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中国研究]中国在全球范围的投资活动
作者:张春颖 张卫红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法国《经济问题》杂志2007年6月号刊登了法国外贸顾问委员会与法国高等商学院联合撰写的调查报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从世界工厂到全球企业》。报告指出,90年代的改革使中国国内诞生了一大批私营企业,但是国家仍是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最终决策者,其中的首要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收购计划来保证能源等原材料的供应。也许是为了维护大国形象和国家声誉,中国非常希望自己的大企业集团能够荣登美国《财富》杂志榜首。同时,中国也希望能够创建自己的大型跨国企业,一方面使本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大量涌入的外资控制国家工业经济。事实上,中国的跨国企业确实对某些西方企业发起了冲击。伴随着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企业兼并和收购活动,中国企业的大动作使欧美国家产生了强烈的不安情绪。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中国的跨国企业集团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自然结果。
       这些跨国企业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是紧密相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土地和生产资料属于国家所有。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建设就是从国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开始的。尽管邓小平在80年代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尽管1992年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口号,但是总的来看,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仍然是毛泽东时代的延续。直到2004年3月,国家宪法才正式承认私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朱镕基是90年代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先任主抓经济的副总理,后于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出任总理。在任期间,他大刀阔斧地推进经济改革。30多万国企被卷入改革洪流:一部分企业被迫合并,一部分划归地方政府管理,还有一部分则要么以拍卖的方式被出售,要么与外资企业一同组建合资公司。朱镕基的经济改革屡遭质疑:90年代初中国有近1亿4千万国企职工,在朱镕基成为国务院总理之前,已经有将近2千多万职工下岗。从1998年起,又有2千多万职工相继失业,这为中国的一些省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东北地区。
       这些强制性的市场化改革措施使中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利益主体阶层,并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壮大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中国政府于2003年特设了一个正部级单位:国务院直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用于管理涉及到各个领域的196家中央企业(后来这些企业的数量有所减少)。
       同时,随着这次改革的进行,中国涌现出众多私营企业,特别是在高科技和网络等一些空白领域,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创业者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如丁磊的网易、马云的阿里巴巴、汪延的新浪网等。但这些公司目前的主要业务还是针对国内市场。
       在成为改革对象的国企中,许多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还有一些则是国家机构下属的大型企业。有些时代的宠儿抓住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机遇,带领企业改革创新,不仅在国内行业中稳占鳌头,而且还在国际市场迅速发展。
       谁能想到海尔集团曾经只是山东省一个生产洗衣机的小工厂,在张瑞敏的带领下竟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谁能想到联想集团当年只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个小公司,在柳传志率领下竟然成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生产企业?谁能想到任正非这样一个部队转业军人能把华为公司发展成为今日赫赫有名的电信巨头?除了我们列举的这几个企业,还有一些国家扶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它们是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服务的,如宝钢集团、中国移动、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企业战略还是国家战略?
       无论是作为最大的股东还是真正的后台,中国政府可以说是企业国际战略的惟一制定者,那么中国的企业能够确实拥有独立的地位吗?
       尽管中石油将诸如“股神”华伦·巴菲特这样的投资者手中的股权提高到了31亿美元,但所有人都清楚:中石油90%的股份直接掌握在国家手中。尽管2005年至2006年间,中国的一些大银行在香港出售股权给外资企业,但所有人都明白:外商仅仅能够针对这些银行很少一部分资本进行谈判。联想集团于2003年宣布收购IBM全球PC业务时,尽管该集团的财务总监马雪征女士反复强调这次收购纯粹是一次商业决策,并无国家干预,但所有人都知道:联想集团65%的股权掌握在中科院手中。
       同样,在一系列重大管理决策中,国家的影子随处可见。例如,监管中国主要企业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于2005年11月国内三大电信巨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总裁调换问题并不表露任何情绪,也不做出任何解释。即使这三大公司聘请的是在西方受过最好教育的管理人员,这些新管理者也必须快速适应国内的各种关系网,服从党的安排。取得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的田溯宁当年入主中国网。通时就发现,这个拥有10万员工的中国大型电信公司由中科院、铁道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共同发起成立,该公司与他所理解的股份公司确有不同。
       在中国的任何一家企业中,商业和政治总是形影不离。任何一个企业都设有党委,而党委书记总是在企业会议中最后发言拍板的人。因此,企业的任何重大战略决策,尤其是国际战略决策,都要得到党的支持。
       无论是出于强国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民族虚荣心,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国企业推进世界500强行列中。目前,已有15家大企业荣登《财富》杂志排行榜,而中国的目标是在即将到来的期限前将这一数字变为40。在世界500强名单中,美国企业占据了189个席位,日本企业占83个。中国榜上有名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但是在全球市场上,无论从业绩还是增长率来看,这些公司都只占据很小一部分,例如20D5年TCL的营业额为50亿美元,联想为30亿美元,海尔为18亿美元。而华为公司的情况则很难估计,由于该公司还没有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并不透明。
       中国似乎患上了“大就是好”的病症: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企业质量上,总是希望创建国家级的大企业集团,而其中一些企业确实通过走国际化道路实现了这一目标。在这种思想的背后,其实存在着一种内部的政治意图。实际上,从2005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始,党内高层出现越来越多的声音,要求摆脱外国企业对中国工业各个领域的控制。因此,向外国投资者过度开放所引发的不良结果必须通过创建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方式加以平衡。
