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社会]全球化时代更新工会运动的思考
作者:[西]哈维尔·多斯 著 洛仁 摘译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受西班牙共产党影响的西班牙工人委员会国际关系书记哈维尔·多斯在2007年5月出版的西班牙工会刊物Gaceta sindical第33期上,发表了题为《国际工会运动记事》的文章。其中一节为“全球化对劳工的影响,全球化下的工会运动”。现将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全球化对劳工的影响
       可以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全球化时代。这个时代有三个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影响社会政治关系。第一是由于科技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通讯信息技术的创新以及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方面的重大发现;二是经济关系国际化的加速,资本、货物流动的加快;三是作为替代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失败。这三大历史事件相互影响并伴随着其他重大现象,如网络经济在多方面开展起来并汇入全球化时代,产生高附加价值的有形、无形资产和服务的知识经济也应运而生。
       生产方式的改变影响着就业、劳动组织、劳动者工会化程度和工会行动的有效性。它表现在就业第三产业化(经合发展组织国家在服务业就业的工薪劳动者比例接近70%),与生产分散化相关的企业外迁化,劳动市场的非规划化,劳动力重要部分就业的不稳定性。与生产分散化同步的是企业合并和收购,加速了资本集中,形成了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生产体系。国际劳工组织认为60%的世界生产在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供应商和次承包合同的网络中进行。
       全球化导致全球不平等增加并表现在多个层次。首先是国家之间差距拉大,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第二是在一个国家各个阶层之间社会不平等拉大。工薪劳动者收入大大低于资本的报酬,而在不同工薪劳动者之间工资差距也拉大。一个不熟练工人的工资与一个大企业总经理的收入差距在许多国家过去是1∶20,而现在是1∶200。第三是不同职业间训练的要求差距扩大。只有在工业和服务业就业的一小部分工人要经过高级职业培训,而绝大多数的职业只需中、低级培训,特别在服务业。第四是就业不稳定性增加,如西班牙,70%经济活动人口都在工作不稳定的服务业就业。在正规就业的工人中有1/3是临时性的。而在秘鲁,80%的经济活动人口都在非正规的经济部门工作,包括农民。
       另外,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是发达国家为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提高人口中的培训水平,从而增加全球的不平等,引起大量由南向北的经济移民。移民工人一般都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建筑、矿山、季节农业和服务业。移民的流动,不单纯是由于经济因素,也有迫于战争和自然灾害。许多移民工人不是合法移民,在所在国不但壮大了非正规经济部分,被剥夺了一切劳动权利,而且也扩大了劳动力后备军队伍,使失业人员的就业条件更加苛刻,也迫使正规部分劳动条件的降低。这种现象在美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和阿根廷、巴西、南非都普遍存在。由于政府采取的不是保护劳动力的政策,移民工人问题已成为政治问题。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右翼利用移民问题推行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工会运动应对此进行反思,既要为移民工人争取与其他工人同样的权利,又要反对非法移民。
       全球化在劳动方面产生的这些负面影响也是新自由主义模式内在的表现。这种模式在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占统治地位。但也有例外。如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世界最有竞争性的五个国家中,其中有三个国家即瑞典、芬兰和丹麦仍维持高税收、高社会保险待遇以及促进平等和社会和谐的公共政策。应该承认直到今天,国际工会运动对减轻和消除全球化的不良后果影响极微,对国际经济组织和八国集团所做的决定还没有现实的影响力。工会运动迫切的任务是从政治上组织上做到独立自主,成为一个国际政治主体,以对世界经济和劳工方面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具有政治影响力。
       二、全球化条件下的工会运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工会运动参加反法西斯联盟,战后共享政治成果,共倡公共部门,因而从“二战”结束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工会运动特别在发达国家取得了很大成就。许多国家贯彻执行凯恩斯经济政策,导致经济增长,生产力提高,大多数国家实现充分就业,普遍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教育、卫生等主要服务业和水、电、交通运输、通讯等经济部门都建立了以公共部门为主导的经济机制。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里根和英国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实行保守主义政策,给工会组织和行动都带来了困难。
