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脆弱性、有备程度和组织失效:灾害的社会科学研究
作者:童小溪 战 洋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今世界上的每一次自然灾害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另一方面,人类的抗灾努力有的较为成功,有的却流于失败。这都展示着:自然灾害并不仅仅是“自然”的,而具有重要的人文的和社会的维度。为了应对自然灾害,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技术知识,还需要社会科学的洞见。从印度洋海啸,到全球变暖,从人文角度和社会科学层面审视“自然”灾害变得越来越重要。自从2005年美国发生卡特琳娜飓风袭击以及美国政府的救灾失败以来,西方社会科学界对灾害的研究有了一次新的繁荣和发展。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佩罗2007年的新著《下一次灾难:减少我们在自然、工业和恐怖主义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就总结和吸收了这一波学术创造的最新成果。①佩罗是组织社会学方面的理论家,他曾提出著名的“正态意外事件”的概念,②为高风险技术的失效事件提供社会学角度的解释。佩罗在他的新著《下一次灾难》中发展了他原有的理论,同时这本著作也为我们了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灾害的基本框架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大自然本身是中立的,风险和危害来自社会的薄弱环节,从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灾害”,一切灾害都有着人为的因素,这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灾害研究的共识。这一共识,体现在灾害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三个关键概念,即脆弱性、有备程度和组织失效,这也是贯穿在《下一次灾难》一书中的三个主要概念。
“脆弱性”或“社会脆弱性”(social vulnerability)是一个贯通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它通常是指一个系统、一个体制的薄弱环节,在社会维度上,它指的是:特定的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当暴露在灾害冲击之下,易于受到伤害并蒙受重大损失。这种面对灾害时的“脆弱性”,是由于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地位或其他体制性力量所导致的。
“脆弱性”的概念产生自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奥基夫等人1976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题为《揭开自然灾害的“自然”面纱》的论文首先提出: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人类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具有“脆弱性”的原因。③可以说,“脆弱性”概念的提出,是自然灾害研究的人文转向,科学家们意识到:灾害从来都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制度中的脆弱环节所致。“脆弱性”成为灾害的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设立了风险和脆弱性研究所(Hazards & Vulnerability Research Institute),从事“脆弱性指数”研究;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UNU-EHS)从2006年起每年在慕尼黑举行以“社会脆弱性”为题的夏季年度讲学,今年的主题就是“环境变化、社会脆弱性和移民”。美国“9·11”事件、印度洋海啸、卡特琳娜飓风等近年来的一系列灾难性事件,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科学角度的灾害研究,这些研究都揭示了“社会脆弱性”在灾害造成的损失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美国学者卡特对卡特琳娜飓风灾害中“社会脆弱性”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飓风袭击下的新奥尔良市,灾民面对灾害的脆弱程度和阶级、种族是高度相关的。④班柯夫发现:印度洋海啸中,印度尼西亚一些地区不会游泳的女性在遇难者中占较高的比例,因此是社会脆弱性较高的一个特定群体。⑤班柯夫等人主编的文集《绘制脆弱性:灾害、发展和人》对“脆弱性”概念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作了批评性回顾。⑥
佩罗在《下一次灾难》中主要强调了“脆弱性”的一种特定情形,即风险的高度集中。“风险集中”既包括有害物质(hazmats)的集中、基础设施(如互联网、电网)的薄弱环节的集中,也包括高风险地区人口的集中,还包括经济和政治权力的过度集中。佩罗以卡特琳娜飓风(2005年)、安德鲁飓风(1992年)、密西西比河水灾(1993年)、加州电力危机(2000—2001年)等为例说明了“风险集中”所造成的“脆弱性”,及其在灾害中的致命后果。
“脆弱性”概念实际上提示着: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生存机遇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自然灾害将这种不平等一下子揭示出来。每一次自然灾害的最多数、最深重的受害者,都是各种不同的社会弱势群体:穷人、妇女、老人、儿童、少数民族等等。
如果说,“脆弱性”是和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基础设施等长期稳定的宏观因素有关,那么,佩罗在《下一次灾难》中所使用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有备程度”(preparedness),则是中观和微观层次的范畴,它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在自然灾害到来时避险、应对和重建的能力。“有备无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对风险的基本经验;提高“有备程度”则是管理学所说的“应急管理”和“灾害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应急管理的四个基本步骤是:预防、有备、反应和恢复重建;而提高“有备程度”是其中的关键步骤。提高“有备程度”的工作包括:制定应急预案,信息系统、指挥系统和多部门的协调运作的演练和维护,灾害预报、紧急避难所和疏散方案,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维护,伤亡预测,等等。佩罗在《下一次灾难》中,对美国的“有备程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批评性考察,比如指出:为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有备程度”,美国的建筑条例包括有对结构的要求、对有害物质的防范和紧急情况下的疏散方案;然而,政府部门对有关条例执行不严,疏散方案通常不切实际而无法执行、有害物质未予登记、对泄洪区和湿地放任不管等等,造成了“有备程度”的严重下降。
