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视野]语用研究的归纳主义典范
作者:王 扬 周 君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法国学者斯珀博和英国学者威尔逊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一书问世以来,关联理论经历了被人们认识、接受、传播、批评甚至误解的过程,这个过程还在继续。作为20世纪末产生的一种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影响之广泛深远有目共睹:它被翻译成了多种文字;它对语用学有直接的影响,还影响了包括文学理论、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在内的其他临近或相关学科。①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关联理论本身也经历了一些发展变化。《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在1995年出了第二版,在其《后序》里,斯珀博和威尔逊对关联理论作了一些重要修正。斯珀博和威尔逊还合作撰写了《关联理论》一文,简要总结了关联理论的最新发展。本文将简要谈谈关联理论及其新近发展。
       关联理论的主要来源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其理论渊源主要在认知和交际两方面。
       在认知理论方面,关联理论受到心理语言学家福多尔的《心智的模块性》②一书的影响。福多尔提出的模块理论把认知过程划分成由模块单元组成的输入系统和中心系统两部分。根据这种理论,斯珀博和威尔逊认为,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由负责接收语言刺激信号的单元模块接收外界语言信号,然后把它们传输到中心系统,由中心系统进行运算和破译。由于中心系统的操作语言是命题性的,语言的交际过程应该是个命题推理过程。这一模块理论对关联理论影响非常大。其一,在关联理论中言语交际被理解为一个命题推理过程,整个关联理论带有很强的逻辑演绎性。其二,关联理论,尤其是近年来的发展,将语用推理也模块化处理③,从而使得中心系统模块化(福多尔的理论仅假设感知系统的模块化,对是否将中心系统模块化持保守态度);这样就赋予了语言交际能力一种范围特异性和先天官能性。
       在交际理论方面,关联理论主要受到来自日常语言哲学家格莱斯的会话理论的影响。关联理论本身可以看作是对格莱斯的一个中心观点的详细论证,即大多数人类交际,无论是言语的还是非言语的,其本质特征之一乃是意图的表示和识别。对此观点进行解释,格莱斯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将言语交际过程视作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说话人遵循某种规则系统将其要表达的意义编码为一段信号,而听者以同样的代码系统将该信号解码;同时用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来解释除字面意义以外的说话人意义。④关联理论提出了与代码模型不同的交际模型——推理模型。根据推理的交际模型,交际者为其传达意义之意图提供证据,而这个意义则由听者依据所提供的证据和线索推理得来。推理交际模型并没有抛弃代码模型,而是将编码和解码理解为推理的基础。关联理论继承并发展了格莱斯会话理论的关联准则,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不论是明示意义还是暗示意义的识别都需要推理的介入。
       交际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关于交际的研究也可能受到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对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行为科学理论就是齐夫的省力原则,即所有人类行为都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效果。这个原则在关联理论中表现为最佳关联原则,该原则指导着话语理解的运算方式和过程。
       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
       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是,言语所引起的关联性期待具有足够的准确性和可预测性,可供听者获得说话者的意义。关联理论的目标就是要对关联性期待究竟是什么作认知上的解释,以及对言语理解作经验上可行的论述。
       1.关联与认知
       关联理论认为,所有为认知过程提供输入的外部刺激或内部表征都可能与个体的某个时刻相关。话语能够引起听者的关联期待是因为对关联性的搜寻乃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
       斯珀博和威尔逊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⑤关联理论所谓的语境是一个假设的集合:它是听者在交际中为了正确理解每一个话语而构建的一系列可以不断更新的假设。这个语境是受个体认知结构影响的,具有个体特异性;同时受到交际过程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关联的概念则被解释为某个假设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
