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报告]阳光之门
作者:商 震 李 力

《人民文学》 2004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疏与堵若没有绿叶的衬托百花怎会如此艳丽
        ——董华《寻觅》
        深冬,近年夜的寒风,刀子一样在大地上肆虐着。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的院子里,一位身材魁梧的人静静地站着。他的双眼,一会儿看着院里停放的几台班车。一会儿看着大楼里渐次熄灯的窗口。大楼里的干警们一个个地走出大楼,分别登上班车,班车一辆一辆地开出院子。当大楼里只剩几个值班的人后,这个魁梧的身影,才一步一步地走向他的车子,坐了进去。
        这个人叫董华,是丰台区人民法院的院长。
        每逢年底,法院干警们都要加班到深夜,而每次,董华院长都要站在院子里等干警们都走后,他才走。他站在院子里目送干警的离去,一是向这些加班的干警们送去注目礼,二是怕有些干警乘班车回家不顺路,则由他的小车送回家。
        几年来,董华都是一以贯之的这样做。
        丰台区人民法院是北京市几大法院之一。它地处城乡结合部,发案率较高,且案件发生得五花八门。前不久,一起李某等人状告某汽车销售商及汽车制造厂家因车内苯超标伤人一案,就引起了社会上的较大反响。主审法官邢丽华说:“这个案件本身并不复杂,很容易审理。但是,通过这个案子,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在汽车行业里,没有一个测验汽车室内有害物质的规范文本。所以,我们正酝酿着向汽车制造行业提出司法建议,让有害物质超标的汽车不能上市。以后,此类案子就会大大减少。”一段并不激昂的话,显露了丰台区人民法院法官的素养。同时,让人们可以信赖这样的法官们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
        董华院长在一篇杂文《“疏”“堵”小议》中说:“鲧治水之所以失利,只缘其堵,而不疏。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则由于其既堵又疏。”
        堵与疏,用在法官办案上,是何等的鲜活。
        几年来,丰台区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议近百件。涉及到政府、机关、医院、教育、企业、事业等各个领域。每个司法建议,都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丰台区法院也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我是个协调者”我知道
        你从不与日月争光辉。
        我理解
        你在用光和热诠释着奉献的涵义。
        ——董华《寻觅》
        和董华谈话,感觉不到他是法院院长,倒像个学者。
        与共和国同龄的董华,从小就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因父母收入微薄,他上学时一直享受着国家特级助学金。可是,董华却不愿意让自己一切都特殊下去。他硬是凭自己的本事,从通州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当时,考入闻名遐迩的北京师大附中,不亚于现在的孩子们考入名牌大学。1969年,董华在北师大附中应征人伍。在部队里,他由战士到班长,后被提升为连职技术员。1979年转业到北京市宜武区法院,先任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院办主任,1985年后任副院长、院长。1998年到丰台区人民法院担任院长、党组书记。
        董华到丰台法院时,丰台法院的新办公楼和宿舍楼刚刚竣工启用。董华楼上楼下地看,院里院外地转,干警们个个喜形于色,而他却笑不起来。他站在院子里,自己问自己:这是不是前人种树,我来“摘桃”啊!同时,他也自信地告诫自己,今后只有干得更好。当时,他送给自己两句话:给丰台法院的干警们干点实事,给丰台区的老百姓们干点实事。
        董华的工作习惯是:先做后说,或只做不说。
        董华在丰台法院上任后,首先为丰台法院进行了目标定位。他和院党组所有人要把丰台区人民法院打造成;公正、高效的审判机关,法律人才的培养基地,法学理论的研究墓地。为了这个目标,他又提出了“五化管理”,即:量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动态化管理、人文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显然,他是接受了某位学者的观点:科学管理是生产力的第四要素。
