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哲学研究]以人为本的三种价值形态初探(摘要)
作者:喻文德

《桂海论丛》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现的价值原则。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生存有三种具体的形式:个体、群体和类。从的生存形式看以人为本,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和人类本位。三种价值观念都有各自独特的适用场合,分别为人在不同场合的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关键词:以人为本;价值观;个体;群体;人类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5-0025-03
       2003年10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是对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的否定。它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为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坐标。然而,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仍然是一种抽象的理念。要在发展实践中真正落实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必须进一步明确它的价值内涵,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否则,以人为本只是一个动人心弦的口号。
       解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关键在于理解“人”和“本”的内涵。“人”是何种意义上的人?“本”是何种意义上的本?只有澄清这些问题,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才会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因此,以人为本的“人”是一种共时性存在的现实的人,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作为一种共时性存在,人的生存有三种具体形式,即个体、群体和类。从词源学来分析,“本”的最初含义是“草木的根”,即根本。就价值观而言,它可以引申为本源、本体、本位等意义。由此可以推论出:人是价值的本体,人就是价值本身;因此,从人生存的具体形式出发,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具有三种具体的表现形态,即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和人类本位。准确把握上述三个派生价值原则的理论内涵和适用场合,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
       一、个体本位
       个体本位是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而作出的价值定位。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出发,必然要提倡和坚持以个体为本位。个体本位要求不忽视活生生的个人,提倡尊重个体的生命和人格,尊重个体的正当利益和权利,尊重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反对把社会作为凌驾于个体之上的独立实体,否定个体的自由,特别是反对传统价值观的极端整体主义,以整体压制个体、以名教束缚个性。坚持个体本位其理由如下。
       首先,从个体和社会的起源来看,对社会而言,个体具有先在性。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社会是人类存在的必然形式。“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现实的、具体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的先决条件。个体之间的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了所谓的社会。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社会就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用人类个体之间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交往活动说明社会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论把个体与社会理解为一种辩证的统一体。一方面,个体通过生产活动及其基础上的交往活动而创造了社会;另一方面,社会作为诸多个体的共同创造物又制约和规定着个体的活动。个体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因为个体是目的和手段的合一。马克思指出:“每个人在交易中只有对自己来说才是自我目的: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的目的才能成为手段……”个体既是社会发展的原因,又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在二者之间,马克思更加关注个体的发展。他说:“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社会不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存在,也不是一种凌驾于个体之上的独立实体,而是个体之间交往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本身,即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即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本身。”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才能合理地说明社会的起源和变迁。
       其次,从社会发展的目标而言,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它表明人的发展过程的实质是个体不断摆脱束缚和逐步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过程。因此,个体的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落脚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热情洋溢地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共产主义社会。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理论归宿。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以前,我们总是以“大河涨水小河满”的比喻来论证社会本位的合理性.论证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的必要性。社会好了,个人自然就好了。从逻辑上来讲,这种论证本末倒置,源流错位,是没有说服力的。无源哪有流?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来看,个体利益是社会利益的基础和前提,不以个体利益为终极价值目标的社会利益是不正当的。个体利益对社会利益的服从必须以有助于个体利益的改善为目的,并且这种服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应当得到补偿的。坚持极端的社会本位,在社会利益的名义下,一方面有可能直接损害个人利益。譬如,“群众许多个体的利益往往在维护整体利益的空泛口号下被忽视。所谓‘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被一些人津津乐道,其结果是‘以人为本’在实质上被淘空了。”另一方面,社会利益有可能异化为少数当权者的美味佳肴。譬如,少数贪污腐化分子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吞国家财产等等。因此,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片面地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的正当利益,是对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误解。
       当然,坚持个体本位不等于提倡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自私内利、惟利是图、损人利己。坚持个体本位也不否认在某些情况下,为维护国家的、社会的和他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必要性。个体本位强调的是使个体摆脱各种外在的约束以及对外在力量的依赖。它意味着对个体利益的合理维护,充分弘扬个体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保证个体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坚持个体本位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
       二、群体本位
       群体本位是从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组织的关系出发而作出的价值定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是具有社会组织形
       式的共同体。譬如,氏族、部落、民族、种族、阶级、国家、国际组织等等。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都具有自己的国籍,无国籍的人只是极少数;同时,国家是当今国际关系最基本的主体。在众多的群体形式中,国家是人生存的最普遍的形式。因此,这里所说的群体本位实为国家本位。国家本位是对强权本位的否定。它要求尊重每一个国家的主权,尊重每一个国家的利益,尊重每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个性,尊重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国家本位反对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凌驾于主权国家之上,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国家本位其理由如下。