       斯珀博和威尔逊认为,关联性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首先是语境效果,同等条件下,输入信号的语境效果越强则关联性越大;其次是努力程度,同等条件下,处理话语所付出的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大。
       关联性的标志——语境效果——在斯珀博和威尔逊(1995)及之后文献中被代之以认知效果。认知效果包括正面认知效果和其他认知效果。以上所提的语境效果都是正面认知效果。界定正面认知效果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明确关联性的内涵,使得产生错误信念的认知输入不具有关联性。
       根据新的界定,一项认知输入具有关联性,当且仅当对此输入的加工会产生正面认知效果。关联性的大小则由正面认知效果的强弱和话语理解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珀博和威尔逊多次强调,关联性既是一个分类概念(适用称名量表),也是一个比较概念(适用顺序量表)。一个刺激选作认知输入,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关联性,更是由于它比其他可感知的刺激具有更大的关联性。但是斯珀博和威尔逊(2004)并不支持将认知效果或认知努力进一步数量化,因为,一方面数量化会增大认知计算从而使认知努力增大,不符合省力原则也与关联性背道而驰,另一方面,人类认知的某些特征还不能够被数量化。⑥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认知自动地倾向于把关联性最大化,这是人类认知系统进化的结果。也就是说,人类认知资源倾向于分配给现时最相关的输入的加工处理。这个普遍的趋向,斯珀博和威尔逊(1995)描述为关联性的第一原则,或叫作关联性的认知原则:人类认知倾向于关联最大化。这个原则在他们1986年的版本中并没有被叫做原则,但却经常被误认为关联原则。根据斯珀博和威尔逊(1995)及其后续文献,所谓的关联原则应该基于认知原则;以前的关联原则现在被称作关联性的第二原则,或关联的交际原则,处理关联与交际的关系。
       2.关联与交际
       关联的认知原则使得人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或操控他人的心理,为交际提供基础。关联理论把交际界定为一种明示—推理行为,包括明示刺激和推理两方面。如前所述,关联理论认为无论是明示意义还是暗示意义的识别都需要听者的推理。交际是具有推理性的。但是,推理性的交际也少不了明示刺激。明示刺激是交际者发出的、听众可以观察到的表示交际者意图的行为,其目的是要听众把注意力集中到交际者的意义上。有了明示刺激,推理才有证据可依。
       关联理论认为,推理性交际就是要让听众识别交际者的意图。推理交际有两层意图,第一层是信息意图,第二层是交际意图。前者是把信息传达于听众的意图;后者则是把信息意图传达于听众的意图。理解要成功就必须实现交际意图,也就是要听众知道交际者的信息意图。信息意图是否能实现还要看听众是否相信交际者。只要交际意图被识别,推理性交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交际意图的识别需要明示刺激。使用明示刺激则可以创造准确且可预测的关联期待。这是因为,关联的认知原则决定人们普遍倾向于注意最相关的刺激,而通过发出吸引听众注意的明示刺激,交际者因此鼓励其听众假定这个刺激足够相关,值得注意和处理。这就是关联性第二原则交际原则的基础。
       交际原则专门应用于明示—推理交际,具体表述为:每一个刺激都传递一个假定: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
       交际原则和最佳关联是关联语用学的关键。斯珀博和威尔逊(1995,2004)认为,最佳关联性对于一个明示交际行为的听众而言,意味着在认知努力和认知效果两方面可以作这样的期待:其一,该刺激足够相关,值得听众付出认知加工的努力;其二,该刺激是与交际者的能力和偏好相容的最具相关性的刺激。
       
       以上关于最佳关联的界定的修改考虑到了交际者的主观特质。另外,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界定为理解交际者的意义提出了切实的程序:第一,遵循省力原则计算认知效果:按照可及性顺序检验假设;第二,当关联期待被满足时就停止。
       听众有理由遵循省力原则,因为交际者在其能力和偏好之内应使话语尽量容易被理解。听众也有理由在得到第一个满足关联期待的解释时停止,因为符合交际者能力和偏好的第二个解释将直接违背关联期待的第二方面。
       因此,听众根据以上程序获得的解释,在没有反面证据的情况下,将是关于交际者的意图最似然的假设。但是,由于话语理解是一个非论证的推理过程,这个假设也可能是错的;然而这也是一个理性的听众所能做到的最好结果了。
       3.关联与理解
       在关联理论关于理解过程的程序中,重要的是这个程序不仅适用于隐含意义也适用于明显意义的推理理解。斯珀博和威尔逊(2004)认为明显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全部理解过程包含如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解码、消歧、指称确定以及其他语用充实过程,就明显内容(或叫作明显意义)构造一个适当的假设;其次,就所倾向的语境假设(或叫作隐含前提)构造一个适当的假设;再次,就所倾向的语境涵义(或叫作隐含结论)构造一个适当的假设。