        人管人是有弹性的,可以打折扣。而制度管人,是铁的,不容分说。董华及丰台法院党组一班人几年来推行“五化管理”,使得丰台法院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地向着全国先进法院迈进着。
        董华有着端庄持重的外表,有着豁达宽阔的胸怀和细腻的情感。
        一次,一位审判员的父亲病了,因为工作忙得不可开交,这位审判员不能守护老人,在办公室里,常偷偷落泪,董华知道后,三次以个人的名义和代表法院去探访。一位法官的孩子得了血液病,这位法官要经常为自己的孩子输血,董华知道后,·立即号召全院干警捐款,提出:“既要救助孩子,也要救助我们的法官”。类似这样的事,董华做了许多。董华说“五化”管理中,只有人文化管理是无法条条框框的量化,需要管理者用真心用真情去让人们感觉、感知。我们要把真心、真情,送到干警及家属的心里。要“润物细无声”。
        一位法官说:老董来丰台法院这些年,大家的凝聚力增强了。怎么忙怎么累没有人叫苦了。
        这也许就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吧。
        董华爱好广泛,写诗、写杂文随笔,书法、绘画、摄影,这些爱好都非附庸风雅。他每年有近四万宇的文章发表,他的一幅书法作品“解纷息讼合民意,扶正祛邪护法魂”,在法官书法大赛上获特等奖。他拿起照相机,就可以自拍自洗印自缩放,完全具有专业水准。董华说:“法官应该博学,博学使人增加涵养和修养。一个博学的法官在法庭上很容易让当事人佩服,进行调解宣判时也会顺利许多。”
        董华也很爱运动(丰台法院的健身房,可以用精致二字形容),他常和干警们一起打乒乓球、打篮球等。一次,在打篮球时,他的腰被撞伤了,他捂着疼痛的腰说:“哎呀,人老了,这要是年轻时,不一定咱们谁把谁撞伤呢。”他的一句话,一下子把大家撞伤院长的紧张和尴尬给释放了。
        董华说:“用铁的制度管理,是因为法官工作有着它的特殊性,法院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庭上的宣判关系到人的生杀予夺,荣辱祸福。所以,只有依赖制度管理才靠得住。制度像法律,法律像把刀,谁碰着谁流血。我们这些做领导的,在制度管理面前,只是个协调者。然后,用很大的精力去关心干警们的生活,让他们工作安心生活顺心。”
        丰台法院有个好大的职工食堂,干警们的早午餐免费,伙食标准也很高。食堂请了几位专业厨师,法院里有个伙食委员会,专门评议职工伙食。董华说:“法官不能是苦行僧,把干警伙食搞好了,有效地遏制了法官们接受外面的吃请。现
        在,谁再接受吃请,我就处分他。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做法,提高干警们的待遇,就是要把前门敞亮地打开,然后坚决地堵住后门。”
        董华有着哲学家的辨析推理,有着思想家的深谋远虑,有着诗人的飘逸豁朗,就像他在一首涛中写的:“渴望情感与法理的共鸣”,“用心与血捍卫公理和正义”。
        三、“我同情你,但我要执法”
        那一片片鲜嫩的绿叶
        是不是我心中钦佩的你
        ——董华《寻觅》
        接近下班的傍晚,丰台法院二楼执行庭传来一个妇女的哭诉,循声过去,只见一个妇女跪在几个法官面前,一边磕头一边哭诉。此时,一位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中年人走进来,对几位法官说:“快把她扶起来。”然后对着这位哭诉的妇女说:“我是庭长,有什么话对我说。”这位执行庭的庭长叫吴德生,属猴。因其常年早来晚归,被全院公认为“盯摊庭长”。
        吴德生常说,执行是审判的最后关口,当事人经过漫长的诉讼,到了权利得以实现的时候,所有的社会矛盾和当事人的矛盾都集中到了执行庭。
        执行难,是所有司法干警的共识。
        那位哭诉的妇女,是因其雇用的司机开车肇事,将他人撞伤。经法院裁决宣判,这位妇女应赔偿受害人三万多元人民币。这位妇女当时因有身孕即将临盆,且是山东来京打工,生活窘迫,无力支付赔偿。而承担肇事车的车主,是这位妇女的亲戚,通州区居民王某。王某也无大能力支付赔偿金。可受害人不断地申请要求法院执行赔偿金。这样,执行庭依法将肇事车车主王某拘留。这位刚生过孩子四个月的妇女,就跑到法院来跪诉,要求释放王某。她声泪俱下,一脸苦痛地说:“你们拘留俺,俺孩子就是饿死了,也不怨你们,可你们拘留王某,俺心不安呀,俺先凑着2000元给你们,你们把王某放走吧,俺犯法,俺服法,俺有钱哪能不给呀。”
        这番话,足以让人动侧隐之心。可吴德生,表情严肃,有板有眼地对这位妇女说:“我相信你,也同情你,但我要执法。”
        据说,像这类的事,执行庭是经常发生的。
        吴德生说:“每当当事人跪在你面前时,我一定先要考虑申请人的利益,因为那是法院的裁决,但我不会让被执行人吃不上饭。”
        哦,严肃的执法,温暖的人情。