       当然,各个产业的具体情况还是存在不同的。例如在高科技领域内,中国自主创建的企业所占的比例不大。在中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占第一位的是计算机(15%),第二位的是高保真音响和手机配件(14%)。尽管中国现在是第三大出口国,且即将超过位居前两位
       的美国和德国,跃居第一,出口的计算机已占全球的50%,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出口商品中有59%的利润(2006年底达到9000亿美元)都是由外国在华企业创造的。而在高科技领域内,88%的出口盈利都是由这些外国公司实现的。位列前10名的高科技生产和出口企业中,台资企业占7家(如鸿海精密集团、广达公司、华硕电脑有限公司等),美资企业占2家(摩托罗拉和英特尔公司),中国本土企业只有1家(联想集团)。
       中国政府对于这些企业的资金支持是非常慷慨的,可以说是竭尽所能,如降低出口税率、零息贷款、借用外汇储备等。这些措施确实收到了效果:在新兴国家的百强跨国企业名单中,中国的企业占了44个,印度21个,巴西12个,俄罗斯7个(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提供的资料)。中国的领导人认为,这些数据反映出中国企业距离世界一流大企业只有一步之遥了。
       难以预测的资金流增长
       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到350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该数额超过600亿美元。这些数字不包括难以预测的投机性游资,这些资金主要流向香港地区或避税天堂(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等),游资中部分会向西方投资,部分也会流回中国。中国在海外的子公司并没有出现在统计数据中,例如中国最大的独立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万向集团2003年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汽配部件制造商UAI(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ries)的这部分投资并没有被官方数据计算在内。同样,低于35万美元的省级投资也并不计入国家统计数据。因此,官方数据的统计还是有所保留的。
       毋庸质疑,当涉及到关键的战略性投资时,中国拥有巨大的投资潜力,国家的力量绝对不可小觑。例如中石油斥资50多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中海油意图以18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此外,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对于稳定国际市场波动对中国的影响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截至2006年底,中国所拥有的美元债券接近3500亿美元。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潜力很大,但是应该承认,中国对外投资的累计净额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中所占比例还不是很高。而与此同时,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截至2005年底,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流量总额升至600亿美元,而同期的存量累计净额达56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入比例为1:13。中国政府已决意缩小该差距。
       中国的大企业在关键时刻总是能够得到国家资金的及时支持。虽然中国企业的价值链“争上游”运动在某些地区市场上促进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例如在中国对外投资比较集中的亚洲和拉丁美洲(2003—2005年),但是它们在欧盟或北美这些成熟的贸易市场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西方竞争对手总是觉得中国的介入是扰乱本国的市场。而非洲国家倍受中国投资者青睐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它丰富的原材料资源。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原因和方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很大一部分资本是经香港地区以及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避税天堂流向国外的。中国对外投资的对象主要是以下国家或地区:
       ——转口国:香港地区、维京群岛以及开曼群岛;
       ——低成本投资国(新兴国家):韩国、泰国、柬埔寨、蒙古、越南、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
       ——能源大国:苏丹、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南非、赞比亚、印度尼西亚、加拿大、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
       ——发达国家:日本、美国、德国、英国、丹麦。
       2005年,香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开曼群岛等国家和地区接受中国投资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
       在中国,几乎全部行业都被卷入依靠价格取胜的残酷竞争中。很多企业的发展余地被迫缩减。而所谓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也被某些企业用作新的赢利来源。
       但是能源工业却要严格执行政府指令。为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中央政府非常重视能源资源行业的准入标准。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跨国企业中,最主要的还是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矿产企业。而这些行业巨头之所以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主要是由于它们拥有大量的运营资金,尽管企业在具体运作当中还稍显不足。
       在国外开展的众多业务中,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投资主要用在建立办事处、架设营业网络以及购买生产工具上。而高科技行业在2005年的对外投资活动主要是一系列的企业并购行为。
       可以说中国企业已经在开始改变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例如近十年来,中国的电信企业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迅速抢占了爱立信、朗迅、思科、阿尔卡特等外国企业的市场。中国企业的崛起使市场格局陡然紧张起来。受此影响,欧洲和北美的电信设备生产商开始收缩规模。来自中国的压力意味着许多西方公司(如英国电信集团、沃达丰、荷兰皇家KPN电信集团、法国电信公司)将不得不进一步降低成本并重新审视运营模式。由此产生的结果在于,新一轮的电信重组竞赛开始上演。
       2005年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投资领域和企业的并购上,投资额分别达到18亿和23亿美元。总的来看,中国近期的对外资本流向还是集中在企业的并购及其他相关的资本经营活动上。虽然在这方面的投资总额远不如美国和欧洲,但是应当承认这对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
       此外,尽管中国在国外进行这类并购活动的收效并不是很明显,但仍令欧洲和北美伙伴感到不安,因为它们还不太习惯看到新兴国家的企业与本国公司同场竞争。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扩大,中国在这些投资中的获益也越来越多。2003至2004年,相关领域的营业额从138亿增加到了175亿美元,同时,新签署合同的总额也从177亿增加到238亿美元。
       截至2002年之前,中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还很严格。然而,20年的改革积累使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改变战略思路。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把国有企业推向国际化道路,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高层欲打造世界级大企业集团和竞争品牌的决心。而该战略的制定并不只限于国有公司,许多私营企业也纷纷借政策的东风进入国际市场。
       (责任编辑 赵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