       这三个过程并未规定顺序,是平行的。每一个子任务都是一个非论证的推理过程。非论证推理不同于论证推理:后者是纯粹的形式推理过程,只要前提正确且推理符合规则,结论就一定正确;非论证推理过程依据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其推理过程重在是否成功,而不是逻辑上是否有效。
       关联理论认为,要从明显意义推导出隐含意义必须经过两个步骤:首先是得出隐含前提,这一步是关键,然后由演绎规则得出隐含结论,即交际者的真正意图。要得到交际者的隐含前提就需要选择或充实语境。选择语境的过程也就是寻找话语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充实语境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加入百科知识来充实认知语境,二是调用短期记忆的信息,三是调用周围情境的信息。由于恢复得到的隐含前提具有不确定性,由此推导出的隐含结论也具有不确定性。
       斯珀博和威尔逊(2004)认为,听众对每一个话语的解释都涉及高级的元表征能力,因为话语理解依赖于识别信息意图和更高级的交际意图的能力。这种语用能力又是如何获得的呢?关联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将涉及人类心智构架。
       4.关联与心智构架
       斯珀博和威尔逊(1986)把话语解释视为一个中心系统的推理过程,而不是边缘性的语言模块的一个部分。但现时的认知科学渐渐远离当初福多尔对模块性的输入过程与相对非特异的中心过程的严格区分,而更加趋向于心智模块性的观点。据此,斯珀博和威尔逊(2002)提出,解释过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般的读心能力(一种识别他人心理状态以便解释和预测其行为的能力)应用到一个特殊的(交际)领域。相反地,这个过程需要一个专门的理解模块,其好处在于它可以拥有并利用自身特有的原则和机制。
       斯珀博和威尔逊(2002)认为,关联理论的理解程序可以看作是“快速节俭启发式”的,它可以根据语言和其他证据自动地计算关于交际者意图的假设。由于理解推理的高度复杂性,非专有的一般推理机制理论上很不可行。斯珀博和威尔逊(2004)认为,就像小孩天生就被赋予了物质的语言能力一样,小孩也天生被赋予了明示—推理交际能力,而不必后天学习。
       结论
       关联理论在不断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不断受到批评。批评关联理论的文献很多,本文无意赘述。就理论本身而言,关联理论能够以极高的概括性提出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型,揭示人类交际的共性,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这无疑是其科学性的表现。我们也自然可以把它看作语用研究的归纳主义典范。然而,科学不只需要高度概括性,还要具有可检验性。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也应当并且可以接受实证检验。正如斯珀博和威尔逊(2004)所言,要证伪关联理论只需找到一个真实的交际行为而这个行为又不假定其自身具有最佳关联性。然而,要做这样的实证检验却很困难,因为“关联性”的界定本身不够明确,从而也就缺少了清晰明确的、可观察的检验结果。此外,关联理论把明示推理能力归结为天赋的专门机制,如果正确,这固然可以使理论获得解释充分性,但是其正确性的实证检验却极其困难。近年来,斯珀博和威尔逊以及其他关联理论研究者正在推进关联理论的实证研究。我们期待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注 释
       ① 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86,1995,P.255.
       ② Fodor,J.A,The Modularity of Mind,Mass:The MIT Press,1983.
       ③ Sperber,D.& D,Wilson,Pragmatics,Modularity and Mindreading,Mind & Language,2002,(17):3—23.
       ④ 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P.22—40.
       ⑤ 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86,1995.P.112.
       ⑥ 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 Theory.In Horn,L.R.& G,Ward.(ed.)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Oxford:Blackwell,2004:PP.607—632.
       [王扬、周君: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 素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