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视野]批评性话语分析述评
作者:刘 慧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传媒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西欧。批评性话语分析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包括富尔科、费尔克拉夫、克莱斯、福勒等,其主要思想体现在《作为意识形态的语言》和《语言与控制》两部作品之中。
       批评语言学的核心特征是“试图建立一种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较新的话语分析理论,它通过对话语和权力关系的揭示来了解、揭露并最终试图抵制权力的不平衡、社会的不平等、非民主行为和其他不公现象。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1.哲学理论基础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20世纪30年代以阿多诺、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评理论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评性社会理论反对意识形态,认为社会中的电视、报刊等是帮助社会对大众进行统治和操纵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批评语言学因而认为作为电视报刊中介的语言也是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因此可以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研究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2.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韩礼德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伦敦学派弗斯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以及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思想等等,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把语言和社会需要、社会结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认为社会文化诸方面共同构成社会现实的意义大厦,即构成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由可供人们进行选择的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选择哪种语言系统形式是由所要实现的社会语义功能决定的。此外,语言只是总的符号系统中的一个,它能够体现社会文化中其他符号系统的特殊作用。所以,只有把它放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考察,才能全面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另外,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理论、语言元功能理论等都成为批评语言学分析话语的依据。
       3.语篇体裁理论
       语篇体裁理论强调话语实践的多产性和创造性,多产性和创造性来自语篇的异质性,也就是语篇交织性。任何语篇都是以现存语篇为基础并在诸多语篇体裁中选择的结果。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强调作者对语篇生成的修辞意图,强调读者在理解语篇时对这种修辞意图的理解,并对作者如何选择性地利用话语秩序和语篇体裁进行分析。不同的体裁体现不同的意义潜势,代表着不同人或群体的利益和意识形态。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有助于揭示不同语篇材料和体裁在特定语篇中结合的方式与和谐程度,进而考察其语义和语用功能。它汲取了布迪厄的观点,认为实际的语篇运用及同语篇的互动成为特定社会情景中具有交换价值的“文化资本”的“象征”形式。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本质特征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众语篇,例如电视、广告、报刊、官方文件和法律法规等,通过对包括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教育、就业和法律方面的不平等、战争、核武器与政治策略和商业行为等方面内容的研究,来揭示那些常常不易被人们察觉的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权力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以维护自身利益和现存的社会结构,即话语、控制与权力三者间的关系。
       1.语言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研究审视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而语言形式可以通过意识形态得到阐释。语言只是语篇的形式,意识形态才是语篇的内容。将意识形态与话语联系起来,然后将意识形态与话语的表现形式语言结合起来,也就将意识形态与群体成员在他们的社会认知和话语中表述和再现他们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方式联系起来。意识形态控制群体的社会表现,因此也就控制了群体成员的社会实践和话语。任何一种语义内部都有无数种语言形式可选择,选择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目的作用的结果。语言与意识形态的联系既存在于词汇结构,又存在于句法结构中。有的意识形态观念在语言中体现得比较明显,而有的则比较隐晦。批评性话语分析就是要分析和揭示这种隐含着的意识形态观念。
       2.话语与社会实践
       费尔克拉夫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而话语则是语言这种社会实践的一个实例”。语言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是因为语言实践是由社会决定的。语言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的社会性在于语言使用者的行为不是个性行为,而是受更大社会和意识形态条件所制约的。另外,话语类型的变异与社会、经济要素相关,具有结构特征的社会差异产生语言变异,而语言变异又积极表达社会差异;语言选择或者语言的用法并非仅仅只是社会和经济差异的一种效应,语言选择就是社会语境的选择。因此,话语与社会实践构成双向制约关系。话语的词汇、语法选择和组织结构都受社会生活中其他要素的影响,即社会的变化会引起话语的变化;相反,话语对其他社会生活要素也有反作用,即话语的变化也会促动社会的变化。
       3.话语与语境
       批评语言学家强调批评分析离不开语境,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中会有不同含义。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语境理论主要以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为依据,语境控制着话语创作和理解的各个层次和方面,如语类、形式、文体、变体以及更普遍的话语如何被调整以适应交际场景。由于语境是主观的,这也意味着不同参与者对当前场景有不同的模型,因此也会导致误解和冲突。语境理论解释了话语和话语加工中的许多问题,解释了交际冲突。福勒将语言使用定位在社会过程之中,强调语言使用总是体现在一定的语境中的,而这种语境不仅仅只是直接的上下文、讲话者的语调或者背景知识、对话规则等微观语境要素,甚至也不只是言语事件、语篇类型等中观语境要素,而是指更大的基于社会、文化和政治差异的宏观语境要素。
       4.话语、控制与权力
       话语是“表达社会机构的意义和价值的系统化的观点陈述,对什么可能说,什么不可能说进行描写和限制”,这体现了话语的社会性。话语的主观性决定任何话语都必须体现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也就控制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和话语。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权力”指的是社会关系中的双方或各方互相制约的力量。它“不是可以获得、夺得或被分享的东西,不是一个人可以抓住不放或者任其溜走的东西”,因此,权力是相对的和动态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不仅仅揭示意义,而且还揭示意义的形成原因。批评性话语分析考察的语言项目既有词汇方面的,也有语法方面的。同样的客观事物,用不同的语言来指称,会体现不同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如“您”和“你”的选择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不同的判断和构建。另外,修辞、情态、蕴含、隐喻、预设、及物性、名物化、话轮转换、语音语调以及体裁交织性等也都体现着作者的意识形态倾向以及读者对权力关系的判断。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注重对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分析,又注重对语言的分析,主张在扎实语言分析中研究话语与意识形态、权力及社会的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从一开始就有其政治使命。
       三、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前景
       当代批评语言学家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置于后现代社会多学科交叉的范围内,提出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课题将会体现四种辩证关系:一是殖民化与占有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三是反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四是个性与区别之间的辩证关系。当代批评性话语分析不再是语言分析与社会理论的简单结合,而是批评社会理论和语言学对话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对话不是“平均性”对话,而更多的是从批评科学中汲取营养;另外,当代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拓宽了话语的内涵和外延。以往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或是同时包含话语、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话语事件。当代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构成社会实践活动的符号成分,对话语的再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研究话语奠定了基础。其次,当代话语分析学家们将批评性话语分析分别置于批评社会科学和对后现代社会变革的研究之中讨论,将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研究区分开来,分别提出其分析框架和研究课题,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既可作为理论指导具体研究,又有具体的研究内容,更为清晰,更趋完善。
       总之,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对话语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某些社会过程的神秘面纱,使那些用以操纵、控制、歧视、蛊惑的手法暴露无疑;可以唤起公众对话语社会属性及其作用的认识。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社会行动,其意义在于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促进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进步,其最终目标是提高读者对被操纵的敏感度,增强读者的批评意识,使读者实现批评性阅读,增强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责任编辑 西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