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社会]基于风险视角的商业银行行为研究述评
作者:胡 杰

《国外理论动态》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商业银行行为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在运营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①。
       从现有金融体系的结构和运行特征来看,我国金融系统的绝大部分资源都是靠银行系统来汇集和配置。商业银行不仅仅是分配资源的商业力量,更成为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决定性环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就始终是政府、理论界和业界极其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综合经营与分业经营的争议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悄然兴起,恰恰反映了理论准备的不足和指导思想的紊乱,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高企、股份制银行面临规模扩张与资本有效补充机制缺失的两难抉择、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举步维艰,种种现象的出现映射出银行行为选择中对风险的普遍规律和转型时期风险特殊性的研究不够充分。
       国内外商业银行行为的研究状况
       商业银行行为的研究是随着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微观银行理论和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表述,利润最大化是每个经济个体追求的终极目标,严格的前提假设是完全的理性和完备的信息。古诺(Cournot)首先提出了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在分析厂商行为中的性质和意义。对于厂商来说,只有当追加生产的单位产品所带来的收入增量等于由这种追加生产所造成的成本增量时,总收入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即利润)才会最大化②。随后,埃奇沃思(Edgeworth)研究了增加一种可变投入要素过程中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增减变化之间的不同趋势。张伯伦(Chamberlin)和琼•罗宾逊(J.Robinson)分别对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了边际价值分析,尤其是琼•罗宾逊用几何表述和文字说明分析了利润最大化的标准形式,明确指出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就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
       由此,较早时期的商业银行行为研究是以单一的利润最大化为研究目标,仅仅服从预算约束(即资产负债约束)。分析的重点集中在资产组合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负债结构方面,这与当时的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相对稳定和银行管理的重心落在资产业务上密不可分。在此阶段马科维茨-托宾(MarkowitzTobin)的组合理论成为研究和探索商业银行行为的主要方法。哈列特(Hulett,1966)选择了组合规模、存款构成和利率波动为变量,建立起一个银行组合行为的短期管理模型,阐明了个人和机构的资产组合与资源分配和经济稳定有着重要的关系③。梅尔尼克(Melnik,1968)构造了一个银行流动性资产的选择模型,以资产规模、利率、存款变动和股本为变量,考察银行短期投资的变化对短期流动性约束下利润最大化的影响④。而海曼(Hyman,1971)采用资产组合理论进行了银行行为建模,认为银行组合思想决定了风险—收益的两难抉择⑤。
       尽管组合理论有利于处理不确定性,但完全竞争和信息完备性的前提假设与现实情况相距甚远,且没有考虑流动性和运营成本,因而其应用的有效性受到了很大质疑。20世纪70年代以后,微观银行理论的研究中全面引入了一般均衡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等,同时,表外业务迅速发展和客户中心论的出现等银行业现实的变化,都大大促进了商业银行行为研究的发展,不同银行行为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始终是热点(Jaffee和Russell,1976;Stiglitz和Weiss,1981;Bester,1985;Fama,1985;Sharpe,1990;Pagano和Juppell,1993;Das和Nanda,1999;Boot和Thakor,2000)。与此同时,监管因素对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亦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Rochet,1992;Gjerde和Semmen,1995;Sheldon,1996;Park,1997;Machauer和Weber,1998;Ediz等,1998;Hatakeda,2000;Rimme,2001;Ito和Sasaki,2002)⑥。
       商业银行行为研究获得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纳了金融中介理论的最新成果:不完全信息范式和产业组织理论方法。其中,产业组织方法不仅成为探讨不完全银行竞争市场的基本方法,更加成为商业银行行为建模的指导思想。基于银行产业组织方法的银行行为模型,能够把商业银行当作一个对外部环境可作出最优反应的独立个体,而不像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范式下的那种“多余的机构”,从而可以有效地诠释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各种行为选择。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基于数量竞争的克莱因-蒙蒂(KleinMonti)模型和基于价格竞争的双重伯兰特(Bertrand)模型,均采用了银行产业组织方法来分析寡头竞争市场的银行行为,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此外,还有研究垄断竞争市场的萨洛普(Salop)地域模型等。
