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视野]阿尔都塞晚期著作
作者:王 慧 编写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澳大利亚电子期刊《边界》(Borderlands)第4卷第2期(2005年第2期)发表了从事阿尔都塞晚期著作意大利文版翻译工作的维托里奥•莫尔芬诺(Vittorio Morfino)的文章,介绍了阿尔都塞晚期著作的一些基本情况,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1992年出版的阿尔都塞自传《来日方长》(The Future Lasts a Long Time)(1985)无疑打破了他“杀妻”后笼罩在阿尔都塞这一名字上的沉默,自传的出版似乎在医学和文学两个方面再次唤起了人们对阿尔都塞“个案”的关注。这反过来又引起对阿尔都塞著作的不同阐释。不管这些阐释的措辞如何巧妙,其最终目的仍然是试图在阿尔都塞的哲学与其人生之间建立简单的对应关系,而忽略了这样一种理论工作所包含的复杂的中介过程。把阿尔都塞事件视作个案——没有受到审判的“谋杀者”开始讲话——这削弱了阿尔都塞自传以外的其他作品的影响。这样做的结果是在绝大多数阐释中把他的后期著作简单地与这一自传联系起来。加布里埃尔•埃尔比雅克(Gabriel Albiac)反对简单地进行这类阐释。他指出,阿尔都塞自传的出版效果是矛盾性的,它使得他的其他理论著作黯然失色,但是不应将《来日方长》视为“真”,而应视为癫狂性的自传,其逻辑源于试图“取消他所有的理论著作”。
       然而,在1982年至1985年间,阿尔都塞再次以哲学家的身份所发表的全部文章,以及在两次住院期间撰写的著作,都值得大家重视。我决定把这些文本视为一个整体,尽管每个文本的独特性与我的这种看法之间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每个文本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尤其是在对黑格尔的影响的评价上。
       这些文本本身不但保持了一定的一致性,而且也发展了阿尔都塞20世纪60年代的著作中就已经存在的一系列主题。比如:1.没有主体的过程概念以及因此产生的对目的论的否定,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2.事物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具体事物处于首要地位;3.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4.关于哲学不存在客体的主张;5.根据起源—主体—客体—真理—目的—基础而确立的形而上学结构定义。
       当然强调断裂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文体层次上。后期的文本首先是印象主义的,有时是自传性的,而有时又是趣闻性的。而且,这些论文中提到的所有文献都出自记忆,因此经常导致对原文的歪曲。这些文本不具备阿尔都塞上个世纪60年代两部名作《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中的系统性特点。他在《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中,都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透彻细读提出了崭新的概念系统,可是后期他经常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著作中的参考文献。
       至少可以说,这些后期著作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它们好像把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处于阿尔都塞著作中的边缘状态的某些方面(最重要的是关于偶然性是必然的这一主题),摆到了非常显著的地位。虽然安东尼奥•内格里把关于偶然相遇的唯物论理解为阿尔都塞理论著作中的一个真实的转折,认为“正如每个哲学转折一样,连续性与创新性元素互相缠绕在一起,但是创新性元素最终取得了主导地位”。相反,乔治•艾略特(Gregory Elliott)认为,“后期的阿尔都塞的偶然相遇主义只不过是阿尔都塞思想中不断出现的主题的一种反映”,而且关于偶然性是必然的这一主题是一根贯穿阿尔都塞不同阶段理论著作的引线。斯坦尼斯拉斯•布雷顿(Stanislas Breton)也强调了阿尔都塞理论著作中的这种连续性。
       阿尔都塞晚期著作之所以可能恢复早期处于边缘状态的某些主题主要是因为他在后期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新术语。我们应该放弃线性地阅读阿尔都塞文本的方法,不是简单地复制他对马克思、斯宾诺莎或者马基雅维里思想的重构,而是创建一套新的词汇表,以描绘他思想发展的特殊性。
       阿尔都塞对必然性、偶然性这对概念的使用初看似乎是矛盾的。他认为,历史上确乎有一些哲学在发挥作用,但它是没有哲学的哲学——即没有概念也没有矛盾的哲学。这种哲学在肯定事实的层次上发挥作用,而不是在否定的层面或概念原则的层面上起作用。它不可能对革命、对否定或任何“大逆转”不闻不问。它是一种实践哲学,按照这种哲学,实践的优先性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凌驾于理论或施蒂纳式的个人的利己主义之上。总之,阿尔都塞在论述唯物主义中的偶然相遇问题时,提出了一种相遇的唯物论,也就是关于偶然相遇的唯物论。作为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该唯物论反对历史上的各种唯物论,包括大家普遍所接受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唯物论,认为来自于理性主义传统的所有其他唯物论都是关于必然性与目的论的唯物论,也就是说,是改头换面的唯心论。
       偶然性与必然性似乎是对立的,但这儿它们所起的作用是相似的,都以与目的论的各种概念不同的方式展开。它们能扮演这种相似的角色是因为事物的必然性并不是由任何无上的权力支配的,而是由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导致的。这种必然性以偶然性为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哲学成为对偶然性之(必然)这一事实的认同。
       在这种情况下,哲学不再是对理性或事物起源的陈述,而是关于它们的偶然性的理论,是对事实的认识,对偶然性事实的认识,对必然性从属于偶然性的事实的认识,以及对赋予相遇的结果以“形式”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观察:一直以来就存在相遇,存在元素彼此间的偶然相遇和“结晶过程”。一切有关起源的问题都被拒绝了。
       确实存在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不能被等同于意义、理性和目的。惟一存在的必然性就是绝对纯粹的偶然性之必然性。我们现在可以理解阿尔都塞所说的“偶然性之必然”,它是理解阿尔都塞晚期思想的关键,但同时也是其早期理论的核心。
       在我看来,阿尔都塞论述他的关于相遇的唯物论的方式比较混乱、不系统,有时甚至很不严密,这很容易导致对他的理论的误解。一直有人认为,他的这些著述表现出了一种哲学上的浪漫主义,一种非理性主义,甚至是一种自由的唯物论。构建一套术语——而不是沿用他在概述西方传统时采用的办法,似乎会使我们发现这些著述的系统结构,发现它的严密性,尽管它采取了一种比较自由和松散的叙述形式。这反过来使我们减少了对这些概念在修辞上的重视程度,因为这些概念一旦脱离它们的理论背景和功能,就会产生误解。我们将避免给阿尔都塞的相遇哲学、偶然唯物论贴任何标签,不管是出于分类还是讨论的需要,只要关键的那些术语严格地予以界定,这样的做法就是多余的。
       [王 慧:四川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
       (责任编辑 希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