       这是因为生产模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劳动关系的变革。以大工业大企业为代表的福特或泰勒式的劳动生产组织转为以跨国公司的决策中心为枢纽的即由分公司、供应商、次承包商组成的企业网络的基本生产模式,导致在外包、分散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承包商、次承包商都在每个环节压低劳动成本。因此工作的灵活性和减低社会保障水平等成为改变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当然,随着生产模式的改变,在相关的政治、社会领域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相继发生“现实社会主义”的失败,凯恩斯主义政策和福利国家的危机,左派政治的危机。而工会运动在认识所发生变革的本质和深刻性以及面对新形势寻求新战略方面都反应迟缓。当前我们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要进行国际研究并在更大范围内的实践中来直观和反思这一问题。
       生产模式,劳动组织和劳动关系的变化在工会领域发生强烈的影响。表现在:
       1工会会员和工会组织率即工会会员在工薪劳动者中的比例的缩减。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球现在约有30亿工薪劳动者,其中包括非正规劳动者。工会组织率降低特别明显,而且工会会员绝对数字也在减少。这一趋势反映了事态的严重性。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会员的减少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或80年代初,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据2005年欧工联统计,德国工会组织率从1980年的349%降到2002年的232%,英国从551%降到304%,意大利从545%降到34%,法国从1980年的171%降到2001年的97%。东欧经济转轨国家的现象更为严重,捷克从1990年的79%降到2002年的25%,波兰从原来80%以上降到1995年的33%,2002年又降到15%,爱沙尼亚从1990年的91%降到2002年的17%。除欧洲外,在其他经合组织国家情况也差不多。美国工会组织率在50年中下降了25个百分点,从1955年的355%下降到2004年的125%,日本同期内从50%下降到21%。
       在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统计数字可能很不精确,但工会组织率同样是下降的趋势,有的更为严重。在拉丁美洲,非正规经济的发展和半失业的增加成为工会影响力缩减的毁灭性因素。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推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支持的所谓“华盛顿共识”的新自由主义药方,工会影响力更为缩小。在最近拉丁美洲政治上左转的倾向中,据南方共同市场最近某些数据显示,情况是积极的,但对工会领域的影响总的评价为时尚早。在亚洲,经济急速增长,特别是那些人口大国,但伴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产生相当数量的缺乏工会和劳动权益的工薪劳动者。在这种情况下,工会组织率和力量也下降了。
       但不是所有国家的工会会员都在减少,从1980年到目前,也有工会组织率上升的国家,主要在欧洲。从1980年到2002年工会组织率上升的国家是:比利时从53%上升到56%,瑞典保持在78%,芬兰从69%上升到71%,丹麦稍微下降从78%降到74%,同期西班牙也从83%上升到175%。这些国家有某些共同特点,就是工会管理工人的公共保险事业(比利时及北欧国家);有工会联合的强大组织形式,有产业集体谈判和社会对话(双方或三方的),从而使总工会能在整体上维护工人利益。
       
       全球工会会员演变的另一个普遍性特征是会员的增长集中在公共部门,在私营部门会员相对下降。由于工业部门和某些重要公共服务业的私有化,由于工业对服务业优势比重的丧失引起对高入会率的经济和劳动部门的劳动岗位大量流失,导致工会组织率下降。
       2就业的重心和工会组织的基础发生变化,给绝大多数国家工会带来很大困难。第三产业化、企业外迁、生产分散化、企业内部承包合同多层次化以及就业的不稳定性和非正规化向工会组织提出严峻的挑战。虽然目前对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并开始行动迎接挑战。在中小企业和次承包合同链中,劳动阶级已被分割为若干层次,企业合同的内容使主要企业工人利益与次承包合同企业链中的工人利益发生冲突。在这些企业组织工会无疑比在一个大企业组织工会要困难得多,何况是相当部分工人当受到临时合同压力时,他们自己也会抑制自己参加工会,更不要说非正规经济中的劳动者了。在这个辽阔的劳动天地中,移民工人又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因素。
