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广角]胡锦涛群众观初探(摘要)
作者:刘毅强

《桂海论丛》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者简介:刘毅强(1956—),男,河北乐亭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
       摘要:胡锦涛倡导“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求全党时刻牢记和认真履行“两个务必”;解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i场问题;确立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关键词:胡锦涛;群众观点;群众利益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4-0064-03
       “群众利益无小事”是胡锦涛群众观中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这句话既殖含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群众思想的继承,同时又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
       一、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时刻牢记和认真履行“两个务必”
       胡锦涛在庆祝建党82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群众利益无小事”体现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表达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党的十六大闭幕后不久,2002年12月5日至6日,胡锦涛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轻车简从,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胡锦涛向当地的干部群众说,毛泽东当年离开西柏坡去北京时,曾形象地称为是进京“赶考”;我们这一次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西柏坡,可以说是来“上学”的,是来学习西柏坡精神和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倡导的“两个务必”精神的。6日上午,胡锦涛在西柏坡宾馆底楼大厅召开座谈会上强调“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要求从自身做起,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胡锦涛还指出了“两个务必”的两点深远意义:一是在伟大的成就面前,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贪图享乐的思想可能滋长,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情绪,党的事业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甚至会失败。二是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不断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讲话的核心是提醒全党必须时刻牢记和履行“两个务必”,强调“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并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警世名言告诫全党。我们党作为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从总体上看,党员队伍是适应执政要求的,是有战斗力的;广大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在突发事件、关键时刻的考验面前,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在党员队伍中也存在着与保持先进性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不强,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有的甚至软弱涣散、不起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执政,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说到底,还是要解决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2005年底,胡锦涛在贵州和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确保教育活动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是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一个重要举措的必然要求,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反映丁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只要牢牢把握住“取得实效”和“群众满意”,就抓住了搞好教育活动的关键。
       二、群众利益无小事,就是要解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立场问题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点,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首先是“相信谁”。共产党人相信谁?惟有相信人民群众,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决定的。—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和主心骨,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历史和现实的反复检验所得出的正确结论。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又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将一事无成。只有相信人民群众,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其次是“依靠谁”。共产党人依靠谁?惟有依靠人民群众。能否正确认识和自觉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以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每一步伟大成就,都是党团结和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力军。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参加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只有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获得成功。回顾2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取得的全部成就,都是集中人民群众智慧、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力量的结果。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再次是“为了谁”。共产党人为了谁?当然是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尤其要解决好为那些生活困难群众服务的问题。无论经济怎样发展,社会如何进步,共产党人的心中都不能没有穷人、不能没有困难群体。
       党员领导干部的屁股坐在哪里,是经常坐在穷人的炕头上,还是整天泡在星级宾馆里,不仅是个作风问题,更是一个立场问题。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准则。
       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包括少数高级干部恰恰忘记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有的趋炎附势,嫌贫爱富,对富商大款笑脸相迎,对人民群众冷若冰霜;有的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对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有的甚至以权谋私,欺压百姓,最终陷入违法犯罪的泥坑。恰恰相反,胡锦涛在西柏坡曾冒着纷飞的雪花,走东家,串西家,访贫问寒。坐在83岁老党员阎连秀的炕头上,他拉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整个学习考察活动中,西柏坡没有插红旗、没有挂条幅、没有摆鲜花、没有铺地毯。这与有些领导干部下去车水马龙、前呼后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西柏坡纪念馆,至今仍保持胡锦涛所交30元餐费的收据,在外活动时,胡锦涛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服,吃的也只是当地的家常便饭。不管条件多艰苦,胡锦涛执意要在西柏坡住一夜,亲身体会老区人民的生活。
