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党的建设]论理论创新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摘要)
作者:李海荣

《桂海论丛》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党的理论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党保持理论上的先进性的根本。但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只有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才能保持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因此,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先进性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5-0001--04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既要着眼于实践层面的建设,也要着眼于制度层面的建设,更应着眼于理论层面的建设。特别是从党的理论建设的高度阐述和揭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般特点和规律,意义尤为重大。
       一、党的理论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和基础
       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建设包括了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都必须围绕先进性建设这个根本,并在各方面体现党的先进性。其中,思想理论建设又是党的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党保持在理论上的先进性是党保持先进性的灵魂和基石。
       一个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其理论上的先进性。江泽民同志说过:“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干部来说,理论上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的成熟、清醒和坚定是政治上成熟、清醒和坚定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上的成熟、清醒和坚定是共产党员具有先进性的根本标志,而政治上的成熟、清醒和坚定又来自理论卜的成熟、清醒和坚定。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诚和热爱,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就不可能有政治上的成熟、清醒和坚定。所以,只有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才会有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的先进性,因而才可能有党在整体上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以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保持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为前提和基础。
       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不断保持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是我们党的发展史上一条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的延安整风,本质上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次全党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运动,也是第一次全党性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延安整风以反对本本主义、官僚主义和党八股为主要内容,使全党普遍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的再教育,为我党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全党性的马克思主义再教育活动,同样也是一次成功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次大讨论,不仅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且为我党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早在1989年,江择民同志就强调了加强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建设,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党的建设,首先就要切实加强思想建设。”为此,江泽民同志倡导领导干部开展“三讲”,“三严四自”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既保持了党员干部理论上的清醒与坚定,又保持了党员干部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形式。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胡锦涛同志一再强调:必须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加强党建理论研究工作。要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要总结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体系。要认真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经验,深入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规律。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深入研究构建和谐社会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切实促进社会和谐。为此,中央政治局近年来连续举行了20多次学习会,带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保持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方面作出了表率。
       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是党保持理论上的先进性的根本
       先进性是一种具有必然性、规律性、时代性、进步性、导向性、典型性、示范性等特征的优良品质。它代表着事物积极的方面、进步的方面,是事物具有生命力、发展趋势的标志。理论上的先进性是指理论内容的科学性、理论立场的坚定性,理论观点的正确性、理论方法的合理性以及人的理论素养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成熟性。具体说来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理论内容的科学性,就是说,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二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必须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回答和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三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能与时俱进;四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能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成为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显而易见,目前具备这四个条件的科学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真理已经被实践证明,还将继续为新的实践所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我国已经发生了几次重大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这几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坚持用这些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是党保持先进性的先决条件。这是因为,党的各级组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工作,是党组织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共产党员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是站稳无产阶级立场,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必然要求。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全党工作的全局,是保持党在理论L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志。因为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又吸纳了更新的时代精华和更多更新的实践经验,是对时代精神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最新、最高的理论概括;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又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重大战略思想。因此,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党工作大局,就成为保持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的一个根本性标志。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党的理论建设,是当前国际同内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从国际形势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将是长期的和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西方敌对势力把中国作为主要对手,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不会改变。我同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从国内看,多样性的社会生活和多样化的社会思想交织在一起,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历史任务,我们党内一些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能力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解决学风问题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要保持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感情,真信、真学是必要的,但关键是要真懂、真用。只有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效,才能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和威力。因此,必须重视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学以致用、学用一致,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作为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来自它的导向力即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在于服务社会,因此,理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来自它的解题能力即回答和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理论工作必须着眼于研究和解决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还来自它的武装群众的程度和能力。因此,理论工作必须深入群众、武装群众,理论只有深入群众、武装群众,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实践的思想武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正基于此,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应结合新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释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