       国内学者对于商业银行行为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国外商业银行行为研究的介绍和概括,梳理理论发展的脉络;其二是商业银行行为的理论分析;其三是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分析。总体来看,尚存在四点不足:第一是缺少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行为的一般性框架;第二是没有对我国银行业市场中不同行为主体共性特征的提炼和刻画;第三是对于深刻影响商业银行行为的风险因素反映不充分;第四是定性阐述较多,数理分析很少,使得理论指导实践的准确性欠缺。
       经典的克莱因-蒙蒂商业银行
       行为模型及其改进微观银行理论中对于商业银行行为的研究,是在不同市场类型假设条件下进行的。随着现代经济学对市场竞争研究的深化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商业银行的行为分析也经历了完全竞争市场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分析—寡占市场分析的历程。而当今世界各国的银行业基本上均处于寡占市场情形,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关于寡占市场中商业银行行为的分析模型就成为研究主流,其中,初始对象为数量竞争的KleinMonti模型受到业界的青睐,并在理论发展和实践检验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1.克莱因-蒙蒂( KleinMonti)模型⑦
       由于现实当中的银行业市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进入和退出障碍,诸如结构管制、专业知识、声誉、关系、沉没成本等因素,所以整体上可以被看作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许多文献的实证分析表明银行业市场是寡头垄断的。对此,克莱因(1971)和蒙蒂(1972)分别阐述了反映垄断关系的微观银行理论,共同建构了寡占市场的商业银行行为模型。
       2.克莱因-蒙蒂模型的改进
       克莱因-蒙蒂模型对于单个银行存贷数量最优化行为的有效解释,开辟了商业银行微观行为研究的新天地,因而吸引了众多专家和学者展开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分析。然而,通过不断地探讨和检验,克莱因-蒙蒂模型逐渐暴露出一些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其一,资产和负债的选择过于单一;其二,未考虑动态的银行行为;其三,资产负债决策分离性结论的普适性;其四,线性成本函数的假设;其五,外部监管影响的缺失。为此,许多学者力图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中对克莱因-蒙蒂模型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扩展,进一步增强该模型的经济解释能力。由于这些工作并非是针对上述的某个问题的,而是存在着相互的交叉重叠,因而下面以时间为序予以概述。
       普林格勒(Pringle,1973)肯定了克莱因对于市场不完全性和流动性的思考,并总结了克莱因模型的五个关键假设。他认为关于存贷款决策分离性的结论正是基于这些假设。而当假设条件放宽时,上述结论就不再严格成立。希利(Sealey)和林德利(Lindley,1977)把多种贷款和证券的组合纳入资产方,而把负债方处理为多种存款,成本函数设置为线性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技术和成本对于银行行为的影响。奥哈拉(OHara,1983)从银行管理者角度出发,采用随机动态规划方法来建立和推导多期银行行为模型。通过资产组合构成、负债结构、均衡规模和资本水平以及资产负债关联性的分析,探讨了代理问题和资本监管对于商业银行行为的影响。阿里亚斯阿尼(Elyasiani)等(1995)把跨期调整成本引入银行行为分析,实证考察了动态的银行资产负债决策行为。认为资产负债决策的相互独立或资产组合分离性仅仅是一个特例。格林(Green,1998)考察了银行的利率管理行为,揭示了市场利率与缺口的负相关现象以及动态利率设定中利率风险的重要性,还阐明了监管和卡特尔联盟等对于银行行为的影响。凯泽尔(Kiser,2003)采用了更一般化的存款供给函数和贷款需求函数,并引入了影响成本和需求的转移参数(shift parameter),以此检验存贷款定价决策的相关性。Yamaza和Migamoto(2004)从两方面进行扩展:其一是把存款和贷款决策的同时间进行修改为顺序进行;其二是显性地运用了范围经济。据此建立起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讨论了银行间利率和法定准备率的变化对于商业银行均衡存贷款数额以及相应利率的影响。帕菲尔(Pave,2005)建立了一个两阶段寡头博弈模型,分别研究了数量竞争、价格竞争和内生选择的产品差异三种情况,得出了商业银行存贷款决策存在相互依赖性的结论。
       
       现有商业银行行为分析简评
       尽管以克莱因-蒙蒂模型为代表的商业银行行为研究成果丰硕,且日趋复杂化和动态化,但是仍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缺陷,那就是没有以一种简洁、妥切的方式把风险因素在单一商业银行的行为模型中进行抽象描述。更多的是把风险因素隐含为利率波动引致的利率风险,失之简略,且没有全面反映商业银行的多重风险。
       诚然,有些经济学者在研究商业银行行为之时不同程度地考虑了风险因素,但他们对于风险在银行行为分析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风险以何种形式进入分析框架有着不同的理解。以三个不同时期的模型为例,它们显性地反映了风险要素在商业银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彰显了现有研究对于风险考量的偏颇。
       1.希利(Sealey,1980)关于最优贷款数量决策和存款利率设定的行为模型⑧。