“脆弱性”和“有备程度”共同决定着自然灾害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一些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在自然灾害中,通常要蒙受比发达国家更多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提高“有备程度”则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克服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不利条件,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比如:物质技术条件远远落后于美国的古巴,于2004年8月遭受了和卡特琳娜飓风同样为五极的伊万飓风的袭击,然而,由于古巴在“有备程度”上作了努力,在飓风到来之前实施了安全疏散,虽然飓风摧毁了大量房屋,却没有一例生命损失。⑦
“组织失效”(organizational failure)是佩罗所使用的第三个关键概念,也是《下一次灾难》一书的主题。“组织失效”原是经济管理文献中的一个备受重视的议题,它关注韦伯意义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协调的现代理性组织,如何在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管理的异化或失误之下,其初始目的和功能被颠覆,甚至在管理和运作上陷入矛盾和混乱。任何现代理性组织,其结构和管理上的漏洞和疏忽都会在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中暴露出来;“组织失效”通常是应急救灾失误的主要原因,因此,“组织失效”成为灾害的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佩罗将“组织失效”分为私有性质的(即商业性大公司)组织的失效和公共性质的组织(即政府部门)的失效这两种情形。佩罗认为:无论是私有性质的还是公共性质的组织,都有可能被用来假公济私——这个“私”,指的是和该组织原初的、公开宣称的目的所不同的目标。因此,为防止私有公司被滥用,必须有市场的调控;为防止政府组织被滥用,必须有民选的、向下负责的治理结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的调控和治理结构的民主监督,都是对权力过度集中的制衡,同时也是对风险过度集中的反制。在权力过于集中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中,“组织失效”所造成的危害较大,而在电网、互联网等网络型的组织结构中,权力分布较为分散,网络具有自我修复、调整的功能,“组织失效”所带来的危害也较小。佩罗以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FEMA)和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为例,展示了政府部门的“组织失效”的情形。佩罗的研究发现:美国国土安全部是组织失效的典型的课本案例;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原来是一个高效部门,但在美国总统布什为“反恐”而宣布建立国土安全部之后,被并入国土安全部之内,其救灾预算被削减,指挥权、人员也被大规模削弱。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联邦应急管理局变成了“永久失效组织”的一例:该组织虽没有被撤销,但受累于人为失误、经费不足、目的和设计不符,以及被不合理规定所束缚。对于私有部门的“组织失效”,佩罗则列举了在政府监管无力的情况下,大公司为私人利润而埋下的隐患在卡特琳娜飓风期间给公众带来的各种人为危害。
揭开自然灾害的“自然”面纱,我们看到的是阶级社会里避险和逃生机遇的高度不平等、把利润放在生命之上的社会制度的短视、脆弱和失效,以及不受公众制约的权力在紧急情况下的对生命的漠视和否定。这是西方社会科学对灾害研究的批评性洞见。佩罗的研究典型地代表了这种批评性洞见,值得我们参考和深思。■
注释
① Charles Perrow,The Next Catastrophe:Reducing Our Vulnerabilities to Natural,Industrial,and Terrorist Disaster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
② Charles Perrow,Normal Accidents:Living with HighRisk Technologies,New York:Basic Books,1984
③ PO’Keefe,KWestgate,and BWisner,“Taking the naturalness out of natural disasters”,Nature,vol260,pp566—567,1976
④ Susan Cutter,“The Geography of Social Vulnerability:Race,Class,and Catastrophe”,Understanding Katrina,Perspective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SSRC,Published on:Jun 11,2006,http://understandingkatrinassrcorg/Cutter/
⑤ Greg Bankoff,“The Tale of the Three Pigs:Taking Another Look at Vulnerability in the Light of the Indian Ocean Tsunami and Hurricane Katrina”,Understanding Katrina,Perspective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SSRC,Published on:Jun 11,2006,http://understandingkatrinassrcorg/Bankoff/
⑥ G.Bankoff,G.Frerks and D.HilhorstSterling(ed),Mapping Vulnerability:Disasters,Development & People,VA:Earthscan,2004
⑦ 据英文维基百科的资料,伊万飓风给古巴造成的财产损失为12亿美元。该飓风给美国带来的财产损失是130亿美元,直接造成23人死亡。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Hurricane_Ivan
[童小溪: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战洋: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校区人类学系]
(责任编辑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