        吴德生是1999年6月到执行庭的,刚来时,他认为执行庭的工作很简单,只要依据法院判决执行就是了,需要强制执行时,还有法警等力量。可是,真正到他工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首先,执行庭的人,.没有年节假日,为执行一个案子,要奔走几千里路,甚至还有各种危险。其次,公对公办案很难执行时,要大量使用私人关系。再次是,执行不是单靠法院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
        这能不难吗!
        即便难,2003年执行庭依然执行完结6000多件案子。
        吴德生性格稳重,稳重之中透着智慧,智慧之中显露理性。
        一位申请人曾激动地对吴德生说:“做生意我们知道有赔有赚,但打官司找法院,我们要的就是像你们这样的法官,即使我们不能全部追回欠款,我们心里也照样踏实。”
        四、红烧带鱼
        那一个个平凡而忙碌的身影
        是不是我心中呼唤的你
        ——董华《寻觅》
        说起刑事审判,人们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地黑脸包公的威猛形象,以及那三口阴森森的铡刀。其实并不尽然。丰台法院的李增森便是一个既对法律忠诚,又富有人文情感的刑事审判庭庭长。
        李增森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已经有27年,人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老刑庭”。李增森的工作经历很简单,1979年高中毕业便到农村插队,三年后
        被招干到丰台法院。一来就到刑庭,从书记员干起,一直到1994年担任刑事审判庭庭长至今。在这27年里,他审理了多少件案子他没有统计过,他获得过多少荣誉他也没有统计过。仅立功,他就有过五次。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荣立北京市司法系统二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当谈起他的各种荣誉,他却说:“荣誉属于丰台法院,属于刑庭集体,董华院长、李素珍副院长常代表院党组要求我们要以加强管理来保证审判,他们经常下到庭里嘘寒问暖,从关怀法官的身体到关心案件进展,我们很感动,更视为动力。另一方面,没有刑庭全体法官的无私拼搏,奋勇争先,就没有今天的成绩和光荣。”而他把自己淡淡地定位在“承上启下的作用”上。至于领导对他信任,群众对他称赞,他笑着说出了秘诀,那就是: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官,老老实实做人。
        天下的事,往往就是这样,越是高尚的,就越是朴实的;越是受人尊重的,就越是寻常的。
        李增森做到了朴实与寻常。
        在手机遍天下的今天,李增森竟然没有手机。他的理由很简单,手机是为了方便与外界联系,我平时与外界没有过多的交往,所以没有必要用手机。一句话,便折射出刑庭法官的自律与品格。
        他经常为拒收当事人的礼物而与当事人打游击。有一次,一个被告人的家属,打电话给正在加班的李增森说:“一会儿你别走,我看见你办公室的灯光还亮着呢,从你们下班时,我一直等到现在。”李增森闻状,饿着肚子和送礼人僵持到晚上9点多。最后,还是让同事的爱人开车到办公楼下,悄悄地把他接走了。李增森说作为庭长,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都要先做到。在李增森的感召和督促之下,刑庭已经十多年没有出现过一例违法违纪事件。
        李增森办案也别有一番身手。
        某青年因涉嫌诈骗15万元而被刑拘,案子到刑庭后,李增森发现,该案只有公诉和指证,却没有找到15万元的下落。经查,该嫌疑人没有消费的痕迹,而钱在哪儿呢?李增森想一定要找到钱,为国家追回损失。李增森经过几次讯问,均没有结果。他细细地对嫌疑人进行调查,发现该嫌疑人非常爱吃其母亲做的红烧带鱼。于是,经报上级批准,他将该嫌疑人带到办公室,让其母做好红烧带鱼来给他吃。一盘红烧带鱼,让该嫌疑人吃出母亲的关爱与担心,吃出法官的人文情怀。他吃完带鱼,就老老实实地将15万元放在何处,交代了出来。
       李增森说起他办的一些案子,略显沉重,他说:“有些青年人犯罪,就是一时冲动,情节一般,后果却严重,宣判他时,我也心疼,真冤,也真应该判:因为我必须忠诚地执行法律。还有一些是生活上出现了问题,饥寒生盗心啊,盲目犯罪;这样的人我能拉他一把决不推他。刑事案件和人们的生活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作为刑庭法官的,既要懂法,更要懂得社会生活现状啊。”
        李增森总忘不了他刚参加工作时,他母亲对他说的话:哪个单位都喜欢勤快的孩子,不喜欢偷懒的孩子。李增森说:我把母亲的话理解为,在工作上尽职尽责不惜力,把工作干好。这样,我的主管院长就放心,院长就放心,群众也放心,我在单位也安心。
        李增森的话很简单,却像石头一样掷地有声。