       胡锦涛的身体力行体现了“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党员领导干部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之所以能感动千千万万人,就在于他“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孔繁森、郑培民等一大批党的好干部之所以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办事实、解难事、做好事,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二是正确处理党员领导干部建功立业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追求政绩与为人民服务本应是内在统一的。但少数党员领导干部把两者割裂开来,有的追求报上有名、电视有影、广播有声,只作秀不做事;有的也“做事”,但专门搞那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最后变成了“害民工程”。要真正为人民群众做一点事情,领导干部就必须“下高楼、出深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帮助群众排忧解难。2003年春季,当“非典”疫情在神州大地肆虐的时候,广东是“非典”发源地和高发区,4月14日上午,胡锦涛来到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考察,并同工作人员亲切交谈,详细了解有关情况,强调要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2004年11月30日在第17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胡锦涛来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正在这里住院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慰问工作在艾滋病防治第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他强调,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传染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
       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既是党性原则,同时也是具体的行动,它必须通过群众利益的无数“小事”来表现,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执政党的全部理论、纲领和行动中。可以说,先是有老百姓的“小事”,才有共产党的“大事”(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三个代表”,不在于讲了多少道理,而是要看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是不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际利益,是不是真心实意为他们谋幸福。现阶段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小事”,就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目前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有这么三个特点:首先是低水平,中国2003年人均GDP900美元,但还只相当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1/4左右的人口还达不到这个水平。而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大致为2~3万美元;其次是不全面,目前的小康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而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即使在生存需要方面,也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再次是不均衡,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不均衡。这三个问题中,最突出的是“不均衡”。首先是地区不均衡,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工业的增长主要靠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这五大地区支撑,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48.5%。西部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人口占全国的28.6%,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17.1%。如果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稳定的小康。其次是城乡不均衡,“农产品贱价,种地不赚钱,土地流失,农民完全处于劣势”。这是历史的遗留,也是现实中举国关心的大事,但要消除分化问题,看来殊非易事。第三是收入的不均衡,情景触目惊心。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老年栏目不久前连续播放了一对张家口老人进京打工的故事。他们每月只有300多元收入,还要抚养一个七岁的呆傻孙子。这家人常年的伙食就是自己做的面条,冬天腌一缸咸菜,就吃上一冬。北京尚有如此景象,中小城市的情况更不乐观。除了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还潜伏着对社会的许多压力,如,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严峻的就业形势,国有银行呆坏账的隐忧,资本市场的长期萎靡,国企改革的负担和出路等等。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远不是一个1000美元的经济指标那么简单,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0美元。根据世界各国发展进程的规律,在人均GDP处于500美元~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也往往对应着社会矛盾最为严重的时期,即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占有资源不同的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还会拉大,而随着收入提高及差距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拉美陷阱”就是前车之鉴。中国会不会跌人“陷阱”,出路在哪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避开“拉美陷阱”,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了回答,明确提出中国未来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求是》2005年第1期发表文章《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提出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应该体现在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上,主要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为此,胡锦涛提出当务之急要抓的三件事:首先,要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其次,要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再次,要维护好群众的各项权益,人民群众的权益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了落实以上三件事,胡锦涛在2005年新年伊始,来到地处塞外的内蒙古调研。胡锦涛惦记着各族群众的生活,每到一地都要来到农牧民、困难职工和城市低保户家里问寒问暖,带来党中央对困难群众的深切关怀。胡锦涛在调研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切实抓紧抓好。首先要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突出抓好涉及群众温饱的基本生活问题,同时又要有发展和治穷的通盘考虑和长远安排。要着力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使他们有稳定的收人来源。要保证扶贫帮困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还要特别注意调动困难群众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找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解围的门路和办法。胡锦涛十分关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他来到通辽市人才劳动力市场,详细考察了解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情况,同正在这里登记就业的群众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就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同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座谈。他强调: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工作,力求做到应保尽保。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把国家促进就业、支持创业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要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下岗失业人员的特点,有组织地开发一批适合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岗位。要注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帮助下岗失业人员掌握再就业的技能和本领。要认真研究和处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尤其要重视有利于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建设,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
       责任编辑 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