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理论视野]谈卢梭东方式自然观
作者:吴 芳

《国外理论动态》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欧洲,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人一直处于自然的对立面,无论是《荷马史诗》还是中世纪的宗教著作,呈现的都是人为了生存必须和自然做艰苦卓绝的斗争,更多地肯定人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铸成了人对自然的利已主义和功利主义态度,更多地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这样,人类将自身从自然的整体中分裂出来。直到18世纪卢梭的出现,他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提出“回归自然”。他的“回归自然”的思想影响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更给人类去探索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卢梭的自然观是他一切思想形成的基础和根源,他的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深深地刻上了他自然观的印痕,而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的自然教育观今天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他的《新爱洛伊丝》和《忏悔录》、《漫步与遐想》也都与他的自然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自然是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所构成的美妙世界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将大量的自然风景引入著作的作家,称得上是一个描绘大自然的伟大画家,他将大自然的美景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充满热爱和崇拜之情。《新爱洛伊丝》中有大量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如男主人圣普尔痛苦地离开朱莉时,在他的第二十三封信中详细地描绘了瓦勒山区雄浑奇异的景色。这些景色对圣普尔的心灵有着强烈的震动,起到了提升和净化作用。《爱弥尔》中也有着对大自然满怀深情的描绘。①在《漫步与遐想》中对瑞士境内圣皮埃尔岛的美丽风光和他的充满闲逸情趣的生活的描写,成为欧洲文学中的名篇。卢梭不仅写自然的美而且特别强调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与欣赏。他说:“自然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②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心灵契合,这与中国的庄子的观点是有着惊人的相似的。对于卢梭来说,大自然是他成长时期性格养成的土壤。他出生的日内瓦有着绮丽迷人的自然景色和安详宁静的田园生活,对此,他无比地喜爱。他的漂泊岁月大多是在徒步行走于大自然中度过的。每逢他与大自然相亲近的时候,他就感到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心灵进入超凡脱俗、无拘无碍的境界。大自然浸润滋养着他的心灵,培养了他的天性。“自然注定了要使之成为自然学徒的人,是不需要老师的”③。他在自然中成长并真正成为了自然之子。
       自然也是他思想和创作的源泉。很少有人像卢梭那样,将他的哲学、宗教、社会、伦理思想以及他的生活、感情甚至全部生命都与大自然息息沟通,融为一体。他在思考与写作的时候,往往喜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只有到大自然之中才能有灵感,漫步山水、田野之中时,他可以无拘无碍地思考,还随身携带小本子去写作。为了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他还特地到圣日尔曼森林去进行了七八天的旅行。他的其他许多其他作品也是隐居乡间的时候写出来的。
       自然还是他的心灵慰藉和精神的避难所。“我在人们脸上看到的只是敌意,而大自然则永远向我露出笑脸。”④他把自然作为心灵避难的场所,一个摆脱在人群中感受到的强大精神压迫的场所。投身在大自然之中,他总能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在卢梭的心中,自然是一个使人得以逃离城市的紧张与恶浊,得以解脱由城市生活造成的精神焦虑的空间,在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过程中,人生不仅可以获得诗意和道德的净化,还可以使自身融合于宇宙本位,获得精神意义的超升。卢梭厌恶社会的虚伪,而向往自然,认为只有大自然才是人间的净土和乐园,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而且,生机勃勃、无羁无绊的自然生命会给人们以生命的真谛和领悟,使人摆脱人世间的烦恼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解脱,从而达到一种高度的精神愉快。这也是他在大自然中寻求自然生命和生命自然的体验。