        五、“我怎么能说不幸呢”
        . 我知道
        你渴望情感与法理的共鸣
        ——董华《寻觅》
        曹西林长着一张清秀俊朗的书生脸,其实他是丰台法院右安门法庭的民事法官。2002年度荣立北京市法院系统个人二等功,2003年荣获丰台区“人民好公仆”称号,并再次荣立北京市法院系统个人二等功。
        曹西林1987年到法院工作,十多年来一直是兢兢业业,表现优异。但1998年他开始遭遇家庭的不幸,那年他年仅3岁的孩子被查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白血病”。这种病常常被人称作是人去财空的病,可是“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何如不丈夫”啊。为了节约开支,也是为了用血安全,曹西林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为孩子输150ce的血。这一切他并没有告诉单位和同事,他照常上班审案,几乎就在同时,他62
        岁的母亲又被查出脑瘤。需开颅手术,作为长子的他,只在母亲手术的当天,请了一天假,接着就投入到工作之中。
        生活的拮据,没有让他有一点破坏廉政的活思想,在这期间,他十余次拒收当事人的礼金与礼物,从未在廉政方面出现过问题。身体的疲惫,没让他耽误一件案子的审理,2001年他全年结案 545件,居全院之首。2002年他结案447件,位居全院第二名。2003年结案600多件,继续位居全院前茅。工作中,他是这样的努力,可他心里是怎样的呢,他说:“孩子病了,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孩子也失去了一个正常儿童应该享有的快乐时光,孩子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医院,见的最多的人是医生,吃的最多的是药。”
        “我头天给孩子输血,第二天上班还真有点头晕腿软,可一坐在法庭上,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有眼前的案子。后来,大家知道我的事后,每个人都慷慨解囊,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这份组织情,战友情,深深地记在我和家人的心上。那天,我从董院长手中接过全院干警的捐款时,我看到董院长鼓励的眼神,我的心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站在全院同事面前,本来有很多话要说,但是当时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手捧着捐款我感觉是那样的沉重和火热。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家中遭遇那么多的不幸,我都告诉自己不能流泪,你要咬牙挺过去,你要微笑地面对人生。但是那天,我满眼都是泪花,我虽然遇到了家庭生活中的不幸,但我是幸运的,生活在丰台法院这个大家庭中有如此关爱干警的院领导和如此热情的同事们,我怎么能说不幸呢?直到现在,我和爱人一直都保留着系钱的红绳,把它当成珍品收藏。我要等到孩子懂事的时候,告诉他“红绳子”的故事,告诉他不要忘记是丰台法院的院领导和干警们,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从那之后,我的工作干劲更足了,我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组织的,只能以加倍努力的工作回报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关爱。”
        曹西林的家庭遭遇是不幸的,曹西林工作在这样一个集体里又是万幸的。正因为他生活工作在这样一个温暖向上的集体里,他才能克服小家的困难,而溶人大家的勃勃生机之中,才能有那些突出的工作成绩。
        六、三十功名与八千里路
        那一颗并非显赫的小星
        是不是我心中崇敬的你
        ——董华《寻觅》
        董华院长在阐释动态化管理时说:“动态化管理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创新是永动机,创新就要给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机会。”丰台法院的年轻法官蔡慧永就是这种机会的受益者。
        蔡慧水1969年生人,毕业于北京市商学院经济法系,后读完北京大学在职法律硕士,他的知识结构为他在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他平时严于律己,虚心学习,善于总结审判经验,使他很快就在法院脱颖而出。