       三、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是党保持理论上的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不断创新的本质特征。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经受着种种考验而不断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品质。因为时代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也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保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保持理论上的先进性的动力之源。因此,我们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持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就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创新。
       在新世纪新阶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都十分重视和强调理论创新,认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样,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生机勃勃,开拓前进。
       理论创新具有丰富的意蕴。从内容上说,既包括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创新、理论观念的创新、理论范畴的创新、理论观点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创新,也包括理论工作的创新,如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研究、理论运用的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从形式上说,则有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等。自主创新是经过独立探索和思考而实现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论创新。集成创新是博采众长、综合他人的最新理论成果而实现的理论创新。再创新是在原有理论成果基础上,经过吸收新的理论元素使原有理论得到发展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作出努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来说,我们认为目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坚持中求创新、求发展,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前提。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一个根本性的前提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坚持中发展,在坚持中创新。也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和结论,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从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中作出取舍。坚持正确的东西,完善不够完善的东西,吸收并发展新的东西,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态度,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
       第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抓住学风问题这个核心,切实解决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问题,是理论创新的立足点。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原则。坚持理论创新,就必须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的统一。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国家的改革发展大局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理论创新不仅毫无意义,而且因缺乏动力源泉而令理论创新无从谈起。因此,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第三,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是理论创新的观念前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正是依靠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坚持弘扬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精神,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又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因此,要实现理论创新,就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
       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和飞跃。
       第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吸取理论营养,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离开活生生的实际问题,就不仅不知道“新”在何处,更不知道应如何“创新”。理论创新也不能离开人们的生活,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鲜活的,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理论,社会生活是最直接的需求方;怎样进行理论创新,社会生活是最鲜活的力量来源。理论创新更高不开群众,群众既是理论的运用者,也是理论的创造者,同时还是理论创新的推动者。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智慧,群众的需要是理论创新的直接动力。因此,贴近实际,理论才能不断创新;贴近生活,理论才能不断突破;贴近群众,理论才能不断发展。
       第五,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和传播,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全社会的理论需求,是理论创新的现实根基。理论创新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从主观方面说,就是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是否达到理论创新的能力要求;从客观方面说,就是社会是否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有强烈的需求。所以,要促进理论创新,必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在全党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传播,使科学理论深入人心,全党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理论创新就有了主观条件。另一方面,要刺激理论的社会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理论武器,懂得科学理论的重要性,渴望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理论创新才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第六,善于总结经验,在学习、实践和思考基础上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讨,活跃学术气氛,促进思想交流,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的各种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开放性的理论体系,都需要批判吸收别人或前人优秀的和最新的理论成果.作为自己建立、丰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一方面,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从实践中创造新经验、升华新理论;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研讨交流,在求真务实的原则下,坚持“双百方针”,活跃学术气氛,加强思想交流,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在思想交流、观点借鉴和理论整合中形成新的理论共识,从而促进理论创新。
       第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程,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我们党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揭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重要举措,也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作用,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出理论成果,二是出理论人才。理论创新,也主要体现在理论成果和理论人才两个方面。要取得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就必须大力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而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造就大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才,建立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载体和平台,从基本建设上为理论创新提供根本保证。
       第八,激浊扬清,抵制错误理论思潮的传播,是理论创新的重要保证。理论创新必须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理论创新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对那些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违背党的利益和人民群众意愿的错误理论思潮、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必须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批判,决不能让其泛滥成灾,毒害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这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第九,建立和完善理论武装工作的制度和机制,是理论创新的组织保障。理论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体制环境,一个鼓励性的体制环境,将有助于催化理论创新;而一个压制性的体制环境,则会窒息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从而阻碍理论创新。因此,我们要促进理论创新,就要从制度上和工作机制上为理论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如鼓励个人勇于发表独到见解和合理建议、建立理论创新奖励制度、设立理论创新奖励基金、扶持理论界的新人新作,等等。通过建立和完善理论创新制度和工作机制,从组织、制度、体制层面上促进理论创新,这是理论创新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