       二、自然是人类自然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关于自然状态,在卢梭之前主要有两种典型的观念,一种以霍布斯为代表,认为自然状态下人是处于敌对状态的。另一种以洛克为代表,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然法则对人起支配作用,人人必须遵守,它源自人的理性。卢梭反对这两种观点,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出了他的自然状态的观点。他认为人类最初生活在自然状态下,除了年龄、体质、生理上存在差异,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不存在奴役和被奴役,服从和被服从以及其他任何不平等,人们没有危害他人的邪恶欲望,只有自爱心和对同类的怜悯心,这种自爱心和怜悯心在人们之间起着劝喻、风俗和法理的调节,是一种原始的情感。这是人类最美好的生存图景。他指出:“奴役的关系,只是由人们的相互依赖和使人们结合起来的种种相互需要形成的。因此,如果不先使一个人陷于不能脱离另一个人而生活的状态,便不可能奴役这个人。”⑤而在自然状态下,在一无所有的人们之间是不可能形成从属关系的锁链的。因为单是人和人之间的生理上的差异并不足以使一个必须去依靠另一个人,或者一个人可以奴役另一个人。由于自然状态是每一个人对于自我保存的关心,是不妨碍他人自我保存的一种状态。所以这种状态“是最能保持和平,对于人类也是最相宜的”。⑥因而生活得更纯朴,更幸福。它意味着内心的状态,完美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卢梭厌倦城市的社交生活,认为那种环境缺乏笃实敦厚的气氛、开诚布公的精神、率真的态度。他热切地盼望到乡间居住,因此在《漫步遐想录》里他对滞留在圣皮埃尔岛时的生活作了诗意浓郁、细腻温馨的描写。在《新爱洛伊丝》中,他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描写瓦勒山区的乡村人民的纯朴的生活方式和道德风俗。他们生活简朴,心地平和,没有奢侈的消费。他憧憬和向往着能够充分展现人的自然本性的善良、快乐、自由的人的自然状态。人类脱离自然状态以后,便进入了丧失人的自然本性的充满猜疑、倾轧、冲突、贪婪、野蛮的社会状态。
       三、自然是淳朴的自然人性
       “自然人性”是卢梭所认为的人原本应有的善良天性,也是他用以批判社会所造就的邪恶人性的正面理想。他认为人性本身是完美的,因为它是顺乎自然的。现实中人的自然本性中所固有的东西由于环境变化和社会发展都消失了。再也看不到他的创造者曾经赋予他的那种崇高的淳朴,而所看到的只是自认为合理的情欲与处于错乱状态中的智慧的畸形对立。他提出“自然人”理论,他认为世界上的人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依照自然法则成长起来的人,他们有天赋的良心正义,健康和美好的感情。另一种是在文明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沾染上文明社会的罪恶意识与卑劣行为,失去了天赋的淳朴的人性的人,这是社会的人。
       自然人能够保持人类原初的一些天然淳朴的品质,是摆脱了社会和传统的束缚和影响的人。他们在人间的扰攘纷纭中能够不被自己的喜怒情绪和人类偏见牵着走,他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心来感受,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自然的人有着自然的情感,强烈而纯净,有高尚的品格以及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新爱洛伊丝》中主人公纯真自然的爱情正是卢梭所崇尚的自然感情的表现。他始终以人的纯朴直率、毫无讳饰的感情向贵族阶级虚伪的腐朽行为准则挑战。他们的爱情只服从于他们的心,而不是别的。同时,他们又道德高尚,他们追求心灵的契合,以对对方以及第三人的尊重和爱护为准则。这种道德律令是人类本性中的品格,这样拥有自然天性的人们才能建立起健康和谐的美好关系,才有健全的生活方式和蓬勃的生命力。在《忏悔录》里他严格地审视自己,他发现一个平民之子原来具有那样纯真、健康、美好的本性——善良的心地,丰富的感情,温柔敏感的气质,特立独行的个性;对自由的珍视和对平等的信念,对下层人民的同情和对富贵豪强的痛恨;反抗压迫与奴役的英雄主义,追求知识和醉心艺术的高尚感情;喜爱乡村纯朴生活和田园里的体力劳动,陶醉于山峦江河的壮丽单纯;敢于傲视权贵,成名后仍然洁身自好;艰难消磨不掉他的天性,一时的风气玷污不了他的本色。这是一个本应如此的人。卢梭为人类贡献的自然观念与中国的自然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
       自然,是卢梭考察人类生存状态一切问题的思想基础,涵盖的内容博大精深。他的哲学、宗教、政治、伦理、美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和文学创作,都无不是从自然的原则出发的。在他本人的生活中,自然也是最高的准则和毕生追求的境界。其目的是拯救人类和社会。
       现代社会中,不仅西方,就连东方也夸大了对自然的征服,结果造成了太多的不可“征服”的问题,因此卢梭的自然观仍然是有极大的启示意义的。
       注释
       ① 卢梭:《爱弥尔》,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376页
       ② 同上,第218页
       ③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 101页。
       ④ 卢梭:《漫步与遐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页。
       ⑤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8页。
       ⑥ 同上,第98页。
       [吴芳: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责任编辑 陈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