磨擦)转变为另一个特殊的运动形式(热)的性质。第三个判断是普遍性的判断:任何运动形式都证明自己能够而且不得不转变为其他任何运动形式。到了这种形式,规律便获得了自己的最后的表达。”这就说明,辩证逻辑的辩证判断形式本身,就是从认识不断深化运动的层次上,由个别性——特殊性——普遍性不断获得新知的过程,是比普通逻辑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论。
       辩证推理是思维能动性的实现形式。它是从对象已知矛盾推出对象新知的思维形式,从而是思维创新的重要形式或方式。比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穆勒和柏诺,正是从绝缘体的金属氧化物中去寻找超导材料,并且出乎人们思维定势的预料,一举推动了超导研究的大发展。绝缘体,顾名思义就是不能导电,金属氧化物既然是绝缘体,在知性推理中,结论只能是:不能导电。但在辩证推理中则不然。绝缘与非绝缘也是辩证的统一,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存在,对立两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极已经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一极到了一定点时就会转化为另一极。”这给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同样,在社会科学中,思维创新也与辩证推理密切相关。比如,邓小平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末,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这就是一种从实际出发,由辩证判断和推理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种利益关系进行的深刻的理论论证。
       二是辩证逻辑的方法对人们获得新知具有重要作用。辩证逻辑的方法包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等。它们都是以辩证思维为前提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并获得新知、预测发展和未来的方法。其中,最突出的则是无限的求同和求异,运用辩证逻辑思维的能动作用,在寻求同异中创新,不断填补认识的空白。辩证逻辑追求无限的同异,想方设法识别同异,是创造性思维的认识根源。求异求新是人之常情,识别同异的新发现都是创造的发端,发现共性和规律是创新,发现个性和差异同样是创新。一切卓越的认识都是对事物的同异有所发现,一切创造都是对事物同异的新发现和应用。对同异的漠不关心和熟视无睹,就是主体远离思维的康庄大道,看不到人类的发明创造始终与探索同异息息相关。当今认识论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宏观观察与微观观察的结合,使科学从现代思维进步中吸取营养,形成新理论,又以这种理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微循环研究所的五人执行委员会,享有很高的权威,中闹的修瑞娟以其突出的贡献成为五个领导之一,她的最新突破被尊称为“修氏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开始于她首先发现微动脉的收缩和扩张不同于大动脉,即自律运动,尔后进一步提出医学微循环理论的设想,即推理和假设,经过一系列的艰苦努力,为科学实践所证实。1956年前,“宇称守恒律”已为实践证明:自然力是对称的(作用与反作用、吸引力与排斥等)。1956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根据F介子衰变产生异常现象,提出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下并不守恒,即宇称守恒也因条件变化而变化,为科学的进步和思维创新作出重要贡献。这些都是科学家们运用辩证逻辑的求同异方法取得的重大成果。
       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循常性和反常性的辩证统一。循常性是指求同思维对于传统思维方式、既定的常识和现有经验形成一种接受、遵循、利用的趋势。反常性是指求异思维对于传统思维方式、既定常识和现有经验有一种叛逆、超越、批判的趋势。有循常性,就有反常性;重循常性,轻反循常性是创新滞后的重要认识根源。要创新,固然要以循常性为基础,但决不能忽视反常性。新知识必须尊重现在的认识,继承前人的成果,但思维不能局限于已知,仅仅在经验和已知中兜圈子,必然形成思维发展的惰性。人类社会的每一步发展,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具有反常性。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就是在循常中创造不循常,在不循常中把握循常。这正是辩证逻辑方法之所以能有益于思维创新的原因,也是辩证逻辑在思维创新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
       现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实现“十一五”规划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我们所说的自主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思维创新。因此,充分认识辩证逻辑在思维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对于我们更自觉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来,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