       主要结论:其一,成本、流动性和风险联合决定着金融中介的决策;其二,风险厌恶对于最优决策的影响取决于金融中介面对的流动性和成本条件;其三,组合理论模型忽略了存款利率设定行为和资金成本,因而无法用于考虑这些因素的一般化模型;其四,此模型可用来实证分析金融中介的行为。
       从希利的研究可以发现,他对于影响银行行为的风险因素有所考虑,但仅限于以效用函数来展现风险厌恶,缺少对于风险因素更精确的刻画,过于简单。
       2. Wong(1997)关于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下的银行利差决策行为模型⑨。
       通过模型的理论推导,Wong发现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共同影响最优银行利差决策,特别是银行最优利差正相关于银行的市场控制力、运营成本、利率风险程度和信用风险程度。但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于最优利差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依赖于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上的净头寸。另外,当利率风险很小时,银行的股本与利差是负相关的。
       很显然,Wong关于银行利差决策行为的研究已经注意到风险因素的重要作用,采取了两种表现形式,一个是常规的风险厌恶的效用函数,另一个则是以随机不良贷款比率表现的信用风险和存款利率风险。但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不同类型风险因素的整体思考以及流动性约束,特别是把银行资本归结于最小资本/存款比率和存款数量的乘积,这与当今的银行理论和监管思想相左。此外,外生存款水平的假定亦不符合现实,没有反映出存款利率、存款数量及成本之间的内在关系。
       3.波许(Pausch,2003)关于多重风险下银行最优存贷款决策行为的模型⑩
       主要结论:其一,多重风险对于银行的存贷款决策行为有直接影响和综合影响,前者表现为风险厌恶导致的最优存贷款水平与无风险状态下存贷款数量决策有所改变,而后者则来源于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其二,范围经济或范围不经济在风险对银行决策过程产生的影响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般情况下范围经济削弱了风险下存贷款水平的调整程度,而强的范围不经济则增强了这种调整。
       从波许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沿用了表示风险厌恶的效用函数,同时对于信用风险的表述也与Wong一致,但对于利率风险则转向了银行间利率,尤其是增加了对于不同风险之间相关性的讨论以及风险相关性与范围经济或范围不经济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扩展了风险情况下银行行为问题的研究。可是,波许模型当中对于利率风险的思考过于狭窄,未考虑存贷款利率波动。同时,流动性风险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储备比率要求就能完整反映的。
       结语
       现代银行理论中信息不对称、抵押、担保、再谈判、声誉机制、监管、关系型银行、交易型银行、市场竞争等问题的研究,已经衍化出了信用配给行为、信贷合约行为、客户导向行为、并购行为、中间业务行为等等,无一不是围绕着商业银行行为中的风险而做文章。可是,在既有的一般性商业银行行为研究当中,即便是包含有风险因素的银行行为模型,对于风险的认识也是不够深刻的,还没有找出能够有效衔接风险因素与银行行为的手段,因而就无法准确刻画风险下的商业银行行为,同样也就不能完整地揭示现实当中各种具体的银行行为。■
       注释
       ① 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
       ② (法)古诺,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M],陈尚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③ A Shortrun Model of Commercial Bank Portfolio Behavior,Journal of Finance,Hulett,1967/ 22/P 488—490.
       ④ Commercial Bank Portfolio Behavior: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e,Melnik,1969/24/P 965—967.
       ⑤ A Behavioral Model for Commercial Bank,Journal of Finance,Hyman,1971/26/P 988—990.
       ⑥ 胡杰,基于条件风险价值的中国商业银行行为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06。
       ⑦ Microeconomics of banking[M],Boston:MIT Press,Freixas,Rochet,1997.
       ⑧ Deposit Ratesetting,Risk Aversion,and The Theory of Depositary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Journal of Finance,Sealey,1980/35/P 1139—1154.
       ⑨ On The Determinants of Bank Interest Margins under Credit and Interest Rate Risk,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Wong,1997/21/P 251—271.
       ⑩ Banks Assets and Liabilities Management with Multiple Sources of Risk[EB/OL],http://www.wiwi.uniaugsburg.de/vwl/institut/paper/245.pdf,Pausch,2003—07.
       [胡杰: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责任编辑 吴 新)