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书讯·书评]在历史想像中还原文学史
作者:苗永姝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自19世纪以来,堪称鸿篇巨制的美国文学史有三部,前两部各出版于1917年和1948年。第三部就是1994年至2005年陆续出版完成的八卷本《剑桥美国文学史》,各卷分别对1590年至1995年之间的美国多种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进行了广泛的、跨学科的论述。仅就篇幅而论,每卷都达到了60万字至100万字左右。正如主编萨克文•伯科维奇(Sacvan Bercovitch)教授在《中文版序》中所言:“这是至今撰述得最为全面的美国文学史,它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著作。”①这部文学史著召集了各具特色的美国文学史专家,反映了多种多样的评论方法和途径,以当下所拥有的文学史料为根基,在观点和叙述的水乳交融中,使文学史无限地接近想像中的历史。
       重新定义的“权威性”
       美国文学史中由业已确立的、已经达成共识的美国经典作品所构成的历史将会继续,并不会被刻意打破,然而,更早些时候形成的一致观点——认为蕴涵在那些伟大文学作品中的理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却被大大地突破了。在《剑桥美国文学史》的编撰者看来,美国文学是“一种富于个人主义和冒险精神的文学,一种扩张和探索的文学,一种蕴涵种族冲突和帝国政府的文学,一种折射大规模移民和种族关系紧张的文学,一种反映资产阶级家庭生活和个人自由与社会限制不断斗争的文学”。②这段充满感情的话,强烈地反映出了作者对于历史、文学和文学史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对于美国文学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美国文学传统不仅仅是使用英语的作家们的产物,许多久被忽略和低估的作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得以发掘和呈现,美洲印第安人文学、蓄奴制文学和非裔美国人文学、华裔美国人文学……得到了众多文学评论家们的接受和评论。在当前时代,美国文学的文本早就超出了文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成为学科间和跨学科研究的焦点,性别研究、种族研究和通俗文化研究都渗透到了文学研究的角落,但共同的基础仍然是美国文学。因此,对于美国文学史的研究亦是多元的,其所关注的焦点处于不断扩容和变化中。在这样的语境中,旧有的“权威性”理所当然地要接受挑战,文学批评家们对“权威性”有了重新的定义和认识。所谓的“权威性”是存在差异却又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的一种功能。“差异的权威性”存在于批评家们对其支持者们所具有的吸引力,存在于他或她对某一特定范围内的材料(这些材料又有其各具特色的权威性)所具有的驾驭能力,也存在于他或她使用的方法所具有的整合力。“联系的权威性”则是指某一种特别的阐释或阐释方法融合、挑战或印证其他阐释或阐释方法的能力——这是一种与其他阐释模式建立实质性的、有深度的联系的能力。这样的“权威性”也是编撰《剑桥美国文学史》所必备的。在扩容了数倍、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文本和文学材料面前,以何种历史观和文学观、文学史观来统领和整合这些材料成为摆在文学批评家们面前必须超越的门槛。《剑桥美国文学史》在遴选作者时,充分地考虑了作者在自身领域内的权威性,并且给予其足够的自由和篇幅来展开他的论述。因此,《剑桥美国文学史》与众不同的是它包含了多种研究手段和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自始至终采用了修正式的、非对抗性的方法来叙述文本和相关的时代背景。这部八卷本的《剑桥美国文学史》成为第一部着力展示一个意见分歧的时代而不是特意表述一种正统观念的巨著。这一点必然会在美国文学史的编撰历史中留下深远的影响,甚至也影响到其他文学史的编撰模式。
       复调式的宏大叙述
       《剑桥美国文学史》凝聚了过去30年来美国主流文学评论的巨大成就,代表了每一代文学批评家们的传承与割裂。他们不再是极端绝对地以一种观点统治整个文学史,也不是蜻蜓点水似地对整个文学史加以概览扫描。新的《剑桥美国文学史》是由萨克文•伯科维奇、查尔斯•卡斯韦尔、塞洛斯•帕泰尔、迈克尔•达维特•贝尔、芭芭拉•派克等数十位文学批评家以自己首屈一指的研究工作,以一种更为宏阔也更加灵活的治学方式,掌握了足够丰富的美国文学史料,通过一种复调式的大规模叙述,使美国文学史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每一卷的叙述,不同叙述,都有着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细节,如此才能对各种旗帜鲜明的观点予以详细阐述;每一种叙述都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证,体现了其本身的权威性;不同叙述之间都彼此相关,体现了共同的主题和人文关注。比如《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二卷设定为1820年至1865年的散文作品,所谓“散文作品”是指与诗歌相对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本卷是迄今所有文学史中对“美国文艺复兴”(American Renaissance)所做的最全面、最丰富的论述。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由于本卷卓越的作者们对“美国文艺复兴”的精神领袖和作家们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些作家包括朗费罗、霍姆斯(O W Holmes)、洛威尔(J R Lowell)和爱默生、梭罗(H DThoreau)、霍桑、梅尔维尔(H Melville)、惠特曼和坡。