       首先,在当今国际交往中,国家利益仍然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当今世界,只要仍然存在不同的民族国家,就会产生特定的国家利益。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维护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早在1981年初,邓小平就对来访美国人说:“认为中国政府信奉的意识形态旨在摧毁类似美国这样的政府,这样的观点至少不是八十年代观点,也不是七十年代的观点,而是恢复了六十年代以前的观点。”到了80年代末期,邓小平十分明确地提出了以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国际事务最高准则的问题。他在会见美国已故前总统尼克松时说:“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而我是共产主义者。我们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在这样的大问题上,我们都是现实的,尊重对方的,胸襟开阔的。”不仅是中国以国家利益作为处理国际事务最高准则,世界上其它国家也是如此。西方现实主义学派认为,国与国之间设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譬如,当今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核心,正是如何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不被动摇,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与膨胀。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有着更多的共同利益;但全球化并未淹没主权国家的独立自主性。世界各国在全球化的经济贸易中都在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美国、日本、欧盟之间的贸易战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其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发展模式。当代人类学泰斗莱维·斯特劳斯认为,人类文化因地理、历史和社会环境而存在差异。但这些文化并无忧劣高低之分,而是相互等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是加速,越要重视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这一观点越来越被国际社会认同。任何国家和组织都不能用一种所谓“绝对普遍”的标准来削平所有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即使对于某种客观上确实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展模式也必须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进行推广。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每个国家独特的发展模式。因此,世界的发展要尊重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发展模式。这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和内政。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组织也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务。
       但是,坚持国家本位,不等于闭关自守,也不是保守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在相互竞争中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任何国家都不能在封闭状态求生存和发展。坚持国家本位就是要捍卫民族国家的主权、生存、发展等根本利益,反对任何国家和组织以“民主”、“人权”、“自由”等口号为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就是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反对西方的文化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国家的文化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全球化给民族国家带来的文化自卑感和失落感。
       三、人类本位
       人类本位是从人类与神、人类与物的关系出发而作出的价值定位。人类本位是对神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否定。在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发展缓慢,人类的认识水平低下,神本主义把神或某种绝对精神作为终极存在,作为价值之本;要求人们放弃对现实价值的追求,而鼓励人们追求价值的永恒性和彼岸性。结果是神支配了人,禁欲主义盛行,造成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地位的消解。在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物本主义把物质财富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把物质作为价值之本,鼓励人们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进而把物质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结果是物支配了人,消费主义和纵欲主义盛行,生活的真正价值被物所遮蔽。人类本位主张人类是价值的本体,是价值的最终根据,反对神和物对人的支配和控制;强调价值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从人的类本性出发而作出的一种自我规定,是人类创造的意义世界。坚持人类本位其理由如下。
       首先,人类是价值的创造者、赋予者和评价者。人类是价值的本体根源于人的类本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劳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人类通过劳动征服和改造自然,创造客体的价值,满足自身的需要。劳动特别是生产劳动不仅是人类和外界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过程,而且是人类存在、价值和本质的自我确证。人类的精神面貌和生存境况在生产劳动中充分体现出来。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价值关系的产生不只是表现在主体对“客体”的加工改造,还表现在主体通过想象、联想、比喻和象征等方式将自己的观念性质的东西“赋予”到“客体”上去,建构出“客体”的属性,并构成主体与对象的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同时也就构成了主体与对象的价值关系。譬如,国旗、国歌和国徽作为国家的象征,它们的价值是主体根据自己的目的塑造而成的。人类不仅是价值的创造者、赋予者,而且是价值的评价者。评价即主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的评估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评价是发现和实现价值的重要方式。在具体的价值评价中,人类总是是以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为标准来评价客体的价值。正如尼采所说:“人类为着自存,给万物以价值——他们创造了万物之意义,一个人类的意义。所以,他们自称为‘人’,估价者,”“估价,然后有价值:没有估价,生存之核桃只是一个空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人类是价值的本体,是价值产生的最终根据。
       其次,世界是一个意义的世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原则和精神支柱。目的性是价值活动的核心。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世界是—个对象世界。在实践活动中,人类总是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造就新的、同主体尺度相一致的客观实在。诚如马克思所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世界也是一个人化的世界。一切进入人类认识和实践领域的事物,无不打上人类意志的烙印,即进人人类活动领域的自然存在物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在人类的自觉意识活动的支配下,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等加工、整理和构建的结果,因而是“为我”的样子,而不是:“自在”的样子。“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一切事物都与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它们在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的同时也就具有了意义:一个人类的意义。因此,世界是一个与人类相关的世界,一个意义的世界,而人类是意义之源。
       人类本位是一种主体价值论,是人类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作出的一种价值承诺。它是对价值异化的否定,对人类主体性的弘扬。但这并不是说价值是由人类的主观任意所决定的。价值的创造及其实现过程必须尊重和服从对象的本性和规律。对象的尺度是人类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必须在全面了解对象的基础上才能满足自身的需要。对对象尺度的无知和违背则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和人类利益的损害。
       总之,个体本位、群体本位和人类本位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三者既各自为用,又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以人为本的价值体系。人类本位是基础,个体本位、群体本位是对人类本位的具体落实,而群体本位是对个体本位的限制和保障。
       责任编辑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