        2001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组织外国记者和驻华使馆新闻官赴丰台法院旁听一起广告包销合同纠纷案。这是外交部首次组织驻京外国记者旁听法庭庭审,对宣传中国法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外交部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有关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旁听活动。蔡慧永担任了此案审判长,在开庭过程中,他沉着、冷静、娴熟地组织、引导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展开庭审调查和辩论,成功地驾驭庭审的整个过程并当庭作出判决。在庭审结束后举行的记者问答会上,美联社、路透社和日本朝日新闻等西方记者就审判长产生的法律程序,上下级法院的关系,法院与党委、政府的关系,庭审公开旁听制度,政治性案件和涉外案件审理,以及法官审案是否受到政治干预和当事人行贿的干扰等提出问题,蔡慧永给予了合理到位的回答。蔡慧永的庭审活动和答记者问的出色表现,向外国记者和新闻官员展现了中国的司法制度、民事审判程序和审判方式改革成就,展示了中国法官良好的素质和中国法院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活动结束后,外交部和外国记者新闻中心对主审法官蔡慧永的表现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此次活动向外界展现了北京基层法院司法人员公正司法的风采,让外界了解到北京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他的专业知识和他沉稳机智的特点,使他在办案中有着游刃有余的感觉。自他独立办案以来, 1200余件经济案未发生一起错案。展示了知识型青年法官的崭新的精神面貌和工作形象。同时他也不断的开拓进取,与时俱进。蔡慧永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求实创新的工作状态,积极开创工作新局面。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按照最高法院的部署进行了“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的选任”工作。实行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的选任后,围绕审判长构建新的审判机制成为法院面临的新课题。
        蔡慧永作为北京市法院系统选任的第一批审判长,在院庭两级领导的支持下,大胆提出“121”审判运行新机制的构想,并进行了亲身的实践和探索。“1211”审判运行机制是由一名审判长、两名法官助理(程序助理和文字助理)、一名书记员和一名速录员构建成以审判长裁判工作为中心,分工协作,各司其职,高效协调的审判运行机制。试行半年后,该机制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当年1至10月份,蔡慧永审判组审结各类经济案件共计593件,案件质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了“公正和高效”目标。“121”审判机制运行模式在全国法院系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少外地法院到丰台法院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并称赞“1211”审判机制符合审判特点和规律,与国际新的审判工作机制接轨,为今后法院组织形式和审判机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公正执法,克己奉公是人民法官的职业要求,也是蔡慧永在审判岗位上的一贯追求。对拉拢、腐蚀、引诱他而想达到非法目的的人,他都一概严辞拒绝。他说,清正廉洁,秉公办案,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做,才能问心无愧。如 1999年他审理的一件经济纠纷案件,被告是外地公司。被告趁蔡慧永上厕所的机会,见四周无人,悄悄地对蔡慧永说:“蔡法官,这是你的辛苦费,没人知道,官司不赢没有关系,请你收下。”说着就塞进他兜里5000元钱,但立刻遭到蔡慧永的拒绝。事后,这位被告还给他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我们是在外省市扪‘官司,给点钱心里踏实,真没有想到您审理得这么公正,我们为首都北京有您这样的法官而感到高兴。”