更重要的是,在论述文学史时,作者们突破了纯粹的文学的疆界,从社会的、文化的、思想的和审美的四重视角来看待文学。本卷共分成四部分来叙述,在《文学职业化的背景》中,迈克尔•达维特•贝尔论述了文学职业的社会条件,这些条件促成了职业文学在美国的发展。在《扩张与种族的文学》中,埃里克•J 桑德奎斯特采用了广义的文化模式,他对于探险、拓荒者以及反奴隶制作品的论述将各种不同的声音、视界和传统糅合交织为一体。在《超验主义》中,芭芭拉•L 派克则大量运用思想史的素材,阐述了为超验主义铺设道路的各种神学和哲学论战。在《叙述形式》中,乔纳森•艾阿克的论述则基本上属于形式主义的范畴,他将南北战争前虚构类文学的发展看作是各种散文体裁的一种辩证,即不同民族、地域和个人形式的冲击碰撞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对美国文学史的重新界定和认识,构成了文学批评家们展开论述的基调。而包括种族冲突、宗教派系、书刊出版等一切的宏阔的社会舞台,成为文学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文学只是整个社会肌体的一个细胞,以多维的视角把文学置于不同的语境中展开论述,一种文学现象或文学运动、一位文学家或一个文学团体,有时候是主角,有时候是配角,有时候展示这一面,有时候展示那一面;在文学批评家们合理的历史想像中,仿佛又回到了旧的时代,大幕徐徐拉开,文学的历史重新呈现,共同构成了复调式的宏大叙述。
       一种没有确定答案的记叙文
       在《剑桥美国文学史》中,评论家们带着共同的人文精神展开论述,但是,每位学者都以自身的理论观点统率文学材料。尽管在《剑桥美国文学史》的叙述中也充满了评论家们的声音,但却并非是发表一系列的权威性的宣言,而在每卷中,对同一时期的散文或诗歌,不同的文学评论家们提供了一组各不相同而又相互关联的论述,每部分都丰富多彩,但不妄做评断,仿佛是一篇具有连贯性的对话式的记叙文,使关于美国文学史的论述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拓展。同一个论题,会在不同的卷章、由不同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阐述。比如关于超验主义,多卷都涉及这个论题,尤其是在第二卷和第四卷论述最充分,第二卷论述1820年至1865年的散文作品,第四卷论述19世纪诗歌,论述角度不同,可以使读者对超验主义有更多层面的理解。在第二卷中,芭芭拉•L 派克从思想史的领域,展示超验主义的发端、高潮与尾声,各种神学和哲学论战充斥其中。“惟一理教的开端”论述了19世纪前几十年里震撼新英格兰地区的宗教和哲学论战,这其中包括新英格兰公理会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的论争、大卫•休谟对洛克哲学的挑战、剑桥柏拉图学派和苏格兰哲学家对激进怀疑主义的反对等。“抨击洛克”考察了美国对经验哲学传统的不满以及康德和后康德哲学传到美国的各种途径。
       
       “卡莱尔与美国超验主义的发端”分析了卡莱尔对波士顿学人的影响。“奇迹之年”分析了超验主义者声势壮大的1836年涌现出来的书籍、演讲和小册子。“成规与运动”追溯了惟一理教保守派与超验主义者之间的激烈论战,超验主义者对因经济危机而力量削弱的社会宗教和政治改革的步伐放缓日趋不满。“文学与社会改革目标”考察了超验主义从一个教会改革运动发展为一个具有更大抱负的运动的过程,为了不经审查就出版自己的作品,超验主义者创办了自己的杂志,这些杂志又反过来大大促进了超验主义者的散文发展。“希冀改革”记载了一群超验主义者的渴望与失败,他们决心通过建立旨在消除痛苦、恢复社会和谐的协会而把自己关于正义社会的理论付诸实践。“各奔前程”追述了超验主义者们各自走上自己的发展道路后的情况:有的将成为职业作家和演说家,有的将成为社会改革家或者杂志人士,有的将会发现新的教会组织形式或者接受新的宗教,有的将置身于外国的革命之中。“反奴岁月”追溯了1850年通过《追捕逃亡奴隶法》与1862年林肯总统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预备案》之间的几年内超验主义者在废奴运动中不断高涨的参与活动。而在第四卷中,芭芭拉•派克在撰写《超验主义》这一节时,论述了由爱默生与其他的超验主义者所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抒情诗体。她认为爱默生的诗歌是体现英国形式和美国题材之间张力的最错综复杂的范例。在交织着爱默生的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历程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爱默生的大多数诗歌采用的是新古典主义双行体表达的主题和衍生于17世纪赫伯特、密尔顿、约翰逊和马维尔的四行体形式的特殊混合体。爱默生作为一个非官方的中心人物,以其主办《日晷》杂志为契机,又与许多作家和诗人建立了密切关系。先后有玛格里特•富勒、琼斯•威利、戴维•梭罗、埃勒利•钱宁、埃伦•胡珀和卡罗琳•斯特吉斯姐妹、皮尔斯•克兰奇等。他们和爱默生的关系或亲密或疏远,主张或相同或从合到不合,以此为线娓娓道来,在这种开放式的叙述中,明显地展示出一种历史的延续性和变化性。
       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的卷帙浩瀚的《剑桥美国文学史》,在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和历史观的视野下,采用了与此前文学史不同的撰写模式,这种模式在美国文学史的撰写中具有开创性。而对于其他国别文学史的撰写又何尝没有一种启迪意义和借鉴作用呢?■
       注 释
       ① ② 萨克文•伯科维奇主编:《剑桥美国文学史•第二卷》,史志康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第1页。
       [苗永姝:中央编译出版社]
       (责任编辑 飞 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