       面对这些困难,在许多情况下,工会运动反应迟缓,而且总是不那么明确。工会文化和组织机构已不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如在日本,许多强大的企业工会总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21世纪初,临时合同工和小时合同工(其数目日增,甚至在大企业中)是否还要参加工会?在拉丁美洲,不稳定工作和非正规就业在劳动市场占多数,工会组织已意识到必须把这一庞大的劳动群众组织起来,但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因为在许多工会内部行会主义占统治地位,在这方面,他们没有政治愿望也没有实际行动的能力。因此在这种分割的条件下,工会组织无论在全局还是在基层中要建立团结互助的联系,必须克服至今存在于工会运动中的行会主义思想。
       3在不少地区和国家,由于工会政治影响力和组织力度的减弱,工会集体谈判权利也在流失。当然这些现象不是普遍的。相反,有的国家和地区,无论在实践中或在法律基础上的集体谈判力和政治影响都有增加,如西班牙。
       一般来说,在工会运动中有两股潮流在碰撞。一股是由欧洲部分国家(南欧和北欧国家)以及拉丁美洲和非洲部分国家组成。他们受国际劳工组织和欧盟的支持,通过双方和三方社会对话机制,加强工会和雇主组织的作用。另一股潮流是迎合在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这些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和日本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在这些国家,工会在劳动和社会领域中的政治影响力下降,导致劳动和工会立法严重倒退。这股潮流也波及许多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因此,从全球来看,至少从受到影响国家的人口数量来看,工会作用削弱了。
       三、对加强和更新国际工会运动的思考
       在工会领域,特别受到削弱的模式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工会模式。但不是惟一的。工会需要调整与政党的关系,加强工会联合和加强维护全球工会权益的力度。
       基于上述情况,国际工会运动在许多国家要走出当前的衰落态势,能在国际上进行联合的团结支援性的活动,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工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联合,以更好地维护工人的经济社会权益。二是加强工会的独立自主性,使工会在当地、各国和超国家范围内成为独立的政治主体,在不受任何政治束缚下开展活动。三是要注意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多样性,无论在提出权利要求方面还是组织方面,发展会员加强组织是今天一切工会的头等任务,但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着重在中小企业、青年工人、移民工人、不稳定岗位和非正规经济工人中进行。四是无论是组织实践中还是工会行动中,既要坚持工会历史上的联合性和阶级性,又要在平等、支持、扩展权利的基本观念方面进行创新,在签订集体合同或内部选举名单中要反映男女平等,既要为没有权利的工人争取权利,也要为有权利的不断改善权利。五是建立、加强和巩固在地方、国家和国际的社会对话(双方和三方)机制,并要在制度上得到承认。六是更新和加强集体谈判,反对分散化、个人化倾向和合法力量的丧失,要从全球和地区经济一体化出发构建超越国家的集体谈判机制。七是各国工会联合会、产业工会要进行必要的内部结构调整,以逐步使之与地区和国际工会组织相协调。八是要花大力气,从各国范围内以它的实践为工会行动国际化和加强国际工会组织做出贡献。
       由国际工会联合会和国际产业工会为代表的国际工会运动,要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工人不可缺少的组织,成为改变全球化只有利于资本利益的倾向的实践机构,因此任务重大。
       首先,要制订一个中长期的行动纲领,逐步在全世界劳工领域中实施,就是要扩展和普及劳动基本原则和权利以及体面劳动观念的内容。为此,要向联合国体系的经济和金融机构,要向地区的政治机构,要通过会员组织向各国政府开展活动,同时独立自主地实行政治(和国际政治组织和各国政党)和社会(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论坛等)联盟的政策,以构建新的力量对比。
       其次,要求联合国体系的各机构,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承认国际工会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代表工人利益的作用。要建立正式的合法的社会对话空间,确立地区范围内如欧洲各方的相互关系。要加强国际劳工组织在联合国体系内的作用,并构建能实施其国际劳动公约的合适程序。
       第三,在跨国公司组建工会,并应尽量包括供应商和次承包商企业。这种全球性的行动在组织上应与国际产业工会和各国产业工会挂钩,构建和拟订跨国组织工会行动的要求纲领、世界协定和行为准则。为发展这一方针,在合作的基础上,国际产业工会与国际工会联合会的关系将更为密切。
       第四,在工会方面要考虑与世界民主治理进程联结,争取各国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为适应这一进程应建立和加强地区和次地区工会组织。
       最后,为了在许多工会组织极为弱小的国家发展会员,国际工会组织应花很大的精力并采取合作的方法去进行。可利用某些发达国家全国性工会的合作政策以取得必要的资源。国际工联和全球工会理事会的作用是协调各国工会的合作项目,提出目标,制定各国工会能资助的计划。
       [洛仁:中华全国总工会]
       (责任编辑 丁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