        严于律己,全面锻造法官人格,追求公平与正义已经成为他的人生追求。蔡慧永深知,人民法官是法律和社会正义的化身,要做一名合格的共和国法官,除具备深厚的法学修养外,必须要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完善的人格,所以,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工作中,他都十分注意培养和锻造自己的法官人格。为了磨炼吃苦耐劳的精神,锻造艰苦奋斗的作风,他曾无数次顶风冒雨,无数次不顾酷暑炎热,深入郊区农村送达、走访。他曾工作、吃住在不足8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从无怨言;为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安徽、江西等地区普遭水灾时,他不顾同事们的劝阻,曾把自己惟一的一床过冬棉被捐献给了灾区。他带头为“希望工程”捐款,资助一名远在内蒙古的失学儿童孙云龙,为此,还在丰台法院引发了一次“为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为了培养法官文明形象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他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在审判庭,都能严格按照审判工作纪律要求自己,特别是在庭审中,他着装整齐,举止文明,谨言慎行,从不做与审判工作无关的事,从不说对审判工作不利的话。他深知,一个着装不整,一个信口开河,一个说话不负责任的法官,当事人是不会相信他能公正审判的。良好的形象,是职业所需,是人民法官形象的所需,也是对当事人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为了锻造和保持清正廉洁的品德和意志,他生活俭朴,关心同志,乐于助人,1997年被丰台区评为“首都文明市民”荣誉称号,2001年被丰台区评为“十佳”青年岗位能手。同年,被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北京市十佳法官”。
        蔡慧永是年轻的,年轻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拥有未来。据说蔡慧永很快就会走向新的领导岗位。董华院长的“永动机”理论,在蔡慧永的身上将得到了更具体的体现。
        七、刻“早”与刚柔相济
        若没有你——
        万千司法卫士的精心呵护
        华夏怎能如此壮丽
        ——董华《寻觅》
        在近期的《人民法院报》上刊有一篇董华院长的文章,题目叫《鲁迅刻“早”的联想》。文章的
        中心是,提醒人们重时守诺。他在结尾一段这样写道:“为了确保审判工作准时正点,各级法院普遍加强了考勤考纪和工作监督,不少法院还购置了考勤‘打卡机’。应当说,这些举措都是必要的,而且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只能治‘标’,并不治‘本’。笔者认为,治本之策还是要强化对法官的宗旨教育和守时重诺教育,使其从内心深处领悟守时重诺的真谛,就像鲁迅刻‘早’自勉那样,在心中牢牢刻上一个‘早’字,时时严以自律,事事重诺守时。倘能如此,我们就能锻造一支‘为民、务实、廉洁’的、让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法官队伍,就能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
        同样是说管理,董华在另一篇文章中说:“按照现代管理学的观点,新时期人民法院也需要多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但归纳起来,似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管理,也可称之为‘堵’,就是强调循规守纪,对干警中不守法纪违反程序的行为,即亮‘红灯’警之,以‘堤坝’堵之,该依法查处的坚决查处,绝不姑息迁就。另一类则是‘柔性’管理,也可称之为‘疏’,就是强调教育疏导,对干警中的一些失误和思想认识问题,坚持启发沟通,疏导转化,而不能动辄就扣‘帽子’打‘棍子’。特别是在当前法院队伍中青年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更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想干警之所想,帮干警之所需,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实事,以增强法院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关于董华先生的管理思路已无需多言,关于丰台法院的明天也无需多虑。
        能每天迎接太阳的人,一定是那些肯起早的人;能透彻地享受太阳温暖的人,一定是那些胸怀坦荡心底无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